[探秘抗战遗址]《烽火中的文化脊梁》

别有洞天1(晓秦)

昵 称:别有洞天1(晓秦)<div>美 篇 号:682839</div><div>探秘景点:西南联大蒙自分校</div>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座学府,它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闪耀着夺目的光芒,那便是西南联大。</p><p class="ql-block">  在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五集专题纪录片《西南联大》。“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和激动难以言喻。</p><p class="ql-block"> 当有机会来到边城-云南蒙自地区,我带着对西南联大的前辈先烈们无比崇敬的心情专程拜谒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遗址。</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遗址坐落在当地的南湖畔,走在南湖边绿意葱茏的树荫之下,一座不太起眼淡黄色的楼宇渐渐映入眼帘,据称,这座楼宇原来是蒙自海关旧址。现在已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座碑傍边一座半圆形的建筑物,刻着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四个醒目的红字。</p> <p class="ql-block">  展馆的布置庄重严肃,进入展馆,迎面而来的是布满整个墙壁的木雕画,将西南联大师生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的血性与风骨刻画得入木三分。“烽火学涯长歌行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遒劲有力的大字高度概括了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  继续走下去,习近平主席的语录赫然眼前:“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予西南联大以高度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里面依次挂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三所大学在长沙成立的长沙临时大学时的三位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教授以及教职员工的照片。陈旧的照片,详实的资料将我们带到那烽火连天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中华国土大半沦陷。伴随着战火的迅速蔓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落入了日寇之手,南开大学则在灭绝人性的轰炸中沦为了一片废墟。迁往内地,是教授与学生的共识。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1937年8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经过紧张的筹备,10月26日在长沙举行开学典礼,11月1日开始上课。但是随着南京陷落,战事近逼长沙,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立足未稳的临时大学已无以为继,不得不再度西迁。远离日寇的肆虐。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如何去偏远的云南?因经费困难,校方决定:女生、体弱的男生和绝大多数教师乘火车和轮船去,其余身强力壮的男生和少数教师从内地步行去。当时有一路步行者是闻一多先生带领几百名学生从长沙徒步1600公里来到了云南,他们边走边学、边走边体察民情,把队伍当成了移动的课堂。在那么恶劣的条件,那样的环境他们还如饥似渴地坚持学习,1600余公里徒步跋涉,让联大师生们看到了一个美丽与贫困同在,饥饿、苦难的真实中国,一路坎坎坷坷,一路曲曲折折。但是这次长征的峥嵘岁月对于联大众多走上革命道路的师生来说永远刻骨铭心,为保存中国文化薪火而进行的艰难跋涉,在世界教育史写下了悲壮的一页,永远成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大学正式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多,但因其英才辈出,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来到一幅立体剪裁的巨幅图片面前:经历了万里长征的联大人,从碧色寨下车,换乘碧石铁路到边城蒙自。原来西南联大的文学院、法商学院设在蒙自。然后我们依次参观联大学生上课的简易教室、简陋宿舍及教职员工宿舍兼办公室的陈设,还有墙上发黄的潘光旦夫妻、周培源、闻一多全家、华罗庚一家等联大教员在教职员工宿舍前的照片栩栩如生地将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表现淋漓尽致。据说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在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却培养出了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看着这些实物,我眼前仿佛出现“刚毅坚卓”四个大字,正是“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住着最简陋的房间,吃着最简单的食物,却成为一群代表了国家最高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仿佛能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穿越时空,萦绕在耳畔。简陋的校舍,却容纳着一颗颗炽热而渴望知识的心灵。教授们在破旧的教室里,用他们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一幅原载于一九三八年五月八日《云南日报》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北大同学《告全国同胞书》出现在眼前,题目是“继续‘五四’精神担负救亡责任 -一纪念“五·四”运动十九周年”,文中写到:“我们母校的先辈们曾经在“五·四”运动中完成了无比的功绩,我们誓必承袭他们的精神,在前面的斗争中担负起我们应尽的任务。”正是这种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不仅坚持教学育人。还有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舍生忘死,光荣捐躯;有的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呕心沥血,甚至一批翻译人员为了战场需要,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牺牲在了胡康河谷。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为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竭尽所能,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接着就是在蒙自的文学院、法商学院的教授照片,一排排如雷贯耳的名字: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潘光旦、冯友兰、叶公超、金岳霖、陈岱孙、张奚若......这些闪烁着耀眼光辉的大师巨匠们的照片和遗物,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以笔为剑,以言为刃,在学术的领域里纵横驰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杰出的人才,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日后的国家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不朽事迹。</p> <p class="ql-block">  展览的最后是联大硕果累累的光荣榜,正是因为有这些驰名中外、学富五车的教授,西南联大蓬荜生辉,莘莘学子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琳琅满目的照片在昭告世人:在联大存在的8年多的时间里,就读的8000多学生中,涌现出的杰出的人物不胜枚举,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周培源、费孝通、宋平、王汉斌、彭珮云、朱光亚、孙孚凌七人;校友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郭永怀、赵九章、陈芳允、屠守鄂、杨嘉墀、朱光亚、王希季、邓稼先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百七十二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看得我们心潮澎湃,连连称道。西南联大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名副其实的我们曾经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p> <p class="ql-block">  展览看完,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已化作尘埃流逝,但留给我们的榜样和思索启迪却是永久的。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大师巨匠们会始终留在人民的记忆中。他们坚韧不拔,奋发努力的精神,抱定知识救国的决心,孜孜不倦,舍身忘我的精神,甘愿吃苦、乐于清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体现,将激励着无数后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西南联大正确的办学理念、兼容并蓄的文化,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今后的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经验,永远是当代大学教书育人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说: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参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遗址,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时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体会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精神和一个个崇高的灵魂。今天,西南联大载入史册,蒙自分校已成记忆。但联大精神却早已注入中华文明的奔涌血脉中,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让我们铭记西南联大的历史,传承西南联大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p> <h5></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