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追寻·落叶归根”

LK旅拍(新疆~刘宝)

<p class="ql-block">  十年,足以让一棵树落下无数叶片,也足以让一位摄影师将最深的牵挂,融入一片土地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2025 年,当于田博物馆与职业摄影撰稿人刘辉历时十年完成的《拾年· 达里雅布依· 沿河而徙——中国极干旱荒漠区最后的沙漠古村落影像记录》影像志17 万张影像和108 万字文字记录相遇时,让这部历经十余年用沉浸式视角守望记录的达里雅布依人易地扶贫搬迁改变部族命运的民族影像志有了回家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经于田县委、政府主管部门竭心支持和设计制作团队的不懈努力,历时半年多,2025年8月下旬,《 拾 年· 达 里 雅 布 依· 沿 河 而 徙》—中国极干旱荒漠区最后的沙漠古村落影像志在于田博物馆完成布馆,作为于田县献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重点文化项目,这一主题展馆正式开展后将永久展呈。</p> <p class="ql-block">  于田博物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博物馆。由天津对口援建、总投资 4 千万元,总面积 6571.35 平方米,是一座集陈列、宣传、教育和研究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馆藏文物 984 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 10 件,二级文物 30 件, 三级文物 71 件。馆内展厅分:自然厅、历史厅、民俗厅、胡杨艺术厅等。</p> <p class="ql-block">《拾年· 达里雅布依· 沿河而徙》影像志珍藏厅</p> <p class="ql-block">油画家郭宏儒老师为于田博物馆创作的“达里雅布依”油画作品陈列在展厅</p> <p class="ql-block">  达里雅布依在于田,于田是达里雅布依的故乡。这样一部中国民族影像志领域涌现出的纵轴深描而洞见历史的优秀影像志文本,应当回到原乡,应当留在故乡,为此经于田县委、政府主管部门竭心的努力,决定在于田博物馆专辟刘辉《拾年· 达里雅布依· 沿河而徙》影像志珍藏厅、面积345.62 平方米,永久展呈中国极干旱荒漠区最后的沙漠古村落——达里雅布依乡十年变迁的影像记录并永久珍藏这部影像志原稿。</p><p class="ql-block"> 历经十载春秋的深情追寻,刘辉老师倾心创作的这部民族影像志,终于完成了其文化意义上的“落叶归根”。</p><p class="ql-block">《拾年· 达里雅布依· 沿河而徙》于田博物馆展览场刊先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  十年间,达里雅布依人从过去受制于“地理和文化双重封闭和隔离”,是遗存在漠心沿河荒漠绿洲上的漠心牧人,他们用其自身创造的独特的极干旱荒漠区绿洲文化适应行为和沙漠牧人文化,成为在最不适合生物繁衍生息的漠极环境里存活的人类部族群体。</p><p class="ql-block"> 到2019 年整体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走出漠心、告别封闭,实现了真正的新村聚居生活。国家投资两亿多资金建成了达里雅布依小镇和直通县城的沙漠公路,成为了中国脱贫攻坚战中完成在中国极干旱荒漠区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唯一的乡。这是达里雅布依人历史上第一次主动的整体大迁徙,也是一次改变部族命运的大迁徙,一步跨越百年。</p> <p class="ql-block">  十年间,达里雅布依人经历着从沙漠腹地封闭环境向现代社会开放环境迁移引发的生态和文化适应突变之自然、社会及人文生态的重构,依据生态人类学范畴,达里雅布依人的生存变迁从“封闭”到开放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文化系统突变案例,这个案例揭示了“高脆弱文化系统”在剧变中的适应边界,给人们提出了“生态环境与文化适应系统的突变与应对”研究课题。达里雅布依人的迁移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位移,更是一场“生态—文化共生体”的重构试验,为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偏壤部族群体的生存策略提供新的研究样本。</p> <p class="ql-block">  十年间,达里雅布依人伴随着岁月变迁和时代进步,在相容和形貌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孩童变成了俊男靓女,过去的少年成家立业;过去的中年步入年迈,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生活在变、一切都在改变,他们一步跨越百年,生活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时代。今天的达里雅布依人没有了在过去封闭环境中表现出的社交隔离状态下的表情单一和紧张情绪,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在开放的信息社会中社交互动增加、压力减轻、生活舒心的心境中呈现出的面部表情更加丰富,眼神更有活力和样貌更放松。通过十年变化的群体样貌变相,看到达里雅布依人在经历“生态—文化系统突变适应”过程后所诠释的“相由心生”的哲学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拾年· 达里雅布依· 沿河而徙》影像志,如同一片片承载着时间重量的“文化落叶”,被刘辉老师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精心拾取、呵护,最终安放于其文化母体所在的于田县。它记录的不仅是克里雅人独特的生活画卷,更是一种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血脉的永恒回归。</p><p class="ql-block"> 《拾年· 达里雅布依· 沿河而徙》影像志的永久展陈,让深藏大漠的文明印记,在其根源之地焕发新的生机。那些散落在沙漠深处的记忆碎片,那些即将随风消逝的音容笑貌,如今像游子归乡般,落叶归根,永久安家于于田县博物馆,这是一次文化的归根,也是一次视觉的远征。</p><p class="ql-block"> 这场文化的“归根”,可以让我们将散落在时间与沙海中的碎片一一拾起,将它们送回家乡,安放于这片生养它们的土壤。它不仅为于田县增添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也为外界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这片神秘土地的永恒之窗。</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编辑本篇中,我曾经四次进入达里雅布依老村摄猎的场景历历在目。回想到刘辉老师(我的胞兄)十年间数十次深入沙海所经历的艰辛和磨难,不禁令我泪目,竟然2次中断编写。</p><p class="ql-block"> 感谢刘辉老师,用十年光阴,以一己之力,用镜头为我们带回了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心跳和呼吸;感谢于田县委、县政府、于田博物馆让达里雅布依的故事得以落地生根,让这些珍贵的影像得以永久安家。愿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都能从这些定格的瞬间里,听到沙漠深处的心跳,感受一种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来吧,朋友!走进于田,探秘达里雅布依,来一场跨越沙海的文化邂逅,体验一次直抵心灵的视觉之旅,去感受大漠深处的生命律动与传承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