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韵7_榆次常家庄园(上)

古井无波

2023年8月7日,向既定目标山西太原市又行进了近34公里,不过没直走,而偏向了东,不想看过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后,在经过,走过晋中市的常家庄园却故意错过。因在网上看过常家庄园概况,知其在山西大院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建筑规模、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均居于晋商大院之首。有“软文”称,不要以为看过了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其他院就可以忽略,真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于是,本着一辈子就来一回,“上当”也是旅途中的少不了的环节,我去了,最终的结果是值得一游。 当日到常家庄园之前,我其实是先找到属晋中市的祁县昭馀古城。后知“古城”既是茶商文化旅游区,也俗称“渠家大院”。可惜,在我到之前的头年2月,该地已经列入祁县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示范项目,所有古城范围的大街小巷整得“乱五乒乓”和“花巴撩舞”的,害得老倌“跟楞绊倒”在街巷里寻到渠家大院、渠本翘故居、长裕川茶庄与宏晋银号旧址时,都是关门闭户不得入。这不能算上当,只能说是白跑一趟。开始六张图片就是祁县昭馀古城和途经的晋中太谷区的一座城楼。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占地60万平方米,不仅是山西大院中的魁首,在中国也是民间私家庄园的老大,被誉为“中国最大庄园式建筑群”。常家庄园建筑布局以“后街”为纽带,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独特格局。 它虽占地60万平方米,但现在开放区域约12万平方米,拥有4000余间房屋、50余座楼房和13处小园林,建筑规模占据了整个车辋村的一半以上。个人体验,因有大小园林多处,少了点参观者在密集的建筑庭院里被绕得七荤八素的压迫感,多了些能松紧平衡、收放自如的松弛空间。 常家庄园的整体布局形如街道,街道呈东西走向,街北称“北常”,街南称“南常”。民间流传,“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可见常家庄园有多大。我将走过的常家庄园的建筑与园林分上、下篇相片附上简介在后。我已经努力了,将辨得明,读得懂,看得明白的院落,园林,还有匾额及楹联都付在相片框下。 跨过二丈五尺宽的拱型石桥,穿过七丈二尺高,庄园八道堡门中唯一幸存的“敦艮吉”堡门,就进入了“常家庄园”,看到的第一院为东首的常氏宗祠。敦艮吉堡门座西向东,是常家庄园的东北堡门。大门两侧的墙上分别镶刻着由欧阳修撰文,苏轼书写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 常氏祠堂是庄园的核心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是我国北方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祠堂建筑群。祠堂大门为气势不凡的七开间高台歇山式大门。门楼正中悬挂的“常氏宗祠”匾额为常氏十三世常立德书写;悬挂在左边的是清代山西巡抚曾国荃所赠“艺舟仪济”匾;右边为山西巡抚赵尔巽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奉朝廷旨意赠给常氏世德堂和世和堂的“乐善好施”匾额,楹联:“卜地辋川百代儿孙承德泽;名堂燕翼一脉先祖绍嘉猷”。 跨过门槛,进入祠堂前院。大门里侧有可以反向使用的戏台。这个戏台,平时用做进入祠堂的通道,故又称“过道乐亭”。要表演时,中间过道台阶预设的石槽搭上厚板就是宽敞戏台。院里没有配房,据说留出宽敞空阔的院落,就是为了方便族人聚集在这里观赏戏剧演出。 院落里种植的槐树和松柏,取其“槐荫子孙、万代长青”之意。西面的龙槐,虽然树干不算粗壮,却是光绪八年(1882年)北祠堂落成时,由常氏十二世常恰从俄罗斯带回所植,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祠堂二门的匾额“光前裕后”为清代常立屏书写。楹联:“胜地临涂水源之远流之长绵延支派;华宗聚辋川霜以栖露以惕感触春秋”,是清代温晋昌撰,常立屏书写。 祠堂的正院由中间雕梁画栋的献厅隔开,使之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供奉先祖的牌位。下院是祭祀的场所。正厅匾:“本支百世”。正厅楹联:“问姓起何时溯乐奏承云曾有轩辕宰相;分支兴此地考年当甘露相传炎汉将军”,此联为清代温晋昌撰,常立屏书写。轩辕宰相,即相传黄帝的主要谋臣常先;据说为常姓始祖。炎汉将军,为明朝开国之勋臣常惠,神主龛匾:“报本”。楹联:“得姓有由援古国;分支成聚说平源”。 看过宗祠,不知如何走的,我从旁门左道进了“杏园”,正大门是将要逛完常家庄园才看到。杏园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庄园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该园因常氏家族在北祠堂落成时修筑杏坛并供奉孔子塑像而得名,兼具尊孔尚儒、取杏花“及第”吉兆及援引东汉董奉医德成林传说三重寓意。园内杏花树春季花开时形成独特景致。 园门两侧设“松师”、“梅友”小院,东西长廊镶嵌56方清代名家楹联。北墙嵌有八卦影壁及四面四季主题花墙影壁,后者雕刻四季花卉并题《四时读书乐》诗句。园内四角小亭分别悬挂“披风”、“枕霞”、“景星”、“庆云”匾额。藤萝花架下有虎皮石,上面镌刻《道德经》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八字。 <p class="ql-block">  杏林的镶雕于北墙的五面影壁,雕工精细、寓意深远。正中为“八卦影壁”。两侧的四个制作精美的砖雕壁挂<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墙影壁,一</span>对为夔龙图案插架,一对是草龙图案插架;砖雕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代表了一年四季;所以又称它为四时插花画屏影壁。四时影壁与位于正中的八卦影壁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使杏园的文化气息顿然生色。</p> 过杏林“且坐亭”不知不觉就身处狮园,若不是到处有石狮,差点忽略为杏林一角。其实狮园属常家庄园静园组成部分,该园林融合南北风格,含杏园、遐园、可园等四小园。庄园整体为清代建筑群,现存宅院4公顷、园林8公顷。 狮园入口为四柱三门木制牌坊,由四只青石狮子围护,园内以槐、柳、松等乔木与野花灌木构成自然景观,布局曲径通幽。园内散置百余尊不同时期石狮雕塑,形态各异且隐于林间。其中披着红最大的石狮子,引游客趋前拍照,简介牌称这对石狮是十世班禅开过关的。 核心景观包含四狮影壁与“双层镂空博古图”砖雕,后者以青铜器皿、文房四宝为题材,多用于文人居所。四狮影壁为乾隆末年建造的清代高浮雕精品,主图案雌狮伴三幼狮象征仕途通达与子嗣昌盛,辅以牡丹、凤凰及琴棋书画等浮雕,两侧刻有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异花常占四时春”。照壁雕刻精美、造型优雅别致,可惜前有树杆遮挡,正面很不好拍,我只好避其斜拍方得整图。 出狮园,又无意进入静园。静园是常家庄园的主体私家园林,在这里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融合了南北园林风格。静园占地面积约120亩,始建于乾隆时期,经历嘉庆等年间,在光绪年间建成。整个园林由小石潭,曲溪,沼余湖,莲池,洗笔池等组成。园中标志为观稼阁。这个静园,可居,可读,可修,可思,可游,可赏,可悦,可咏。这么大的私家花园在山西所有大院里是见不到的,整个中国也是屈指可数。 静园内古树参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流水潺潺。据说静园是常氏家族文人雅士的聚集,常氏家族成员读书、作画、品茶的地方,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静园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每一处景致都经过精心设计,让人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晋中地区独特的园林艺术,体会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这回逛常家庄园,我是老老实实依进堡门就拍的常家庄园导览图的行进顺序一一按图索“景”,不敢乱窜。过静园第8个景点“遐园”就进“贵和堂”。按照常万达公为其孙子(十秉)各建一堂并亲自起堂名的家族习惯,贵和堂老宅应建于乾隆末期。大概是由于秉郡出生时,正逢祖父六十花甲,一家人丁兴旺、事业如日中天、生活富祥瑞,因此赐其一个“贵”字,得名为贵和堂。 贵和堂现存六个修复院落,含正院、偏院、后院等73间建筑,主体结构由五开间两进式四合院、杂务偏院及七间跨度书房院落组成。该建筑以现存规模最大、院落修复最完整著称,保存有完整的清代砖木石雕与彩绘,其中五米见方砖雕贴金影壁为山西民居之最,七开间后楼突破清代民居规制。堂内陈设千余件晋式明清家具,门楼造型被称为北挑角院。 贵和堂有五个第一:首先是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贵和堂原有八个院落,正院、后院、东新院、西新院、小书院等六个依次排列的院子已得到了修复;其次是得以保存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保存完整,艺术品味也最高;三是这里有全庄园乃至全省各民居大院中最大的影壁;四是七开间的后楼是中国民居中最高档次的建筑;五是晋式明清家具陈设种类最齐全,品味也非常高;各种日用、摆设、装饰、器皿、家具多达一千余件套,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常氏起居文化。 贵和堂后院的藏书楼是七开间二层的楼阁,即已经显示出当年房主的不凡气概。因此据传在庄园落成后,就有人曾说过它有“违制”的嫌疑。按清代体制,只有王府才允许有七开间的建筑,而常氏家族尽管官宦如林,却达不到享有王府一级规制的档次。 一层是客厅,按常规它只是用于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因为生意场上业务的日渐清淡,却正好为常氏族人提供了潜心研究学问的契机。所以,在常家近代子嗣中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学者。本院主人,在中国近代史上颇著名望的常赞春、常旭春以及他们的叔侄、兄弟等,共四代二十四人,便在此组织起在中国堪称第一的家族社——韡华诗社。韡华诗社居然坚持活动达十三年之久,精选出版了《韡华诗社诗词集》四卷。成为山西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也集中体现出常氏族人崇儒重教的深厚文化底蕴。 紧挨贵和堂的是广和堂。广和堂是清代晋商常氏家族庄园内清和堂的分支堂院,由十一世常秉猷(1783-1835)为后代所建。该建筑采用“里五外五夹牌楼”两进式布局,大门匾额题“皇恩垒锡”,门联为篆书“凤凰宝镜日有喜;丙本神钩君高德”。堂主常秉猷曾赴福建武夷山经营茶叶贸易,获诰赠从四品朝议大夫,其子嗣相继获得四品至从三品官职。院落前厅曾设帐房、库房等管理机构,现存建筑群位于常家庄园后街西段,与体和堂并列。 前院临街设五间倒座房,青砖砌筑拱券门窗,檐下砖雕仿木斗拱。中轴线上设垂花门楼分隔上下院,现存“皇恩垒锡”木匾与篆书楹联保存完好。正院北楼为五开间两层建筑,底层青砖锢窑结构,二层木构檐廊饰缠枝牡丹浮雕。偏院设东西厢房各四间,门窗木雕以“渔樵耕读”为主题,梁架彩绘保留清代原貌。 前院倒座东三间设帐房,负责银钱收支与账目登记。西侧两间为信房,处理商业往来文书与家族通讯。北厅作为管事房,统筹茶叶运输与商铺人员调度。现存厢房门框保留“戊申年漆作”(1848)维修记录,印证后期维护历史。 现前院倒座房改造为常设展厅,陈列清代契约文书与茶业贸易文物。正院二楼檐廊设置常氏家族世系图展板,详述九世至十三世传承脉络。后罩房现存嘉庆二十二年(1817)《武夷山分庄规约》石刻,记载茶叶采购标准与运输流程。 内宅门背面花墙嵌“汉有赋,唐有诗,宋词元曲皆学问”砖雕,体现儒家教育理念。西厢房隔扇门刻“善为田,德为种”家训,配以麦穗纹饰木雕。正楼脊刹设铜质“太公镇宅”构件,为晋中民居罕见金属装饰。 本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