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远,哈行相伴

奔跑者

<p class="ql-block">  现在想中签一场国际田联金标马拉松赛事,已快成为一名大众跑者的奢望了。幸运的是我的报名成绩刚刚好挤进2025哈尔滨马拉松直通标准,这也是我首次以免抽签身份参加的国际金标赛事,内心是非常的珍惜和期盼,所以早早地,小心翼翼的安排好参赛行程。建马协和我同等幸运的还有老兵跑团的林团长。</p> <p class="ql-block">  29日一早我先林团长一步出发,一路北上,经过15个小时的高铁行程,到达哈尔滨西站。夜幕下的哈尔滨送来一阵秋的凉意,还有街边烧烤的味道,烧烤摊旁,人声鼎沸,透着一股浓浓的烟火气息。但这些消除不了我旅途的疲倦,办好入住手续,马上冲个澡,便上床休息。</p> <p class="ql-block">  30号一早就起床了,早起的习惯到哪都改变不了。宾馆有自助餐厅,但我不喜欢,在陌生的城市我喜欢走街串巷、彳亍于胡同小弄,品尝地道的小吃美食,融入到这座城市的烟火中去。在一菜市场旁的小吃摊,点了一碗豆腐脑,两个茶叶蛋。老板也不惯着你,豆腐脑得自己端,茶叶蛋、筷子、汤勺也需自己拿,餐巾纸也得自己备。第一次用餐,尔滨服务的随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觉得尔滨的人很实在,没有虚头巴脑的表象,他们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品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碗豆腐脑足以填饱我的胃,只因两个鸡蛋是我每日的必须,否则根本吃不下。</span></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兴起于中东铁路,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上世纪初号称“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其历史脉络独特而鲜明,宛如一首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变奏曲。它并非中原传统的古城,而是一座由铁路孕育的现代都市。而中央大街是最具展现这一特色的地方,她是一座露天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汇集了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多种建筑风格。因此吃完早餐便打的向中央大街出发。</p> <p class="ql-block">  据说全国最美的100栋建筑,中央大街占了4栋,马迭尔宾馆就是其中之一,新中国第一次政协会议在此筹备,可见它当时的重要地位。吃货们肯定都听说过“马迭尔冰棍”,是的他们都曾是一个叫马迭尔的犹太人所创立。</p> <p class="ql-block">  万国洋行、秋林公社、肖克庭院这些百年前的建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回想当年这里衣香鬓影,西装革履的洋人穿梭如织,充斥着时尚潮流和异域风情。恍<span style="font-size:18px;">若东方巴黎浮世绘,</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最具特色的应该是街面的道路,由面包石筑成,每块石头不是平铺,而是竖着砸下去,让整条街的地基非常稳固,传说每块面包石当时价值一块银元。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石头的表面都泛着青色的光泽。</p><p class="ql-block"> 街道的两旁种的是糖槭树,秋日的阳光从撑开的枝叶中洒进来,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流淌在百年的面包石上,如秋日私语,轻抚你的心灵,使心境亦完全平静下来,此刻恍如进入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脚步自然变得缓慢,一种安静、释然和怀旧的思绪在心里弥漫,远离现代的喧嚣与浮躁,仿佛时光回到百年前的中国大街。</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央大街往北走,可以到达防洪纪念塔和松花江。沿街秋林•里道斯、马迭尔店面前均有人排着队在买大列巴、红肠和冰棍。有种说法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马迭尔冰棍枉来哈尔滨”。不管是不是忽悠,来都来了,5块钱的马迭尔冰棍是必须要品尝一下的,在逛到中央大街的最北面,便入店买了一支,味道确实是不错,<span style="font-size:18px;">甜而不腻,冰中带香,吃了还想吃。</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往北走到头,矗立着高耸的防洪纪念塔,许多游人都在这里拍照打卡留念,纪念塔的东西两侧是绿树成荫的斯大林公园。也是松花江的防洪坝。在北面横亘着的是宽阔的松花江。我是第一次站在松花江边,望着那宽阔的江面,苍茫的江水,脑子里自然回响起《松花江上》的旋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种苍茫与厚重,深沉与悲怆油然而生。而如今中华盛世,光耀寰宇。松花江翻涌着的是黑土滋养的浪,如希望之花,裹挟着她的繁荣与昌盛奔涌向前。</p> <p class="ql-block">  在中央大街及周边足足呆了一个上午,徜徉于每栋建筑之间,阅读她们的历史,触摸古老的砖墙,感受中央大街的百年兴衰。中午简单的吃完中饭,便向今天的第二个目的地圣索菲亚教堂出发。步行十几分钟,便到达了。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它是中国保存最完善的拜占庭式建筑,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可以说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没去过圣索菲亚教堂就如没有到过哈尔滨。听当地人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她还是被用作话剧院的练功房和商店的杂物库,被周围私建滥建紧紧包围,从任何一个角度都不能看清她的面貌。直至199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拆除周边建筑,并扩建广场,才有了今天的风貌。远远的望见,你必会惊叹她外表的奢华与繁复,那种庄严、神秘和美轮美奂扑面而来。我围着她环绕一圈,轻轻地抚摸着古老的墙砖,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她依然保持着原始色彩。但近期内部整修,不对外开放,也是小小的遗憾了。</p> <p class="ql-block">  离开圣索菲亚教堂,便开始进入这次哈尔滨之行的正题,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领参赛包。本来是约好与林团长一起,但他要将近18点才能到达,而我经过一天的游逛,已有一种深深的疲劳感,便决定先行出发领参赛包,马上返回宾馆休息。</p><p class="ql-block"> 领包的入口已排满了长队,身份验证后拿了领物袋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过,不停的往袋里装东西,袋子也变得越发沉重,哈马组委会的豪横尽显。领完物象征性地拍了个照。场馆周边还有马拉松博览会,很多选手都在排着队薅羊毛,但我已无心停留,直接坐地铁回宾馆。将参赛包里的物品摆放在床上,足足铺满了半张床,再次感受了哈马组委会的豪横。</p> <p class="ql-block">  本来是约好和林团长一起领参赛包,一起吃晚饭,但因为我的疲劳一切约定作罢。回宾馆后林团长电话打来,和他解释了一下,躺床休息了两个小时。但晚饭还是要吃的,从网上搜了一下离我宾馆比较近的特色餐馆,最高分推荐的是“老厨家”,便滴滴出发。这不经意的选择,没想到居然遇到尔滨最具历史悠久的一家餐馆,始创于1907年,差不多伴随着尔滨的建城史,如今已是四代传承,这些是我进店后才知道。尔滨名菜“锅包肉”就是这家饭店的创始人发明的,我第一道菜自然点它了。一个人,三个菜,一扎格瓦斯,根本吃不完。在东北,如果服务员问你要大份还是小份,你只管要小份,因为他这里的小份,绝对不亚于我们南方的大份。幸好我有自知之明。锅包肉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闻起来有扑鼻的醋香,吃起来则是酸甜可口,味道有点像南方的糖醋里脊,但它比糖醋里脊更酥脆。格瓦斯,算我孤陋寡闻,以前一直以为它是啤酒,直到今晚喝完一扎格瓦斯,还认为它是啤酒,因为它特有的麦芽香味,极似纯正的啤酒花香。喝完一扎格瓦斯,自然一点都没有上头,但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却自大地认为是自己的酒量无边。直到第二天晚上和哈尔滨的朋友一起喝酒,谈起格瓦斯的时候才知道它是饮料,真是闹了一个笑话。</span></p> <p class="ql-block">  31号早上闹钟定到5点钟,但4点30分便自然醒了。烧开水煮面,将咸鸭蛋和卤牛肉一起放入,已是很丰盛的早餐。6点钟出发,宾馆距起跑点不到2公里,街道上已汇聚了许多同行的跑者,便加入他们的队伍<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互不相识,但对马拉松的共同爱好使相互间缩短了距离</span>,轻松地谈论各自的马拉松经历,仿佛熟识已久的老友一般。</p><p class="ql-block"> 林团长比我先到起跑点,电话打来在全马与半马分界处等我,一起合影,他跑的是半马,而我跑的是全马。合影后各自去自己的起跑区存包,做预热准备。</p> <p class="ql-block">  3万5千人的热闹场面没有感染到我,因为一直在临时厕所前排队,直到国歌响起才匆匆忙忙的翻越护栏进入B区的最前排,预热的时间都没有留足。B区是第二枪起跑,哈尔滨的赛道虽然宽敞,但选手太多,前3公里依然跑不开。我尾随着人群向前,前3公里配速均在5分开外。第一公里525的配速,心率138,这超出平常训练的正常水平至少15以上,我知道今天已不在状态。第四公里开始上阳明滩大桥,这是一座横跨松花江,非常美丽的特大桥梁,桥上的视野非常开阔,宽阔的松花江一览无余。桥两边设有补给站和音乐站。哈尔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span>“音乐之城”,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span>球第六座、也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因此哈尔滨人民在音乐站载歌载舞给跑者们加油,用独有的形式来展示这座城市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16公里处追上330的兔子,查看心率已到163了,今天确实是不在状态,看样子330是很难跑进了。沿途的补给站人满为患,在马拉松界,哈马号称补给流水席的天花板,<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些人根本就是冲着哈马的流水席而来。我是习惯带足了前30公里的补给的,在前二十几公里,再丰盛的流水席也诱惑不了我,因为我根本不进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将近27公里时,从裤袋里掏自带的赛速饮时,一不小心从手里滑落,当时我是紧跟330兔子后面,放慢脚步,想停下来捡,但330后面的队伍非常庞大,只好作罢。心里却一直忐忑着,怕有运动员踩着了而受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7公里后心率开始上升到170了,这是我平时跑间歇的心率,我知道这样的配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此时自带的饮料已喝完,便决定进27.5公里补给站。这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哈马流水席,也是我哈马后半程的转折点。小姐姐非常的热情,一杯格瓦斯刚上手,哈肉联的红肠又递过来,本就心里动摇的我干脆停下来吃饱喝足。完全放松下来的我在剩下的15公里开始进入吃喝模式,逢站必进,逢进必吃喝,跑跑、走走、停停,一场极限运动变成了慢慢悠悠的享受,最终成绩3小时56分01秒。这也是我所跑过的马拉松中完赛最轻松的一次,所以想想人生路远,得学会和自己和解。过了终点,哈马组委会又开始显摆他的豪横,不断地往包里装完赛物资。沉重的包把我个大男人都勒的有点喘不过气来。中午无需吃饭,因为整个肚子还撑着,赶紧坐地铁往宾馆赶。</span></p> <p class="ql-block">  行李都收拾好了,打算跑完下午马上出发返程,但在林团长和他尔滨战友的热情挽留下,说晚上有酒喝,便决定再放纵一下自己。退了原来的宾馆,将晚上的宾馆订到餐馆附近。餐馆离松花江4分钟的步行,看看时间尚早,便决定再次去松花江畔欣赏一下她的景色。夕阳悬挂在江的尽头,将江水熏染成金色,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边坐满了人,热</span>闹的场景却显得安静,夕阳下的松花江展示着她温柔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餐馆的名字叫宏达老菜馆,也是尔滨比较有特色的餐饮名企。我先林团长一步到达包厢,他的战友冯先生和冯先生的朋友已在等候,后来才知道冯先生的朋友是位退役将军。我主动自我介绍,等到林团长和他的夫人到来时我们已谈的很热络了。酒局的气氛非常好,大家都是军人出身,摒弃了年龄和身份地位,整完两瓶20年陈泸州老窖,接着又上尔滨的啤酒。冯先生和李将军虽然年龄大我十几岁,但喝酒毫不含糊,尔滨人的豪横尽显,他们的原则是客人酒不喝高兴,他们绝不放下手中的酒杯。让我又一次领略到了哈尔滨人的热情和待客之道。</p> <p class="ql-block">  谢绝了李将军和冯先生第二天的一再挽留,打算坐9:17的高铁返程,这样早上5点起床还有3个多小时的自由时间,便打算去中华巴洛克街。昨天在喝酒的时候,和冯先生谈起尔滨的历史,最早的尔滨就道里,道外和南岗,道里是洋人生活的街区,即中央大街的位置,道外是中国人的街区,即中华巴洛克街区,南岗是火车站。早晨的道外,安静,没有喧闹,整条街只见到零散的几个人。这里是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汇聚众多百年老字号美食。但所有店门都紧闭,我是一路走马观花。没有见到大名鼎鼎的“张包铺”,见到一家叫“沙家烧麦”的店铺已开始营业了,便入店点了一份羊肉烧麦和一碗羊杂汤。只咬了一口,就一句话“怎么能这么好吃呢!”可以说价廉味美还管饱。</p> <p class="ql-block">  “沙家烧麦”12个字:皮薄馅大.汁水丰盈,肉香浓郁。加上芥末酱、蒜蓉酱、陈醋、酱油、辣椒油等丰富调料,现在想想口水都掉指尖上了。</p> <p class="ql-block">  老鼎丰:百年糕点老字号,不仅有传统糕点,还有冰糕、饮料等,建筑立面雕饰着葡萄藤、石榴纹等中式传统祈福元素。</p> <p class="ql-block">  "同义庆"曾是老道外非常知名的绸缎庄和百货店,专营绫罗绸缎、呢绒、毛布等高档商品,在1920年代其生意一度非常兴隆。它被誉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甚至享有“中华巴洛克第一楼”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不等人,我得赶车了,哈尔滨虽然以冬天吸引人,但秋天的哈尔滨依然迷人。再见了美丽的哈尔滨,热情的哈尔滨,人文的哈尔滨,豪横的哈尔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