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芦苇不再是水乡的寻常植物,当指尖的技艺赋予其艺术的灵魂,白洋淀的故事便在“杨丙军芦苇画艺术馆”的方寸之间徐徐展开。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初次踏入这座藏在安新的艺术殿堂,定会被那一片片芦苇编织的“水乡梦境”所震撼——这是白洋淀非遗的生动注脚,更是华北水乡文化的璀璨瑰宝。</p> <p class="ql-block"> 白洋淀,这片镶嵌在河北大地的“华北明珠”,以143个淀泊、3700条沟壕的水网格局,孕育出独有的水乡风情。这里是“荷花淀派”文学的摇篮,是雁翎队抗日传奇的发生地,更因芦苇丛生、鱼鸟成群的生态景观,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秘境。</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水域,芦苇不仅是摇曳的风景,更是当地人生活的“老朋友”——编苇席、扎苇筏、做苇画……芦苇的肌理里,浸透着白洋淀人的智慧与情怀。而杨丙军芦苇画,便是这份情怀中最惊艳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杨丙军芦苇画艺术馆,仿佛闯入一个由芦苇构筑的艺术宇宙:《清廉》 里,荷花的舒展、蜻蜓的灵动,全由深浅不一的芦苇片拼贴而成,“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在天然肌理中愈发鲜活;《青头潜鸭》 以濒危水鸟为原型,芦苇的纹理被巧思运用,将鸟儿的羽毛质感、水波的轻柔韵律刻画得惟妙惟肖;还有那幅《雄安客天下 天津冀未来》,白洋淀的水榭、芦苇与雄安的新貌相融,在芦苇的明暗层次间,铺展出区域发展的时代画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的诞生,要历经采摘、晾晒、熏蒸、染色、裁剪、拼贴等数十道工序。杨丙军及其团队对芦苇“因材施艺”——浅黄的芦苇表现花瓣的娇嫩,深褐的芦苇塑造枝干的苍劲,烫烙的技法让画面有了明暗过渡,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与手工的合作。2020年,“白洋淀芦苇画”正式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丙军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让这门技艺从水乡的角落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 白洋淀的魅力,不止于芦苇画。这片水域还孕育了诸多非遗珍宝,共同奏响水乡文化的交响。 而芦苇画,恰似这交响中最灵动的旋律,它将白洋淀的水韵、苇风、鸟影、人文,都凝缩在一方画框里,让参观者一眼读懂这片水域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当你在“杨丙军芦苇画艺术馆”的玻璃展柜前驻足,看着那些由芦苇“变”成的花鸟虫鱼、水乡盛景,会真切感受到非遗的温度——它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陈列,而是白洋淀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技艺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也计划来雄安新区,那你一定要到安新转转,不妨把这里列入行程,看芦苇在艺术家手中“重生”,听一段白洋淀渔歌的婉转,再带一件芦苇画非遗作品回家——让这份来自华北水乡的艺术馈赠,成为你与白洋淀故事的延续。在白洋淀的水波与芦苇间,非遗从未走远,它就藏在杨丙军的画笔下,藏在水乡人的笑脸上,等你来邂逅,来珍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