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章由张树忠根据蒋恺先生的相关资料所整理,照片是搜集蒋恺的子女蒋伟、蒋俨相关文章中插图。)</b></p> <p class="ql-block"><b> 蒋恺,于 1924 年出生在云南鹤庆县城府东巷,其父为蒋景周,其母是杨松如,祖父是蒋德美。</b></p><p class="ql-block"><b> 在蒋恺年幼的时候,父亲离开鹤庆前往昆明经商。大约在 1930 年前后,母亲带着尚未成年的蒋恺和妹妹,坐着滑竿,一路颠簸着前往昆明寻找父亲。从那时起,蒋恺便离开了自己呱呱坠地的鹤庆,告别了那片熟悉的土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蒋恺与其祖母</b></p> <p class="ql-block"><b> 蒋恺的父母对这个长子满怀期待,他们心里盼着儿子能学有所成,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为了让蒋恺能接受教育,他们想尽了办法,四处奔走,也要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蒋家在鹤庆城老宅子</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生活的重担却在蒋恺小学毕业时狠狠压了下来。家里的经济状况实在糟糕,连学费都筹措不齐。无奈之下,蒋恺只能辍学,小小年纪就当起了报童。街头巷尾,都留下过他卖报的身影,每一声叫卖里,都藏着他对读书的渴望。</b></p><p class="ql-block"><b> 幸运的是,一年后,舅舅伸出了援手。在他的资助下,蒋恺成功</b><b style="font-size:18px;">考入省立云端中学,后来两次转校跳级,从育德中学毕业。</b><b>中学时期,他格外珍惜这失而复得的读书机会,每天都在书海和题山中埋头苦读。寒来暑往,他在知识的世界里不断探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蒋氏经过百年风雨的老宅子</b></p> <p class="ql-block"><b> 1945 年,命运终于对这个努力的年轻人露出了微笑。蒋恺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成立的学府,宛如一座知识的殿堂。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蒋恺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一段平凡却又丰富多彩的旅程就此展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西南联大的蒋恺</b></p> <p class="ql-block"><b> 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蒋恺积极投身“反内战、要和平”的民主活动。他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紧紧相连,心怀天下,以热血青年的姿态,为和平与正义奔走呼喊。</b></p><p class="ql-block"><b>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迁。蒋恺离别家乡云南,北上加入北京大学。在这所承载着深厚爱国精神的学府里,他成为“反内战、争民主”运动的先锋。他和同学们一次次投身于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为追求民主自由而不懈奋斗。1948年,蒋恺加入进步青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联盟”,自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b></p><p class="ql-block"><b> 在北京大学“振兴中华”爱国精神的激励下,1949年,蒋恺毅然决然地抛下学业和个人前途,选择弃学参军、投笔从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与同学留影(右二为蒋恺)</b></p> <p class="ql-block"><b> 1949年3月,蒋恺以新华社随军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部队辗转于解放武汉、南昌、广州战场。</b></p><p class="ql-block"> <b>1950年1月,蒋恺随部队向海南进发。经过三个月的海上作战训练,4月16日晚,他随着43军128师382团3营7连,架着木船,迎风启航。半夜时分,航程过半,敌机在空中俯冲投弹,解放军立即还击,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b></p><p class="ql-block"><b> 他用手中的笔,记录着每场战斗的英勇与壮烈,鼓舞着解放军将士们前赴后继、不惧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洗礼中,他完成了从学生到军人的华丽蜕变。</b></p><p class="ql-block"><b>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蒋恺所在的部队正在广州休整。接到军委赴朝参战的命令后,他毫不犹豫地跟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由于懂英语,蒋恺被安排从事战俘管理工作。他参与了接管第一位美军俘虏琼斯、筹建碧潼战俘营、战地释放战俘、战俘教育解释、遣返战俘准备、开城停战谈判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在朝鲜一待就是六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参军南下解放海南岛(前排右为蒋恺)</b></p> <p class="ql-block"><b> 1956年,蒋恺从朝鲜战场回到北京,组织上随即安排他前往西藏工作。彼时32岁的蒋恺尚未婚恋,对于去西藏工作,他心存顾虑,担心在那里难以成家。但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国家需要高于一切,于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b></p><p class="ql-block"><b> 入藏前,蒋恺终于有机会回到云南家乡探望双亲。这是他自1946年离开家乡后的第一次回家。十年间,他完成了北大的学业,历经南征北战和战火的考验,对父母和弟妹的思念如潮水般在心中涌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蒋恺在朝鲜战场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之后,蒋恺从成都乘汽车,历经32天、行程两千多公里,终于抵达西藏拉萨。当时的西藏还是农奴制社会,内部要开展解放奴隶的民主改革运动,外部又有英美敌对势力兴风作浪,工作形势极为复杂。蒋恺在西藏军区安顿下来后,便开始了边防联络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10月,中印反击战爆发,蒋恺奔赴前线参与俘管工作。这场战斗共歼灭及俘获印军8500余人,打出了国威军威,为中印边境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与稳定。1963年6月30日,蒋恺作为受表彰人员,在北京得到了贺龙元帅的接见和宴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参加中尼边界勘界工作(左二是蒋恺)</b></p> <p class="ql-block"><b> 蒋恺在西藏工作了十三年,在这里,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妻子庄芷萱是</b><b style="font-size:18px;">西藏军区医学研究所的医生</b><b>。在“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号召下,两人于1957年5月18日喜结良缘。</b></p><p class="ql-block"><b> 1969年,蒋恺终于有机会调回内地,在成都军区工作。1972年,统一战线的联络工作启动,蒋恺参与到福建前线的对台宣传工作中。</b></p><p class="ql-block"><b> 1975年,蒋恺调到北京解放军总政治部,后被派到中国旅行社总社。来到北京从事对外联络工作。他通过“民间外交”,与海内外台胞、侨胞建立联系、广交朋友,用新中国的发展成果引导他们重新认识祖国,推动中外交流和两岸关系发展,为国家统一贡献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同为军人的蒋恺夫妻在西藏结婚</b></p> <p class="ql-block"><b> 1979年,中越边境出现军事冲突,蒋恺又一次奔赴前线。他深入前线部队,视察越南战俘收容所,落实我军宽俘政策。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了他沉重一击。一天,正在中越边境作战前线执行任务的蒋恺,接到了老母亲突发脑溢血病故的电报。他强忍着悲痛,坚守岗位。多年来长期在外工作,他没能尽到陪伴父母的责任,最终也未能见上老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b> 1980年,蒋恺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研究苏、美及印度等国军队。在美国工作学习的一年里,他深刻体会到美国对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视,以及对人才挖掘和培养的力度,中美之间的差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蒋恺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b></p> <p class="ql-block"><b> 1985年,蒋恺光荣离休。但他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凭借着懂外语的特长,他开始投身翻译工作。他和几位同事一起翻译出版了《尼米兹》《马歇尔》《白宫后楼》等美军名将传记和其他书籍,还为《中国名人大辞典》翻译军事将领略传,累计翻译字数达200多万字。因其卓越的贡献,2000年,中国翻译家学会军事翻译委员会授予他“资深军事翻译家”称号。</b></p><p class="ql-block"><b> 此后,蒋恺还受邀担任“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积极围绕南亚问题为《和平与发展》撰稿。1992年,他受印度社科院邀请访问印度;1993年,受邀前往日本考察,参加中日两国国际问题研讨会;1995年,受到来访的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夫人的接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b></p> <p class="ql-block"><b> 2013年,年近九十的蒋恺虽身患疾病,但仍前往宁波,为军队年轻一代的联络工作者分享自己几十年联络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继续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贡献着自己的余热。</b></p><p class="ql-block"><b> 2019年,蒋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1年10月31日,97岁的蒋恺走完了他平凡却又无比丰富的人生旅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蒋恺(1924-2021)</b></p> <p class="ql-block"><b> 蒋恺生前接受了央视《国家记忆》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新华社《致敬最可爱的人》系列专题、中共党史研究室《百年潮》杂志、凤凰台《中国记忆》节目、凤凰网《在人间》专栏的采访,他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经历,已然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