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常有朋友聊起:你们苏州博物馆(东馆)好难约喔!到底有些什么好看的,今天,我们先来聊聊苏州博物馆的场馆看点。</p><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东馆)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采用“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灰色花岗岩替代传统瓦片,开放式钢结构引入自然光,几何线条与传统园林元素结合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贝聿铭祖藉苏州,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卢森堡、新加坡和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等大型公共建筑,获奖50余项。1983年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p><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是其晚年为家乡设计的不朽之作,也是他主持建筑设计的封笔之作,并将苏州博物馆戏称为这是我最宠爱的小女儿。</p> <p class="ql-block">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粉墙黛瓦是极具江南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色调以传统建筑元素为基点,以全新的表达方法来实践。贝聿铭认为:黑灰色花岗岩石材的运用便于养护,又与苏州的建筑风格极为和谐。因此,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寻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贝聿铭认为“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保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苏州博物馆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的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前后进出口及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中央大厅设计巧妙,借鉴苏州传统建筑立贴式梁架结构,材料则采用现代纲结构。</p> <p class="ql-block"> 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绘画,透过玻璃屋顶,能夠看到湛蓝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p> <p class="ql-block"> 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隨脚步变化,随视觉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換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p> <p class="ql-block"> 紫藤园为最典型的案例,采用四面大型落地式方窗,通透敞亮。</p> <p class="ql-block"> 窗外景色各异,对应的有桂花树、凉亭、竹林、迎客松……等等,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步移景换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p> <p class="ql-block"> 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为局部二层。</p> <p class="ql-block"> 地下一层为特展厅。深灰色的梯级、玻璃护栏,与白色墙面,浅灰色的贴面相互映衬,颇有江南水乡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赞心悦目,而且在功能上也匠心独运,将自然光线尽最大可能引入室内。</p> <p class="ql-block">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阳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但凡游客到此都喜欢在此拍照留影,黑灰色调的上下梯道俨然成为了网红打卡必选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墙面上的石材贴面和线条勾饰,色彩温和淡雅,与整体环境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 特展厅、二楼书画厅正在举行的是:《从拙政园到长物志-明代文人雅士的美学生活》特展。(收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地下特展厅:从拙政园到前物志特展场景。</p> <p class="ql-block"> 地面书画厅:从拙政园到长物志特展场景。</p> <p class="ql-block"> 《书斋长物》明书斋陈设</p> <p class="ql-block"> 《书斋长物》明书斋陈设</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北宋《真珠舍利宝幢(复制品)》,1978年出自瑞光塔天宫,通高122厘米。</p> <p class="ql-block"> 馆藏重器:五代《秘色瓷莲花碗》,1957年3月出自苏州虎丘塔地下暗阁。</p> <p class="ql-block"> 东西廊道,左侧是“吴地雅珍”,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房雅事……等展厅。</p> <p class="ql-block"> 北侧有一门,进出小庭院《墨戏堂-宋斋》的唯一通道。这里粗看,只有茅屋草堂一间,浅砂石铺地的庭院,并不十分起眼;但细细端详,再读一读《墨戏堂-宋斋记》,你会发现这里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墨戏堂宋斋记》</p><p class="ql-block"> 苏州自钱镠国吴越而至南宋,物资之阜,井邑之富,冠蓋之多,人物之盛,跃起而为东南之冠,其文化之影响力,自兹愈深愈远。</p> <p class="ql-block"> 故今特辟宋斋,以标揭宋代江南文人文化之内涵,以令后人涉降仰瞻可以悠然思。而斋非刘禹锡之陋室自安,取米南宫之雅人深致,草堂雍和,绮疏青琑,摄卷散帙,临池墨戏,用厥泉石,陶厥风烟,若将无亊人世者。</p> <p class="ql-block"> 墨戏堂宋斋三间六椽,阔二丈四尺,深一丈八尺(宋营造尺),宋式江南民间厅堂建筑也,大木架用梓、栎、榉诸材,用《四橡栿对乳栿用三柱》厅堂造,并叭栌斗连柱式,彰显宋代建筑之地域特征。</p> <p class="ql-block"> 举凡叉手、托腳、驼峰、鹰嘴等,皆有所本;柱、栌斗、柱础等等,亦有所旨。门窗则擬宋《营造法式》之两明格子门,略有改进。</p> <p class="ql-block"> 墙体以编竹夹泥墙做法,而涂泥抹灰,悉遵宋式。屋面草顶,兹以苏北匠人以红茅草结合现代防水卷材施工。</p> <p class="ql-block"> 地面以陶缸为点式龙骨空铺地砖,俨然馆娃宫响屧廊遗制也;家具有榻、桌、椅、高足箱、圆凳,皆本自宋画中所见;</p> <p class="ql-block"> 庭院以赏石为主景,辅以石灯、石桌,间植丛篠疏篁,雅到幽韵是尚也。竹林为衬,</p> <p class="ql-block"> 墨戏堂宋斋之落成,美哉轮乎,美哉奂乎,观者自有心得,而规擘匠缔,皆为一时首选,是无憾矣。</p> <p class="ql-block">山水主庭院</p><p class="ql-block">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是内庭院,利用内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主庭院的设计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p> <p class="ql-block">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为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p> <p class="ql-block"> 庭院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北墙之下为独具创意的片石假山。贝聿铭先生对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以石头着力。</p> <p class="ql-block"> 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贝聿铭都倾注了许多心血。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p> <p class="ql-block"> 倘若月夜时分,在若明若暗的景观灯映照下,远山朦胧,竹林疏影横斜婆娑,水畔凉厅亭亭玉立,湖上曲桥横贯,如同一幅清寂空灵、意境迷人的立体水墨山水,静观自得个中三味。</p> <p class="ql-block">鱼翔浅底</p> <p class="ql-block">鱼翔浅底。</p> <p class="ql-block">曲桥东端</p> <p class="ql-block">曲桥映波</p> <p class="ql-block">桂花古树</p> <p class="ql-block">亭亭凉厅</p> <p class="ql-block">凉厅观鱼</p> <p class="ql-block"> 对于庭园中的树木,贝聿铭同样要求极高,必须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刚性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移植时除竹子外,要尽可能少修剪,以保持固有姿态。</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厅的水中倒影。</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辅展区。廊道尽头设休憩茶室和紫藤园茶座。</p> <p class="ql-block"> 体憩茶室墙面上的装饰线条和花窗窗饰。</p> <p class="ql-block"> 紫藤园”连接“忠王府;园内栽种两棵紫藤,两藤虬龙盘旋,枝蔓在空中对接,这里的紫藤还持意嫁接上了忠王府文徵明手植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 贝聿铭十分得意于这一创意:“当人们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时,我们可以说,这棵紫藤有文徴明手植紫藤的基因,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孙藤下喝茶呢!这不又是一景了吗?"</p> <p class="ql-block"> 东侧有南北天窗廊道,右手边为现代艺术馆。呈品字型的展室三间。这里不定期有各类艺术特展。</p> <p class="ql-block"> 目前正在展出的是现代画展:《人在春山外-何多苓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 现代艺术馆出来,向东,为进入忠王府的唯一通道,也是苏州博物馆的出口处所在。</p> <p class="ql-block"> 进忠王府首先到达的是"楠木厅",楠木厅南北三进二天井。这里时常有工艺美术精品展,时下在在展出的是《江南造-王一卜玉器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 图为王一卜玉雕精品之一:青玉高浮雕《大佛》。</p> <p class="ql-block"> 关于太平天国忠王府,为叙述方便,从忠王府大门(苏博出口处)开始。</p><p class="ql-block"> 忠王府是太平天国时期忠王李秀成的王府,占地一万零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五百平方米,是全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集公署、住宅、园林于一体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忠王府原址从三国起,一直是名人宅弟,元代改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1509)御史王献臣弃官归隐,遂以大弘寺废基营建拙政园;清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6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克苏城,建立苏福省,八月,李秀成将原拙政园花园部分及东西部宅第等合并为“忠王府”。</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攻陷苏州,忠王府成为李鸿章的江苏巡抚行辕,同治五年(1866),巡抚衙门迁出,同治十年(1871)江苏巡抚张之万居住东部住宅,同治十一年(1872)改为八旗奉直会馆,1911年辛亥革命后,八旗奉直会馆改称奉直会馆。</p> <p class="ql-block"> 忠王府建筑格局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以八旗奉直会馆原貌为主,西路楠木厅、小姐楼作为博物馆特展厅和藏书楼;中路为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陈列。</p> <p class="ql-block"> 忠王府旧址还保存有太平天国四百余方秀丽典雅的苏式梁枋彩绘和九幅清新隽秀的彩绘壁画。其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为全国所罕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863年李鸿章攻陷苏州后,将忠王府按清朝衙门规制对忠王府大门进行改建,东西两辕门和吹鼓亭全部拆除,还将大门梁枋上的彩绘涂尽。</p><p class="ql-block"> 现在所见彩绘为大门内侧梁枋。</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前殿,亦可称为忠王府主殿,这里是太平天国召开军亊会议的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 现在屏幕上展示的即为军事会议的场景复原。下部为太平天国忠王府全景模型。</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上每根桁和枋(即横的梁和枋,普通叫做大梁、二梁和枋子)上各有一方包袄锦(此为苏式彩绘名称,即彩绘中心部分,通称枋心)和两个如意头(也叫做包头),用秋叶、折扇等形式绘成边框,框内绘鸟兽、花果、图案、山水、博古等。</p> <p class="ql-block"> 苏式彩画以其花式之简繁、用料之优劣、橾作之精粗分为三等:上五彩、中五彩、下五彩。苏州忠王府彩画属于下五彩,即以青、绿、丹三色为主平涂,并以黑、白两色线勾边,无沥粉,无贴金,是典型的清代江南苏式彩画,清新淡雅。</p> <p class="ql-block"> 苏式彩画的颜料选择相当讲究,植物性颜料主要有胭脂、青黛、槐花、藤黄、靛青、花青。矿物性颜料主要有朱砂、石绿、石青、雄黄、雌黄、赭石、老粉(白土粉)、烟煤等。人造无机颜料主要有银朱、广丹、铅粉、锌白、钛白、铜绿、蛤粉等。此外,与颜料相配的还有调和用料,有黄明胶、熟桐油。</p> <p class="ql-block"> 忠王府现有的彩绘与壁画可以说是在明代“苏式彩绘”工艺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清代“苏式彩绘”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向北穿过一进厅堂,看陈设疑似将官们的休息厅,现为太平天国史料展示馆。再向北,过庭园即为忠王府后殿:《太平天国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创始人洪秀全受西方文化影响,吸收基督教教义,并对其进行新的解释和发挥,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将之作为太平天国的精神信仰。太平天国非常重视礼拜仪式,纲领性文件中明文规定了礼拜仪式的内容,在主要公署和王府中特别建造圣殿或天厅,用于礼拜日的宗教礼拜仪式。</p> <p class="ql-block"> 礼拜堂的装饰一般较为奢华,通常配有方桌及其配套的桌围、座椅,有条件的装饰楹联画幅、帷幔灯彩等。</p> <p class="ql-block"> 礼拜堂位于忠王府后殿,是官署建筑中路的最后部分,是忠王李秀成与所属官员士兵举行礼拜仪式的地方,也是目前太平天国建筑遗存中唯一明确用于礼拜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现在所看到是北墙上方左右对称的彩玻璃窗,东西山墙各有四幅彩画,看样子应当是临摹的。</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壁画</p><p class="ql-block"> 后殿北壁现存九幅壁面,正中绘有象征帝位千岁的鹤寿图,左右绘有虎、豹、狮、象图。这些壁画风格秀丽细致,体现了苏州建筑绘画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昌-鹤鹿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绘峰岚、树石、山坡、小屋,梅花鹿立坡上,白鹤飞空中。古代传说千年为苍鹿,二千年为玄鹿,故鹿为长寿之仙兽;鹤,古人也认为是祥瑞长寿动物,鹤与鹿一起,寓意永葆长寿和国家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吉-狮象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绘峰岚、松石,云中雄狮,坡上白象。狮子作为瑞兽首先源于其威猛的外形,旧传狮子能食虎豹,威震四兽,乃兽中之王。宋代之后,狮子逐渐被世俗化,人们赋予它更多的象征意义,吉祥寓意的功能不断扩大。象,体大力壮,性情温顺,行为端正,知恩必报,常负重远行,为兽中之德者,被人们看作瑞兽,视为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勇-虎豹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绘峰岚、瀑布、溪间坡石、苍松古木,一虎一豹隔溪相对。猛虎仰天长啸,锐豹怒目相视。虎是百兽之王,象征勇气和胆魄。豹也是百兽中的勇猛之兽。</p> <p class="ql-block">《和-鸳鸯荷花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绘荷花、红寥、水草、鸳鸯,两只鸳鸯并游于荷花之间。鸳鸯古人称之匹鸟,其形影不离,雄左雌右,飞则展翅,游则同戏,栖则连翼交颈而眠,如若丧偶,后者终身不再匹配,故鸳鸯为爱情婚姻美满的象征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以《荷》谐《和》,喻爰情永驻。</p> <p class="ql-block">《寿-双寿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绘古柏,假山石、天竺、绶带鸟。此图两只绶带鸟立于柏树枝头,一只引吭高歌,一只回首顾盼,羽尾飘逸,宛如玉色缤纷的彩带,是富贵吉祥鸟,因其《绶》与《寿》谐音,所以,绶带鸟经常与松柏一起象征长寿幸福。</p> <p class="ql-block">《祥-双兔图/溪亭归犊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双兔图)绘湖石、芭蕉、枸杞、蓝菊,两只白兔,一兔回首顾盼,一兔从假山后露出,活泼灵动,画面富有动感。</p><p class="ql-block"> 此图(溪亭归犊图)绘山水、古木、溪桥、耕牛、水草、茅亭。树荫下,有两间茅亭,不远处是一条溪流,对面是一座座的小山,溪边搭有小桥,画中一头水牛正走向溪边。</p> <p class="ql-block">《德-麒麟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绘松柏、溪桥、山石、峰岚,一麒麟回首立于坡上。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瑞动物。《礼记》将《麟、凤、龟、龙》称为《四灵》,麟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麒麟全身鳞甲,牛尾、狼蹄、龙头、独角,它武而不为害,不践生灵,不折小草,是美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瑞-花鸟瑞兽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绘蜀葵、桃花、假山,一瑞兽立于花下,抬头望着枝头的两只小鸟,小鸟栖于枝头,正引吭高歌。苍劲之石,旁边生长春花,花开正盛,一派春意浓浓之景色。</p> <p class="ql-block"> 忠王府东路,展示的为八旗奉直会馆原貌。南北依次为紫藤园、卧虬堂、古戏台、四方厅、楠木厅。</p> <p class="ql-block"> 紫藤园,亦称“文藤”,相传为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于1533手植,至今己逾492年,为苏州园林活态文化遗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卧虬堂为拙政园旧主王献臣宴请的地方。祝枝山曾为拙政园写过一首诗:“唐寅题匾额,名曰卧虬堂,山下结草庐,湖畔约三白;愿为画中客,世外闲散人,孤时花来伴,闲处听鸟鸣"。</p> <p class="ql-block"> 堂上匾额为唐寅所书,隔堂板上也都镌刻有明代书画大家们的作品。此处的卧虬堂与拙政园卧虬堂存在何种关联,无考证。</p> <p class="ql-block"> 这里楠木隔堂板上都镌刻的名人书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各处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四面厅</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及四面厅是八旗奉直会馆的主要建筑。为使在江南水乡也能领略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按照北京皇家四合院建造。</p><p class="ql-block"> 图为忠王府《古戏台》。江南现存唯一的室内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四方厅建筑呈十字型,南北室内通道,东西花木天井,串联四厅,厅堂两侧对称,家具陈设基本相同,体大量多,用料讲究,做工精雕细琢,彰显北方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 南北廊道用湖石铺地,湖石筑坡,江南水乡韵味。</p> <p class="ql-block"> 东西两池以廊道地下相通相连,池岸湖石点缀,植以花木。</p> <p class="ql-block"> 西首这棵木瓜树,已逾百多年树龄,枝头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 图为四方厅东西两厅</p> <p class="ql-block"> 陈设,装饰几乎看不出异样。</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院落《楠木厅》。这里只有临展时派用场,闲时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忠王府各偏房均有各类明清家具展示,品种之全、数量之多,俨然成为明清家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看了苏州博物馆(东馆)的建筑简介,走马观花了忠王府。你对苏州这一免费的场馆为什么会难预约,可能会有所感悟。</p> <p class="ql-block"> 谢谢收看,再见!</p><p class="ql-block"> 2025.9.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