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母亲河——蔷薇河的来历

运交华盖

<p class="ql-block">  蔷薇河发源于新沂市的马鞍山、踢球山、塔山、宋山等山区,北流经新沂、沭阳、东海、海州,于临洪闸下3千米处入新沭河,由临洪口入海。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1384平方公里;连云港市境内长50.66公里,流域面积1384平方公里。其上游名黄泥河,流至小吴场,沭新河经倒虹吸穿越黄泥河,黄泥河经倒虹吸后称蔷薇河。从小吴场东流7.5公里至赵集,再东流12公里,民主河从左岸汇入;再东流20.5千米至海州,马河沭新河相继从左岸汇入;过海州东北流3.5公里,鲁南河从左岸汇入。</p><p class="ql-block">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蔷薇河,在州治西一里,东北通海,西北通赣榆,南通新坝,直抵淮阴,内接市河,入州城。其园出州百里之羽山,过州北八里独树扑,达石湫河。石湫河在州南二十里,旧时州境之水多汇于此,以达海云。临洪河在州北十里,自赣榆县流入境。州南二十里有银山,下为银山坝,临洪自此接为石湫河。”</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州西二里蔷薇河上建洪门闸,外挡潮防淤,内蓄水济运。明景泰(1450—1456)年间,知州陶昺浚蔷薇河。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州王同呈请挑浚,用以工代赈法招饥民2440人,于正月十三日开工,至三月十六日峻工,挖河深6.5尺,底宽三尺,浚河长1980丈,在蔷薇河入海口凿五道堤坝挡海潮,用银二千两。</p><p class="ql-block"> 明隆庆六年(1572),海州知州郑复亨在蔷薇河上率民建托山闸,南挡新坝之潮,北解下坊、新坝内涝,北于州西大闸相对,蓄蔷薇河水以利舟楫。明崇祯十一年(1583),海州知州唐起喜征工疏浚蔷薇河。清康熙六年(1667),黄河泛滥,水由境内入海,地区河道淤塞,因排水不畅,洪涝灾害频繁。康熙十三年,海州知州孙明忠征工挑浚蔷薇河。康熙二十二年,海州知州赵之鼎征工挑浚蔷薇河 ,州判申崇厚“凿石铸铁”建坝和闸于托山庙南,拟用“山水冲激法”治理蔷薇河道的淤塞。清乾隆六年(1741)疏浚蔷薇、高桥二河,修蔷薇河下尾神州庙后旧石闸以挡潮防淤。</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一年三月,两江总督尹继善建议“开蔷薇河等处,分沭水之流,筑沭河子堰,束沭水之势,以消减海、赣、沭水患。”乾隆二十二年曾疏浚蔷薇、下坊、王官口、高蓄等河,以分蔷薇河水人涟河,又疏王家河 ,绁白水荡水入蔷薇河。乾隆二十三年,海州知州李永书借帑征工疏浚蔷薇、下坊、王家沟诸河。乾隆四十七年疏通蔷薇等河,各河水分道入海。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月七日至三月十五日,疏浚蔷薇河头至大夫亭段长11460丈,完成土方6.67万方,用银1.35万两。光绪元年(1875)挑浚蔷薇河。</p><p class="ql-block"> 民国四年(1915),南城镇人武同举作《吁兴江北水利文》,指出苏北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水后“无岁不灾,无灾不酷”,沂沭洪水为害的主因是下游不畅, 应在治理沂沭的同时,挑浚蔷薇河,并在临洪河建闸坝挡潮防淤 控制蓄泄。民国二十年春夏间挑浚蔷薇河。民国二十一年春,续浚蔷薇河张渡口至张湾段,按河底宽26.2米,河底高程4.1米,浚河长32公里,共完成土方95.6万立方米。但因沂沭洪水出路未解决,民国三四十年后 区域内连续大水,民国三十六年,东海县受灾农田达97%。</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人民政府实施导沭整沂工程,蔷薇河属于区域性主要干河。1952年蔷薇河下游裁湾取直,1955年3——5月,为提高蔷薇河排涝标准,按河底宽45米、河底高程0.55——0.42米标准,浚深拓宽大夫亭至洪门桥段长17公里,并对张湾段裁湾取直,完成土方86.5万立方米。是年建涵洞三座。</p><p class="ql-block"> 蔷薇河,连云港市人民的母亲河,家乡河,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你能更好服务家乡人民而殚精竭虑,流血流汗。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家乡人民。你寄托了多少人对家乡的思念 ,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唯有门前家乡水,春风不改旧时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