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存在400年,可为何却挖不到呢?</p><p class="ql-block"> 夏朝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朝代”性质,在学术界仍有争议。它可能是一个处于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过渡阶段的政体,其行政管理、世系传承和历史记录很大程度上依赖口耳相传或结绳记事等非文字方式。即便当时已出现原始文字(如陶寺或二里头遗址中的符号),也远未达到商代甲骨文那样成熟、系统的书写水平。加之夏朝之前并无类似的国家形态可供参照,其制度多依靠自我演化,这也增加了后世还原其历史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商朝人对“前朝”的概念与周人不同。商代甲骨文中未见明确指称“夏”的记载,而是多用“土方”“羌方”等方位或部落名称来指代可能与夏遗民相关的群体。商人的合法性建构基于“天命神权”,认为天命直接由上帝授予商王室,而非从前朝继承而来。因此,他们未必承认一个被自己推翻的、具有正统性的“夏朝”,更可能视其为众多方国之一。</p><p class="ql-block"> 周朝是第一个系统性地构建“夏”概念的王朝。为解释“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合法性,周人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论,并建构出“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历史序列。在这一叙事中,夏禹受天命而兴、夏桀失德而亡,成为周人论证自身正统性的历史依据。周人常自称“有夏”或“区夏”,以标榜自身为夏文化的继承者。然而,周人对夏的记载高度选择性和政治化,仅强调对其有用的部分(如禹功桀暴),而缺乏对世系、制度等具体内容的系统记录,因此显得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秦汉以降的王朝虽普遍承认夏朝的存在,并将其纳入华夏正统谱系,但因年代久远、史料匮乏,难以复原其真实面貌。加之竹木帛书等易腐载体难以保存,直至今日,我们仍未发现确凿的夏朝文字材料,这也是国际学术界对夏朝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夏朝在中国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中占据核心地位。“华夏”之“夏”与后世“西夏”等称谓,皆反映出“夏”作为文化符号的深远影响。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尤其是二里头、陶寺等遗址的发掘,我们有望对夏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或许比传统记载更为久远,而夏朝正是这一漫长进程中的重要一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