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留在毕业照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偶然翻出一张老照片,是84年台溪中学水泥专业学员毕业师生合影照。先是震惊,然后惊喜。原来,时间曾在这里停留过,岁月曾在这里徜徉过。83年的秋天我们来到这里,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水泥职业高中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四十年过去,恍若隔世,想是遥不可及的梦了,但如今回忆起来却仿佛如昨,历历在目,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前排清一色是女同学,第二排的中间是李展明校长、傅德澳副校长、毛德宣副校长,两边是我们的科任老师从左至右:教水泥专业兼化学的方玉瑞老师、教语文的廖光武老师、教数学的傅德新老师、教物理的黄永河老师。最干脆是政治老师毛副校长,每节课时间掐得很准,刚讲完內容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最托泥带水是干瘦满脸绉纹的廖老师,有时下课了,他还在慢吞吞地有条不紊地讲着,习惯性地扶了扶老花镜,下节课上课了还没讲完。让早已等候在门口年轻的物理黄老师,进退两难欲笑不能。但他却是我遇到过最好的语文老师。数学傅老师中规中矩的,印象倒不深了,只记得他和廖老师一样有点老态,大概快要退休了。方老师是班主任,五十来岁,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声音宏亮,激动或生气时眼里出现红红的血丝。</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也姓傅,可惜他不能来了,三十多岁的他早已不在人世了。他看起来身强体壮,打蓝球时总是生龙活虎的。他特别热心,额外教我们音乐,他像方老师一样多才多艺,什么吹拉弹唱样样拿得出手。有了音乐课大家变得更开心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小城的故事》等歌曲在班里班外风靡一时。唱得最好的是‘’红叶‘’,他似乎唱出了蒋大为和邓丽君的味道。可没想到第一学期还未结束,体育老师就病倒了,病重了他依旧坚持上课,让同学们自由活动,他在操场边捂着肚子蹲着,痛苦的表情让人揪心不已。后来他去世时,我们全体同学都去为他送葬,每人胸前佩戴一朵小白花。同样令人惋惜的是,两年后班上一个特别娇羞腼腆的女同学‘’美真‘’突然为情所困,殉情而死,年轻娇美的生命嘎然而止香消玉陨。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的脆弱和人生无常了。</p> <p class="ql-block"> 全班共有51人。班长是姓黄的女同学,身为外乡人的她是寄读生,</p><p class="ql-block">她毕业后没到水泥厂上班,不知上哪工作去了。而我们都是定向生,来自全乡的四面八方。班里最小的是女同学‘’青青草‘’,刚十五六岁;最大的是姓阮的同学,年纪跟黄老师不相上下,虚岁已经二十四岁,他刚进校时剃着光头,他母亲刚去世不久按乡俗削发守孝。班里有个外号叫‘’老油条‘’的瘦高个,为人机灵脑子活络。学校国庆举办歌咏比赛时,方老师叫他学指挥带领全班大合唱。第一首歌叫《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第二首是《小城的故事》,他报幕把它报成《小城多可爱》,但他指挥得有模有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名次。在这次比赛中‘’红叶‘’独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大概有点紧张并没发挥太好。</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上我们都是好学生,但课堂外我们男生很快露出顽皮和野蛮的另一面。经常在夜里息灯后,大吵大闹。楼上是初三女生宿舍,她们气得跳脚,直骂我们不文明是畜牲并扬言要在老师面前告状。可我们依旧我行我素。有时在争论女人是商品吗?有时就讲有点黄的段子和笑话。其中‘’晴朗天空‘’讲过的许多段子最令人难忘。。这里不妨引用一段:新媳妇给丈夫做鞋,丈夫穿上感觉有点紧便调侃道:"真是的,该紧的不紧不该紧的偏紧。"新媳妇回道:"怪你呀,该长的不长不该长的偏长。"</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太喜欢出操,课间操时,我们躲在自己宿舍里谈天说地。对面是初一教室,窗前有个调皮的女生也不爱出操,太阳照在身旁,她拿出小镜子对着这边照过来,明晃晃的亮光就在窗口活蹦乱跳。这时‘’锦上添花‘’也拿出镜子不停地寻找那亮光把它折射回去,有时照在她的身上,有时照在她的脸上,依稀可见她露出迷人的微笑。后来听到别人叫她琴。我们乐此不疲了好长一段时间,可第二学期她退学或转学了再没见到了。</p><p class="ql-block"> 歌德说:‘’哪个男子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班里条件好点的同学谈恋爱了,他们对象有班里的也有校外的。我记得‘’红叶‘’为校外的林老师给‘’傲雪寒梅‘’带过情书。</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是83年那个冬天下了一场多年不见的大雪,恰逢周末我和几位同学踏着厚厚的积雪,伴着一路雪景步行回家,回到家后那场雪还在不停的下着,我惊喜地看到小孩子们正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做捕鸟游戏……后来我把那些情节写进《故乡的雪》发表在三明日报《杜鹃园》上,那也是我在市报副刊发表的处女作。</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我们早已告别了青春年少,但记忆深处的一切美好依然长存。</p> <p class="ql-block">补记:此文最初发在水泥厂老友微信群。一姓郭女同学读过点赞留言:读过我的文章,仿佛回到十八岁。我才发现该同学没参加毕业照相。询问得知,当时因为奶奶过世她赶回家了,事后表示有点遗憾。我说:没事,所有美好自在心里。</p> <p>注: 除老照片外,两张雪景美图来自网络,其它美图均来自美友熏衣草老师,在此表示感谢!</p><p>音乐:网络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