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图 网络 文 似水若烟</div><div><br></div>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或“七月半”。先秦时期已有七月祭祀祖先的习俗,汉代后与道教、佛教融合,形成中元节祭祖、放河灯、烧纸钱等民俗。<div><br></div><div>中国传统习俗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对应天、地、水三官的诞辰。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传说地官会在七月十五日赦免亡魂的罪过,因此民间会祭祀祖先、超度亡魂。</div><div><br></div><div>而佛教的《佛说盂兰盆经》里记载,目连尊者为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依佛陀指示于七月十五日设斋供养僧众,举行“盂兰盆会”,供奉三宝,借助僧众的力量超度其母亡魂,为祖先祈福。</div><div><br></div><div>潮汕地区对传统习俗有着很好的传承,各种传统节日都有祭祀,不单单有传统的“时期八节”农历七月更是祭拜高峰,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三次“施孤”。日期没有统一,比如这边的是初一,廿五,廿九,那边的是初八,廿六,三十。以确保这个月那些无主孤魂都能得到供养。七月被称为“鬼月”,七月初一“鬼门开”,亡魂返回人间,到七月末“鬼门关”。</div> 小时候最喜欢农历七月,我们俗称“拜门脚”。午后,人们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桌上摆放每家每户自己做的丰盛菜肴与鸡鸭鹅祭品放在上面。除了祭品上遍插香火,桌子脚,沟边路旁也要插上,意思是遍济四方的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 (孤魂饿鬼的美称)。而还是小孩子的我们,最喜欢热闹,觉得所有的邻居都在做同一件事,大家围在一家祭拜,聊天,评论;而我们一群孩子也可以相聚,玩耍,做游戏。唯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别被路旁的香火给烫到。但也有些村民不敢出来,据说能看到有别于人间的各种现象。<div><br></div><div>施孤(就是普渡),是为了那些客死异乡,或者战死沙场,或者家破人亡无人祭拜的孤魂野鬼,也能得到有亲人祭拜怀念与供奉。不至于无人悼念的悲凉,多少能感受与体会到烟火温暖,人间有情。</div><div><br></div><div>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这种大规模“施孤”的祭祀渐渐淡出岁月的长河,演变成由宗祠或者有名望者统一组织的祭拜与发放物资。一方面祭拜故去的亡魂与亲人,一方面照顾尘世生活比较困难的人群。对逝者怀念,对生者帮扶,这样的传统活动让人倍感温暖。</div><div><br></div><div>而中元节这一天,以前潮汕家家户户都要过节,祭拜自己家的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不再以家为单位,而是每一姓氏建立一座祠堂,由祠堂统一祭祀。场面更加热闹,仪式更加隆重。</div> 都说人生终极的死亡,是没有人记得你曾经来过。回溯我们能记得的亲人,最远也就是祖辈,待到我们这一代不在了,祖父母那一辈也就无人记得了。但因为有宗祠活动,有这些传统节日,记得你的人不在了,但形式与节日依然。<br><br>在所有中国传统节日里,我基本都有记录,唯独没有中元节,大概我们对死亡的敬畏是刻在骨子里的,特别是在潮汕这片土地上。小时候看着奶奶自己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寿衣,每年的六月初六这一天,要拿出来晒晒,谈到以后离开,就如出去散步走走一样的自然。那时候你会觉得死亡不是一件悲伤的事,而是就如日出日落,四季轮回一样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br><br>有一次奶奶说起我我四五岁时,她告诉我:“我死后,这间小屋就是你的。”当时我立即问:“那您什么时候死呢?”奶奶听完也没有生气,而是忍不住笑道:“那我就不知道了。”长大后的我为自己的不懂事而脸红,但在场所有家人都当个笑话哄堂一笑。当年龄越大,身边离开的亲人便越多,对于死亡依旧是一个让人无法平静对待的问题,因为舍不得。回想父亲的离世,至今依旧是不敢触碰的心结。 我们说,生死如同呼吸,呼吸之间的停顿为息,息便是入定。而生是吸,死是呼,生死之间是息,或许在我们这一世结束后,停顿之后,一眨眼,又降生为胎儿了。这样一想,好像对死亡也没那么恐惧。但是,那又是另一个开始,已经与这一世没有关系了,你曾经在乎在意深爱着的人,不一定还会再相遇,就算再遇,也不是今生的故事了。<div><br></div><div>中元节,虽有“鬼节”之名,但并不阴森恐怖,而是热闹温情,充满了人间烟火。通过祭祀祈福,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对孤魂的悲悯,对生活的珍惜感恩,以及对未来的祈愿祝福。</div><div><br></div><div>愿天上的亲人安好,愿身边的亲人安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