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江西临川发现明早期聂大年35岁青年时代的书法作品</b></p><p class="ql-block">文/河东居士</p><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聂江波在临川嵩湖乡下聂村进行摄影采风时,发现一副明代早期聂大年青年时代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聂大年(1402-1455)字寿卿,号东轩,江西抚州市临川人。天资颖悟,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书法欧阳询、李北海,赵孟頫,皆臻其妙。有《东轩集》传世。</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刻在聂大年曾经使用过的一方圆形辟雍砚台上,总计70字。本砚最珍贵是砚侧有镌诗题铭,还刻有明确纪年:<b><u>正统元年丙辰聂大年书</u></b>。正统元年即1436年,这一年聂大年35岁。</p><p class="ql-block">史载,宣德十年(1435),34岁的聂大年被推荐至仁和县(今杭州市辖)做县学训导,做训导的第二年就请人凿刻了这方端砚,聂大年在砚台上亲笔书写了陶渊明《拟古九首》中的第八首。</p><p class="ql-block">本砚台阴刻70字,字字珠玑,字字穿透石壁,字字韵味无穷:</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正統元年丙辰聶大年書。</i></p><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这首诗,塑造了一位“<b><u>抚剑独行游</u></b>”者壮志难酬、知音难遇,充满侠气而又寂寞孤独的形象。这种形象正好契合了青年聂大年当时“<b>仗剑走天涯</b>”的心境,自己孤独一人来杭州仁和,一腔热血,满怀壮志,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理想。</p><p class="ql-block">最蹊跷的是,这副书法作品中“<b><u>撫剑独行游</u></b>”中的繁体“撫”字右下角只刻了两点,还有两点没刻上去。是作者故意而之,还是刻者忘记刻之?我的推测是(不一定对),由于聂大年是江西撫州(抚州)人,是不是作者本人把繁体“撫”字中的右下角四点的两点故意隐去,不刻出来?在聂大年心中,真实的想法是,我这次从抚州临川来到杭州仁和做训导,不混出个样子,就不回撫州,就不把“撫”字这两点加上。到底是不是这样,留给历史来解读吧!也许还有更合适的解释,也许成了一个历史之谜。</p><p class="ql-block">聂大年把这首诗,刻在随身携带的砚台上?可能是时刻提醒和要求自己,也表达了聂大年从一介平民到明朝官吏的一种心境变化。</p><p class="ql-block">下面18副图片,从多角度展示聂大年砚台的书法之美,包浆之美,娇嫩之美,脑冻之美和明代文化之美。</p> <p class="ql-block">下图1~1:聂大年砚台图,有聂大年行楷“正统元年丙辰聂大年书”。</p><p class="ql-block">初步考证这是一方辟雍端砚。为什么叫辟雍砚?相传周代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四周有水,故名辟雍,后人常将那些砚面中部高起、周边凹陷的砚称为辟雍砚。</p><p class="ql-block">这个砚台、看之温润如玉,抚之细腻娇嫩,墨面有两处少许裂纹,墨面上无石眼,但有一小块不规则圆形斑,还有鱼脑冻,应为宣德老坑端石。</p> <p class="ql-block">下图1~2:这张图片,我们主要是看聂大年砚台的石质和包浆。可以看出,石质是紫色(端砚讲究紫色为贵,歙砚以黑为美),砚台有明显的不规则石肌纹理。</p><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如果看包浆,可以看出,整个砚台字体凹凸包浆皮壳几乎完全一致,这就是老砚台的特征之一,这才是鉴定新老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由于这是一件私人藏品,真假是存在争议的。如果说是祖传的,文化大革命就见过它,你会相信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又在编故事,又在骗人。这也难怪,因为太多的人被骗怕了。在利益面前,很多人已经变得没有任何底线,比如一件崭新的东西,硬说是爷爷留给我的,是祖传的,还说得理直气壮。</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从文物本身来辩真假,不听故事,这才是一种科学的鉴定态度。</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先看四件没有任何争议的明代馆藏端砚,一件是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藏品,一件是杭州文物商店的旧藏,另一件是山东省潍坊诸城市博物馆藏品,还有一件是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品。看看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老砚台,请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2~1:明早期“陈遇”(1384年)款端砚(现收藏于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砚为1979年蚌埠市文物商店移交。砚长24.5cm,宽15.2cm,厚7cm。砚石呈深紫色,石品优良,细腻滑润,以手抚之,如儿面。砚面采用浮雕、镂空雕等技法雕刻有两片荷叶,上下排列,上片卷曲形成凹槽为砚池,下片叶面展开为砚膛。双叶叶背叶柄相对,中间镂雕一莲蓬,叶片翻卷处,隐隐露出一只小蟹,雕刻精细,生动传神,又富于文气。砚旁一侧阳刻“居鄛胡集祉堂珍藏”,下侧阴刻“江东明道书院静诚室第一砚”,下刻“陈遇”款及“中行”印章。据考证陈遇卒于1384年,可以确定这方砚台存世的下限是1384年。</p> <p class="ql-block">下图2~2:杭州文物商店旧藏的明代李梦阳、徐渭、王世贞铭长方形叶池端砚A面图。(这个砚台尺寸不详)</p><p class="ql-block">这方端砚的铭文分别出自明中晚期三位重要的文人之笔。可以看出,阴刻文字“凹面包浆”跟砚台“平面包浆”几乎一样,都是紫色。为什么会一样?因为时间够啊!500多年的岁月痕迹能模仿吗?是不是?</p> <p class="ql-block">下图2~3:山东潍坊诸城市博物馆藏,手抄端砚。明,长18.8厘米,宽11.4厘米,厚5.1厘米。此砚做工精整,色紫,纯净一色,质温润,应是端州老坑所出。砚为明代所制,边侧留有清代题跋。如此完整的明代老坑端砚,国内罕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图2~4:此砚台为台北故宫藏品,明代抄手端砚,时间约为公元1368-1644年,长14.2厘米, 宽8.2厘米,高为4.2厘米。有“乾隆御题”刻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方“<u>明代的端砚,乾隆的刻字</u>”端砚,属杂交品种。</p><p class="ql-block">下图可以看出,乾隆阴刻字全是白色的,跟砚台平面形成的“深紫色包浆”完全格格不入,为什么?时间不够啊!200年的包浆跟600年的包浆能比吗?</p> <p class="ql-block">第二、我们再来看看聂大年款砚台到底是不是电脑刻字?</p><p class="ql-block">因为这方砚台上的字写得太好看了,是一个具有深厚功力的书法家才能写出的毛笔字,像印刷体,也像电脑刻字。</p><p class="ql-block">但我们初步比对后发现,砚台石刻的70个字中,共出现5组相同的字,它们是:時、行、游、見、年。通过对比,发现它们虽然是同一个字,但石刻字体和刀工深浅,都存在细微差异,由此可以排除这副书法作品是电脑刻字或3D打印。</p><p class="ql-block">我们还复查了中国所有的电脑字体库,发现没有聂大年砚台上的这种字体,几乎一个相同字体都找不到(只找到有几个相似的),也对不上,电脑里都没这种字体,怎么用电脑打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这副作品为聂大年字体。</p><p class="ql-block">如果电脑刻字可以排除,那一定是人工刻字。这么好的字,请问当代哪个书法家、或民间高手能写出?哪个石刻高手能复刻到圆形砚台上?当然我们也不能低估仿制者的仿造能力。</p> <p class="ql-block">下图3~1:看看两个“年”字,有没有区别?细节藏在魔鬼中。</p> <p class="ql-block">下图3~2:聂大年砚台书法作品中出现两个“时”字,可以看出,石刻字体和刀工深浅都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排除电脑刻字和3D打印。仔细一看,图片中左下角还有一个繁体的“撫”字,只刻了两个点,还有两点没有刻上,怎么就不刻上呢?</p> <p class="ql-block">下图3~3:再看看聂大年砚台同时出现的两个“行”字,字体和刀工是不是有些许差异?慢慢细品。</p> <p class="ql-block">上面对比和图像的分析,只是排除了这方砚台不是电脑刻字。但究竟老不老?到不到代?主要还是看砚台本身的包浆和皮壳。</p> <p class="ql-block">第三,砚台鉴定关键是眼学,眼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比对,跟什么比对?跟馆藏砚台比对,跟流传有序的砚台比对。我认为,收藏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任何民间收藏的砚台,都要跟有铭文的馆藏砚台对比,这才是科学的断代方法。</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将聂大年砚台与博物馆收藏的砚台进行对比分析,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特性?看看它们是不是一家人?请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4~1:明早期陈遇(1384年)款端砚与聂大年(1436年)款端砚对比图。这两个相差52年的砚台,石质老化程度惊人一致,都是深紫色。可以清楚看出陈它们之间存在极高的相似度。</p><p class="ql-block">仔细一看,聂大年砚台面还有一小块斑点,可能是鹧鸪斑。</p> <p class="ql-block">下图4~2:聂大年“明早期”圆形壁雍端砚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东潍坊诸城市博物馆藏“明代”手抄端砚对比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对比,我们惊奇发现,砚台老化包浆皮壳颜色惊人一致,</span>它们之间存在极高的相似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两方砚台的年代,聂大年砚台可以精确到年,即1436年;而山东潍坊诸城市博物馆的手抄端砚,只能定明代(1368~1644),但通过对比后,山东的这个砚台,应该也是明早期的。</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4~3:聂大年砚台跟杭州文物商店旧藏的明代李梦阳、徐渭、王世贞铭长方形叶池端砚对比图。</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惊奇发现,两方砚台的老化包浆与皮壳颜色是基本上是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下图4~4:聂大年砚台跟杭州文物商店旧藏的明代端砚对比图。它们的包浆是不是老气横秋?</p> <p class="ql-block">下图4~5:《聂大年砚台》与2006年中国文房四宝邮票作品《明代“宝月荷香”随形端砚》对比图。可以看出,由于不是在相同光源下拍照的图片,所以有色差,但老化程度是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下图4~6:聂大年端砚刻字(1436年,明早期),杭州文物商店旧藏端砚刻字(明中晚期,约1568年左右),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端砚(约1770年的乾隆刻字),这三方砚台的刻字后形成的包浆,一对比就清清楚楚了。</p><p class="ql-block">聂大年砚台刻字的包浆是第一老的,砚台石面凹凸包浆颜色几乎一致,因为毕竟快600年形成的自然包浆;杭州文物商店的那个刻字的包浆是那个第二老的;至于乾隆的那个刻字,全部是白色的,根本看不出包浆,如果不是台北故宫的东西,很多人会看新。所以啊,对比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东西一对比,妖怪就要现原形。</p> <p class="ql-block">下图4~7:聂大年砚台与我们的祖坟山乾隆“聂南山墓”石刻包浆皮壳对比图。可以看出,它们的字体凹凸面包浆颜色是一致的,这种包浆才是长期风吹日晒和氧化形成的物理表象。博物馆的石刻墓志铭太多了,唐代,宋代,魏晋南北朝,元明清的都有,好好去仔细观察,揣摩一下,就可以掌握这些历史痕迹感。</p> <p class="ql-block">根据以上七组图片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聂大年砚台是一方老砚台,而且是明早期有纪年款的文人砚台。</p> <p class="ql-block">下图5~1:聂大年砚台书法局部图。书法刻字规矩法度,劲道有力。字体规整方正,笔圆墨酣、端庄肃穆,别具神韵,每一个字的笔锋里都藏着刀锋,力透石壁。特别是那个笔画最简单的“人”字,虽然只有一撇一捺两笔,但字体饱满、稳健、锋芒毕露。在结构上,姿态上,线条上,给人一种洒脱,从容淡定的感觉。既有欧阳的骨痴,北海的舒展,又有赵孟的流美,形成了颇具特色,独具一格的聂大年体,堪称明早期书法之精品。</p><p class="ql-block">聂大年书法先学欧阳询,后学李北海,再学赵孟頫,但聂仿古而不泥古。至于这副作品是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各位看官自己说。</p> <p class="ql-block">下图5~2:聂大年砚台书法与赵孟頫书法对比,哪个更笔圆墨韵?哪个更风神卓绝?是不是师古而不泥古?</p> <p class="ql-block">下图5~3:聂大年砚台书法与赵孟頫书法对比,是不是师古而不泥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