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36)-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紫气东来

<p class="ql-block">亚的斯亚贝巴是埃塞俄比亚的首都,坐落于该国中部高原,平均海拔约2400米,因高海拔气候凉爽,素有“清凉高原之都”的美誉。</p><p class="ql-block">作为埃塞俄比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亚的斯亚贝巴不仅是该国政府机构的集中地,还汇聚了非洲联盟总部等重要国际组织,在非洲政治舞台上具有关键影响力。城市内融合了传统非洲文化与现代都市元素,既有展现本土历史的博物馆、教堂,也有不断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商业街区,是埃塞俄比亚对外交流与内部发展的核心枢纽。</p> <p class="ql-block">走在亚的斯亚贝巴的街头,不用刻意寻找,醇厚的咖啡香就会顺着风钻进鼻腔——那是当地最鲜活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街角的小摊前,总会围着三五人。穿传统服饰的摊主蹲在炭炉旁,咖啡豆在铁锅中小火慢炒,噼里啪啦的声响里,焦香愈发浓郁。待豆子炒得油亮,当场研磨成粉,冲入滚烫的热水,一碗带着焦香与微苦的咖啡便递到手中。喝的时候不用急,配着摊主自制的烤谷物,听周围人用阿姆哈拉语闲聊,亚的斯亚贝巴的温柔,全在这一口街头咖啡里。</p> <p class="ql-block">亚的斯亚贝巴的街头,总能瞥见一抹灵动的“擦鞋风景”——三五成群的擦鞋师傅,背着铺着帆布的小木凳,凳上整齐码着鞋油、软布与毛刷,见有人路过,便笑着用阿姆哈拉语或简单英语招呼,语气热情却不喧闹。</p><p class="ql-block">他们动作麻利得像在“表演”:先拿软布擦掉鞋上的浮尘,再蘸取鞋油细细打圈,指尖翻飞间,皮鞋上的纹路都被揉进光泽;最后换一把细毛刷,顺着鞋型快速擦拭,不过两三分钟,原本灰蒙蒙的皮鞋便亮得能映出人影。师傅们还总爱多添份细心,擦完会顺手掸掉顾客裤脚的碎屑,收工时笑着说句“下次见”,让这街头的小事,也裹满了亚的斯亚贝巴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走进亚的斯亚贝巴老城区一家挂着彩色织毯的饭店,刚推开木门,就被一阵急促的鼓点撞了个满怀——铜制的“基拉罗”鼓身泛着光,鼓手赤着脚蹲在地上,手掌交替拍打鼓面,节奏里裹着高原的热烈;角落的竖琴师指尖拨动琴弦,绵长的旋律与鼓点交织,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满屋子的目光都引向舞台。这里没有华丽的灯光布景,却藏着亚的斯亚贝巴最鲜活的“民族活态剧场”,每一顿饭,都成了一场沉浸式的埃塞俄比亚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舞者一出场,整个饭店仿佛被按下了“点亮键”。姑娘们穿着缀满银饰的白色“沙玛”长袍,裙摆上绣着红、绿、黄三色花纹(那是埃塞俄比亚国旗的颜色),随着鼓点转动身体时,腰间的银铃“叮当作响”,长袍下摆像绽放的花朵般展开;小伙子们则裹着深色织腰布,赤裸的胳膊上肌肉线条分明,他们迈着“战舞”特有的步伐,膝盖快速屈伸,脚尖重重踏地,每一步都踩在鼓点的重音上,震得地面似乎都在轻轻颤动。最动人的是他们的笑容,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时,眼睛却亮得像星星,连台下原本低头切英吉拉的食客,也忍不住放下手,跟着节奏轻轻拍手。</p><p class="ql-block">饭香与歌舞的热闹从来不分家。服务员端上来的锡盘里,英吉拉裹着炖羊肉酱冒着热气,刚咬下一口,就听见舞台上传来合唱声——舞者们停下动作,手拉手围成圆圈,用阿姆哈拉语唱起古老的民谣,歌声里有草原的辽阔,也有村庄的温柔。有次我正举着酒杯,邻桌的埃塞俄比亚大叔突然拉着我的手腕,把我拽到舞台旁的空地上,教我学跳简单的步伐:“左脚踩三下,右手向上扬!”我跟着他笨拙地扭动,偶尔踩错鼓点,他却笑得更欢,还递来一块蘸了蜂蜜的烤饼:“吃着、跳着,才是我们的待客之道!”</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演出从不会“端着架子”,没有固定的节目单,也没有严格的观众席与舞台的界限。有时鼓手边打鼓会突然起身,走到食客桌前,邀请大家一起拍打鼓面;有时歌手唱到兴起,会走下台,把话筒递给一个跟着哼唱的孩子,让稚嫩的声音融入合唱里。饭吃到一半,服务员还会端来一壶滚烫的咖啡,在桌旁当场煮制——咖啡豆的焦香、歌舞的热闹、英吉拉的酸香,在小小的饭店里交融,让人分不清是在吃饭,还是在参与一场热闹的家庭聚会。</p><p class="ql-block">离开时已是深夜,饭店门口的织毯在路灯下泛着暖光,身后的鼓点与歌声仍隐约传来。原来在亚的斯亚贝巴,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演出饭店”,早已不是简单的吃饭场所——它们是埃塞俄比亚民族文化的“小窗口”,用歌舞留住传统,用美食传递温度,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明白:在这里,最地道的风味,从来都不止在舌尖上。</p> <p class="ql-block">在埃塞俄比亚的街头巷尾,总能撞见这样的画面:锡盘里摊着一张泛着浅棕光泽的薄饼,表面布满蜂窝状的细孔,像刚吸饱阳光的海绵;旁边码着橙红的鸡肉炖酱、墨绿的蔬菜泥,热气裹着酸香与辛辣,勾得人忍不住驻足——这便是埃塞俄比亚人刻在骨子里的国民美食,英吉拉(Injera)。</p><p class="ql-block">英吉拉的灵魂,藏在一种叫“苔麸”的神奇谷物里。这种比芝麻还小的作物,是埃塞俄比亚高原独有的馈赠,磨成粉后加水调成面糊,得在陶盆里静静发酵3到4天。发酵好的面糊带着淡淡的酸香,倒在烧热的平底锅里,不用翻面,只需盖锅焖上片刻,一张直径近半米的薄饼便成型了。刚出锅的英吉拉软乎乎的,指尖一碰能感受到细微的弹性,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孔里,还锁着发酵时留下的“呼吸感”,咬下去会带着清爽的酸意,像把高原的微风含在了嘴里 。</p><p class="ql-block">吃英吉拉,从来少不了一场“手与味的狂欢”。埃塞俄比亚人聚餐时,会把英吉拉铺在大锡盘中央,再将各式配菜——比如炖得酥烂的牛肉WOT酱、裹满香料的鹰嘴豆泥、炒得脆嫩的甘蓝菜——一一码在饼上,色彩斑斓得像幅油画。此时所有人围坐一圈,不用刀叉,只用右手撕下一小块英吉拉,捏着它裹住心仪的配菜,连酱带肉一起送进嘴里。指尖偶尔沾到酱汁也没关系,最后再用饼边把盘底的余味擦得干干净净,才是对这顿饭最大的尊重 。有次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小餐馆里,我学着当地人的样子裹了一大口,英吉拉的酸中和了炖肉的浓,香料的辛又衬出饼的软,舌尖瞬间被几种味道缠在一起,连老板都笑着拍我肩膀:“你已经懂英吉拉了!”</p><p class="ql-block">对埃塞俄比亚人来说,英吉拉从来不止是食物。从日常早餐的简单搭配,到节庆时铺满整桌的盛宴;从街头小摊阿姨蹲在炭炉前摊饼的身影,到家庭聚会里长辈教孩子撕饼的耐心——这张酸香的薄饼,裹着三千年的饮食智慧,也裹着埃塞俄比亚人的生活温度 。就像一位当地人说的:“没有英吉拉的餐桌,就像没有星星的夜晚。”若你有机会踏上这片高原,一定要坐下来,用手撕下一角英吉拉,让那股独特的酸香,成为你关于埃塞俄比亚最鲜活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