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 李永峰</p><p class="ql-block"> 昨天,杨老师的一句跟帖:李老师坚持得真好!言外之意,就是一天一篇随笔。我感受到了杨老师对我的热情赋能。我不仅要问自己:究竟靠什么做到一天写一篇随笔?</p><p class="ql-block"> 我想用《认知的觉醒》一书中的一个故事来说吧:</p><p class="ql-block">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p><p class="ql-block">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p><p class="ql-block">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p><p class="ql-block">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p><p class="ql-block"> 行者又问:“得道前后有什么不同呢?”</p><p class="ql-block">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p><p class="ql-block"> 是的,老和尚就是感受当下,做好当下。我想借用老和尚的话回答了我的问题。每每在读书的时候,能引起我神经元链接的地方,就是触动了我的记忆和信息源,就像这一刻投进一颗石子激起了思维的涟漪。然后把我记忆中相关的故事,就像抽丝一样一点一点抽出来,表达了我的思想,享受了酣畅淋漓创造文字的快乐。没有感到写作是一种痛苦,也没有感动有一种疲劳。完全没有因为昨天的写作没写好而闷闷不乐,也没有因为今天、明天的文章而感到压力重重而焦虑。我享受这种快乐,也想把这种快乐传递给我的朋友们!尤其我的教育同行。</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我的一位年轻同事,初为教育工作者,他不无忧虑地说:“一天三节课,每周十二节课,一年四百多节课,好难熬啊!”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他。若要我今天的回答,就是每天只想三节课,每节课只想这节课,感受这节课的当下,感受这节课给自己带来的教授快乐,给同学们带来知识开悟的快乐。上好每节课,过好每一天,只为今天一天负责,就是过好教育人生。这就像钟表,秒针不要去想,一分钟我要跑六十步,一小时跑三千六百步,一天跑八万六千四百步,只想当下跑好每一步,享受每一步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不是靠毅力,不是习惯,而是靠感受当下,享受当下,享受写作的快乐。同时也是感觉到新知识被“缝接”旧知识体系的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