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为黛影》 <p class="ql-block">末路春迟,花谢无情。</p><p class="ql-block">最好心里住着一个人,偶尔想起,孤夜也是救赎。最好下一场雨,淅淅沥沥,像你的眼泪,每一滴都是一次轮回。最好没有风,临窗处置一张桌案,桌案上一本古书,一杯氤氲着青涩的茶。</p><p class="ql-block">然后,安静坐着,什么都不想。</p><p class="ql-block">桌案不要太整洁,不要太凌乱。</p><p class="ql-block">随意地铺开两三首待续的诗稿。半块未干的墨渍,浸湿一帘春梦,这时你就会发现,清冷的月光满怀心事,欲走还留,终于和茶韵搅合一起,让我想不起梦中的那句情话。或者,随意摆上三两卷丹青水墨,半开半卷;任意丢上去几把古扇,半折半舒。书必须是古本,必须是脂砚斋亲手批注过的《石头记》,桃花纸的线装本,还有你手指头上的余香。</p><p class="ql-block">这一刻轻雨如丝,红扉绿罗,那远山就投影在窗格上,梧桐叶肥,半池红莲向晚,几竿斑竹含泪。黄昏来时,微明的光就在湿漉漉的夜空中跳舞,红尘寂静,晚雨肃穆。一个人,一个世界,孤独而惬意。</p><p class="ql-block">茶香不必太浓,淡淡的一盏就好。</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就可以读书。</p><p class="ql-block">一行仿古小篆,带着林妹妹走出潇湘馆,走过一片小竹林,走进怡红院。</p><p class="ql-block">人有人的命运,书有书的结局,雨有雨的任性,谁也改变不了。</p><p class="ql-block">其实呢,读书不为求知,而是人生一场渡劫,渡自己,也渡他人;渡今生,也渡来世。我们每天都在无妄的苦海中泅渡,渡过去的是佛,渡不过去的是众生。</p><p class="ql-block">众生芸芸,皆为红尘过客。你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往何处去。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微若一粒尘埃,各自记取各自的卑微,随分从时,春来花开,春去花谢。即便卑微如烟,甘之如饴,没什么不好。</p><p class="ql-block">红尘是一张无形的网,我们是网中的鱼。</p><p class="ql-block">没有人能够看破红尘。</p><p class="ql-block">红尘,即人心。</p><p class="ql-block">一心不静,红尘不破。</p><p class="ql-block">即便是佛,也有化不开的情缘。</p><p class="ql-block">佛有佛的无可奈何,人有人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人生中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错过。</p><p class="ql-block">今生相逢,都是前世注定。一切错过,都是来世的债。</p><p class="ql-block">“红楼”用大段文字描写林黛玉哭泣的情节,明的暗的,小心啜泣,气噎喉堵的大恸,凡我看过的文章,没有一个女孩子像她这般爱哭。雪芹说,林妹妹这辈子是拿眼泪还宝玉的情债:“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p><p class="ql-block">以泪还债,泪干而亡,这就是林妹妹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我想不出那是什么样的绝望。</p><p class="ql-block">塞北草原上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说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为了找到远征的情人,化作一匹白色的狼,跑遍整个大草原,叫声是如此的凄凉,老天爷听见了也心悲神伤,只好下一场绵绵细雨。</p><p class="ql-block">我们总是付出一切,希冀追随心念,在最好的季节,遇上最好的风景;在最好的年华,遇上最好的她。世事无常,最后发现,这辈子我们得到的所有,不过是一份苦涩的记忆,一段谁也不愿提及的往事,忘记彼此,从此不见,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但是呢,情之一字,拾起容易,放下却难。阿难见到一个女子,倾慕难舍。佛陀问他,你有多喜欢那个女子?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但求她从桥上走过。</p><p class="ql-block">五百年一次轮回,当我来到你的身边,你是否还能想起我当初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一次执手,一生思念,忘也忘不掉的牵挂。我们就在一次次的错过中化泪成雨,错过一个人,错过一段情,回眸之间,老了归程。</p><p class="ql-block">高鹗的续本很幼稚,可笑至极。“红楼”(前八十回)写了一个情字,雪芹想告诉世人,情存乎于心,而不在心之外,情只可感知,而不可言说。无情便读不懂“红楼”,无情也写不出“红楼”。读“红楼”,只读前八十回就好,后四十回是伪书,最好一个字不读。</p><p class="ql-block">相逢是缘,在无妄中修持,在痴念中堕落,把白云还给飞鸟,把星子归于夜空,把红莲藏于月色,把自己睡如一曲旧梦。梦醒时分,世间再无黛玉,黛玉之后,世间再无爱情。</p><p class="ql-block">爱到深处,草庐便是天堂,爱到极致,死又何妨?我设想的黛玉的死,雪芹会用什么样的笔墨,来了结这段情,必定是字字含悲,长天为之垂泪,草木为之枯萎,绝不是续本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脂砚斋批:“晴为黛影,袭为钗副。”</p><p class="ql-block">后一句不解释,只说前一句。</p> <p class="ql-block">雪芹慈悲心肠,这里专设一人,作为林妹妹的影子。凡写黛玉受人欺凌含悲茹苦之事,雪芹都不直接写黛玉,而是先写晴雯的种种凄凉悲苦,以晴雯之苦,反衬林妹妹的苦,由此及彼,菩萨心肠。</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虽看不到后面三十回原稿,其中林妹妹花消玉陨的情状,或可以从作为“黛影”的晴雯,她离世的状况,推知一二。晴雯之死,千字短文,用情至深,读来心酸,不掉几滴眼泪,算你心狠。由此猜想,黛玉的死,一定要比晴雯的死更悲惨,更可怜。至少吧,晴雯去世前,宝玉还能够进来看她一眼,喂她喝几口茶。黛玉临死之时,或许,宝玉已经失去了自由——他被王夫人和薛宝钗,或者还有袭人,派人看住了,薛宝钗或许会亲自下场,严防死守,宝玉想去送林妹妹最后一程,已是不能够了。</p><p class="ql-block">下面引述一段宝玉探病晴雯的文字:宝玉……独自掀起草帘进来,一眼就看见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幸而衾褥还是旧日铺的。心内不知自己怎么才好,因上来含泪伸手轻轻拉他,悄唤两声。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出半句话来:“我只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哪里?”晴雯道:“那炉台上就是。”宝玉看时,虽有个黑沙吊子,却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了一个碗,也甚大甚粗,不像个茶碗,未到手内,先就闻得油膻之气……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吧!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p><p class="ql-block">再看宝玉倒了一碗茶给晴雯,雪芹用了什么样的文墨,他写: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宝玉一面想,一面流泪问道:“你有什么说的,趁着没人告诉我。”晴雯呜咽道:“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说毕又哭。宝玉拉着他的手,只觉瘦如枯柴,腕上犹戴着四个银镯,因泣道:“且卸下这个来,等好了再戴上罢。”因与他卸下来,塞在枕下。又说:“可惜这两个指甲,好容易长了二寸长,这一病好了,又损好些。” 晴雯拭泪,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内独自躺着,也就象还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宝玉听说,忙宽衣换上,藏了指甲。晴雯又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p><p class="ql-block">生离死别,真应该好好地大哭一场!</p><p class="ql-block">古人私情相送,就有女孩子送男孩子秀发、指甲和手帕的习俗,以示亲定相思之意。当然,这三样东西可不是随便能送的,在古代,女子视头发如生命,以头发相赠,犹如藤萝之依附乔木,有托付终身之意。《西厢记》中崔莺莺以一缕青丝相赠张生,杨玉环也曾剪下一缕秀发送给唐明皇。</p><p class="ql-block">上面这段文字,从“晴为黛影”的角度来分析,其实是暗写黛玉心中的那份旖旎深情。但黛玉毕竟是个知性女子,不会如此赤裸裸的表达情感,而晴雯率性纯真,由她说出做出,更为真实,只是临到死时方说出,叫人伤感。</p><p class="ql-block">也由这段文字,可以推断黛玉,也是被人迫害而逝,就像晴雯一样。迫害林妹妹的人,不外乎王夫人薛宝钗这二位道德女性。还有一层意思,黛玉的死,也是如晴雯一般,静悄悄地死去,没有什么焚稿断痴情。以雪芹的大手笔,他不会一边写贾宝玉和薛宝钗婚礼的热闹,一边反过来就写林黛玉焚稿断情,拿热闹烘托悲凉,在文学创作上算不上高明。或许,黛玉早就被王夫人以种种借口,予以囚禁,早已隔绝尘世。那时的林妹妹,一个人独处大观园,荒草萋萋,秋夜月寒,孤独死去。</p><p class="ql-block">薛宝钗搬离大观园,就是为囚禁林妹妹设的伏笔。之前之后,史湘云离去,迎春探春出嫁,惜春出家。王熙凤心里偏向林妹妹,但是,这时的凤姐,我想,大概已经被贾琏休了,自身难保,无能为力了。</p><p class="ql-block">大观园是林妹妹的修罗场,也是她的坟场。</p><p class="ql-block">只有等到大限将至之时,薛宝钗必然会一个人来探望林妹妹。至于她会说些什么,已经不重要了。</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一场爱情的梦。</p><p class="ql-block">深陷其中,我不愿醒来。</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10日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