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城隍庙大算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隍庙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城隍庙内供奉城隍爷,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护国佑民之神。 据迷信说法,城隍爷是督管城市中居民官司、处理民间善恶、贫富之纠纷和生老病死等事。人死了首先要到城隍爷那里报到,然后再去阴界,因此普通百姓都对城隍爷存有敬畏之心——“敬神如神在”。 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多有配备一把大算盘。 上海城隍庙仅门上高悬着一把大算盘,上面刻有八个大字“人有千算,天只一算”。 其意是在劝导人们,不要只为自己打算,更不要想从利己。古田县城隍庙内也有一把大算盘,同样在柱联上也刻有:“举眼长看,看前看后看看现在;用心暗算,算来算去莫算尽头。” 这些大算盘的存在奉劝人们应惩恶扬善,不得有奸诈、非分之心,否则城隍爷不会放过你。因此,各地大算盘起著警示作用,并没有真正用过。 古田县城隍庙的大算盘就用过,算过一笔大账。此事曾轰动古田全县,尤在当时的县城为美谈,以至口口相传至今。 清道光四年(1824年),县城一保的张太和因合伙经营做生意与三保土绅曾云龙而动用了城隍庙的大算盘。 张太和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幼年丧父,与兄长张志和及母亲三人相依为命,共度时艰。为了生计,兄长志和承父业执起货郎担,一年四季走街串巷,沿街叫卖。幼小的太和懂事地就能协助兄长整理货源,装填货担,每日早晨送走兄长,傍晚时分前迎为兄长接担。十三岁,太和自己也换上了货郎担,就能为兄长分忧,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太和自幼就是个做生意的好料子,他口齿伶俐,口算精准、快速、待人和气,尤对客户百问不烦,百挑不厌。对客户索要的物品,下次必定送达,深得老太太、大婶子、小姑娘的欢心,获得客户的交口称赞。</p> <p class="ql-block">太和的生意,引起了一人默默地关注。</p><p class="ql-block">此人是家住三保大街的名绅曾云龙之父——曾老太爷。</p><p class="ql-block">曾老太爷是城内有名的富户,大街上有自己的商铺,城郊有自己购置的千亩良田及产业。他关注太和很久了,很欣赏太和的诚信、厚道、勤劳、聪明及经商手段,他的商铺需要这样的人才。</p><p class="ql-block">当他对张太和提出邀请后,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了合作。太和先是在曾家商铺中扮演了个伙计的角色,他把生意搞得红红火火。曾老太爷十分满意,感到自己没有看错人,进一步提出由曾家出资金,交由太和经营,所得利润双方平分的方案。张太和独掌商铺,如鱼得水,施展出浑身解数,扩大经营范围,生意如日中天,压倒众多竞争对手,利润连年飙升。</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曾老太爷年事已高,虽经名医调理,终还是留下了孤儿寡母而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太和协助曾家处理好丧事后,独立打理生意。生活上,张太和交代伙计每日买好菜肴和生活用品送至曾家。每月必亲临曾家门口,问讯并送上例钱,逢年过节更是如此。此后风雨无阻,年复一年,曾家有感于张太和的照顾,多有请太和到家中坐坐,但太和都予婉拒,认为自己得益于曾家的高看,才有今天的日子,如今合作伙伴亡故,自己有义务和责任照顾好曾家老少。因曾家孤儿寡母,他不便进屋,以免外人闲话。</p><p class="ql-block">张太和不愧是经商的大才,天才,在他的努力下,历经二十多年,终于积累了巨额财产。</p><p class="ql-block">曾家二代云龙已渐长成,但曾云龙无意商海闯荡,早年就中了贡生,后远赴福州开馆授徒。</p><p class="ql-block">虽然他此生在仕途上无多建树,但最大的成就在于培育了闻名闻、台两省的文学家、军事家和书法家曾光斗。</p><p class="ql-block">太和六十岁时,他深感多年操劳,已力不从心,他从当时的状况考虑:自己年事已高,曾家人单力微,而张家六个孩子年轻力壮,百年之后唯恐张家子孙有轻浮之举毁了自己一世的清誉。三十多年的经营,理应自己在世时将历年所有的经营账目来个彻底的清算,好给曾、张两家及世人有一个明确的交待。</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年关,张太和请来全县最好的几位账房先生,在一保城隍庙、城隍谷神前摆起了庙内的大算盘。县衙官员、乡官士绅及曾家亲属在前排正襟危坐,问讯而来的四乡及城内百姓把城隍庙围得水泄不通,待摆上香案,供上三牲品礼,张太和抬香祷告,庙内外寂静无声,庄严肃穆。太和三拜毕,细细阐明此事缘由,祈求城隍谷明察此事,予以判明。</p><p class="ql-block">后由张太和亲自口述报出数目,由三架小算盘与城隍庙大算盘算出后,经互相映证,再由</p> <p class="ql-block">专人口述即再报出数目,再记入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算盘算了三天三夜,才将历年账目算清,后将财产一分为二,曾、张各得一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内百姓纷纷拥而至,为此壮举而惊叹。人们更是交口称赞张太和的诚信、厚道,至今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张、曾两家亲密无间,许下互不结亲的口头协议。两家亲如兄弟姐妹,能通婚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两家的口头协议方才作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家用所分得财产在一保大街居中巷旁盖起了宽40米,深90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当时城内最大的民居——张家大庙,曾家同样也用分得的财产在三保街建起了曾家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家大院的门前悬挂着“魁元”的巨匾,这匾是官府赐给曾云龙之孙、后名扬国、台商首的曾光斗。曾光斗,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由庶吉士改刑部主事,晚年掌故整峰书院,垂宴鹿鸣加按察使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太和卒于道光八年六月二十七日,享年6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光斗亲自为张太和撰写墓铭,谦称“愚侄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太和的后裔至今已繁衍至第十一代,二千多人口,枝繁叶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