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草堂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草堂街道草堂营村,距西安市中心约50千米。草堂寺创建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p> <p class="ql-block">草堂寺是中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隋唐高僧以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p> <p class="ql-block">草堂寺尊为四宗祖庭</p><p class="ql-block">“三论宗”在唐代传入日本。十三世纪,依《法华经》建立日莲宗,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p><p class="ql-block">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多年,主持草堂寺大事修葺,圆寂后葬于圭峰山,世称“圭峰禅师”,故草堂寺又是华严宗的祖庭。</p><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应请译出《成实论》,后世诸僧奉《成实论》为经典,创立“成实宗”,所以草堂寺又被视为“成实宗”的祖庭。</p><p class="ql-block">同时,他译出的《妙法莲花经》等是天台宗赖以创宗的主要经典;他译出的《金刚经》等对中国禅宗的形成起着直接的作用;他译出的《大智度论》对于净土宗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3年,草堂寺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2001年06月25日,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草堂寺庙宇的建设完全遵循佛教建筑规制。寺门面朝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展布,依次是山门、天王殿、钟楼和鼓楼、碑廊、碑亭、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和三圣殿、厢房、法堂(方丈室)、藏经楼、卧佛殿等。中轴线西有鸠摩罗什纪念堂、八宝玉石塔、二柏一眼井、宗派图碑及烟雾井等。</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山门正中门楣上匾额“草堂寺”,系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山门三间,面阔11米,进深6.8米。因佛寺的大门多分为三间,正中为“空门”、两旁为“无相门”“无作门”,所以又叫“三门”,有趣的是有的佛寺大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叫做“三门”。其原因就在于其宗教的寓意,山门乃是僧俗的分界。</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间硬山顶砖木结构,建于1992年。殿内正中供奉高1.6米的香樟木雕半跏趺金身弥勒菩萨像。</span>两则供四大天王,每尊像高3.2米,泥塑彩绘,金刚怒 目,巡视世间善恶功过并护持寺院这块法门净土。殿外楹联:“大肚中包藏世界;一笑后吐出乾坤”。</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背后是护法殿,内供佛教大护法韦驮菩萨,像高1.8米,香樟木雕立姿金身,武士装束,手持降魔杵,面向大雄宝殿,伏魔降妖,护持南赡部州佛法。匾额:“护法安僧 ”。</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钟、鼓楼底均为正方形,宽7.5米,基座宽为8.4米,高11米多。木料砖混结构,方形四穹顶,重檐三滴水,攒尖顶,上有回廊,设楼梯。钟楼在东,上部挂1998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草堂钟声回荡于寺庙内外,民间有“草堂寺敲钟,高冠潭听声”的说法。鼓楼在西,大鼓直径达1.8米。</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一楼的明代铁钟,铸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蒲牢纽,圆肩,束腰,侈口,高 2.6米,口径2.20米,重达万斤。钟身铸九层图案、铭文,勒有十四处寺院及二百余位僧人名号,以及陕西、 山西等数十县五十八个村地名并一千多位助缘信士姓名和住址,共分四圈各12块,该钟是寺院遗存的重要法器,也是研究明代佛寺及周边地名、信士信息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二楼所悬大钟为1898年所铸,高2.20米,重约4吨,周身铸有《心经》等十种经咒。</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建于2000年,歇山式重檐二滴水七间九架四回廊结构,面阔34.9米,进深19.2米,高19.8米。殿宇耸立在青砖砌成的台基上,周围有汉白玉的护栏。大雄宝殿匾额为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殿内中央供奉三尊香樟木雕金身跏趺坐姿佛像。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侍立弟子大迦叶和阿难。左边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发愿令一切众生无病无灾,身心安乐。右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到,没有痛苦只有快乐的极乐世界。殿内四周为高2.2米的香樟木雕金身十八罗汉像,他们是佛陀的弟子,也是降魔者和教法传承者。三世佛侧后分别安奉音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代表“大行”和“大智”,均为缅玉雕刻。</p> <p class="ql-block">由于殿内僧人正在佛事活动,未进入参拜。</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的瑞兽——六牙白象。传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出生时,是乘坐六牙白象降临人间的;普贤菩萨的坐骑也是六牙白象,代表着菩萨的大愿力。那六颗象牙的寓意,就是佛教中说的六度,即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等。</p> <p class="ql-block">碑廊建于1956年,单檐十二间,面积120平方米,成凹字形,正对大殿,与东西厢房衔接,形成草堂寺的内院。1998年新修东西对称的碑廊,各朝代碑碣共28通镶于其中,妥善保存。其中有唐太宗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碑,诗云:“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p> <p class="ql-block">《草堂寺唐太宗皇帝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碑》方形,边长0.55米。碑周有线刻波纹,碑面多风化裂纹,但字体尚可辨读。金正大乙酉岁(1225年)仲冬望日住持传法沙门义金重录上石,长安樊世曹刊。</p> <p class="ql-block">《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所制,碑高2.1米,宽1.08米。碑文为宰相裴休撰文并书丹,碑首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篆额,系书法楷模之名碑,书法秀丽,语句流畅,世所罕见。定慧禅师即唐高僧宗密,华严宗祖师之一。他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并以习禅称世。碑文记述了宗密继承达摩至六祖慧能,祖祖相传的禅宗义理,又倡导禅佛,儒家一源的思想主张;以禅教渡生,助国家之兴旺为已任。从此碑的内容来看,唐时佛教文化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思想已开始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它与中国封建文化结合起来,才成为封建帝王统治的有力工具,所以这样才学卓著的僧人,受到皇帝的重视,也是合乎情理之事。</p> <p class="ql-block">大智圆正圣僧禅师僧肇碑</p><p class="ql-block">碑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高2.5米,宽 0.7米,正文楷书,满行57字。1979年碑身裂为8截, 修复后缺字甚多。碑文记述了雍正皇帝敕封僧肇为“大智圆正圣僧”、敕寺名为“圣恩寺”、敕寺院大殿为 “大智宝殿”以及陕西督抚遵照圣旨在草堂寺致祭的情 况。僧肇(384一414),为鸠摩罗什之弟子,被誉为 “中华解空第一人”。僧肇曾在姑臧和长安于鸠摩罗什译场译经,兼通三藏,精于谈论,并著有著述多种,尤以《肇论》闻名。</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p><p class="ql-block">修建于清乾隆年间。五间,面宽18.21米,进深9.5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正间门额上曾经悬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妙括法师书“逍遥三藏”大匾一块,故又称逍遥三藏殿。现在由于原草堂寺方丈宏林法师涅磐后停灵于此,又称此殿为涅磐堂。殿外楹联:“非空非色离诸相方为本性,是水是山遍万法皆即真心”</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p><p class="ql-block">建于1985年,五间硬山顶四架砖木结构。内供脱纱西方三圣立姿像,高1.3米,中间为阿弥陀佛像,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佛经记载如果众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并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临终时会被西方三圣接引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无有诸苦,但受诸乐。往生之人,花开见佛,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与佛同形同色,听闻佛法,永不退转。</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p class="ql-block">建于1985年,五间硬山顶四架砖木结构。殿内供奉脱纱地藏菩萨坐像,像前有铁罄一口,铸于清光绪 二十年(1894)。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多次舍生救母,感人至深。又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地藏菩萨以“大孝”和“大愿”著称,成为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民间信仰中则认为地藏菩萨主持幽冥界。</p> <p class="ql-block">法堂</p><p class="ql-block">内供奉樟木雕金身毗卢遮那佛像一尊,高约2米。下有一千多个小佛像围绕的两米左右的佛座,谓之“千佛绕毗卢”。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莲瓣上有一尊小佛,是千百亿化身佛,每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整个华藏世界,头顶上覆以宝盖,像前两侧面置幢、幡、帽、帐、钟、磬及法轮等,庄严肃穆。法堂前有宽大的月台,东西为28米余,南北宽17米。月台正中放置有一座双层万年宝鼎。</p> <p class="ql-block">法堂前的“佛陀诞辰图”。</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p class="ql-block">藏经楼为草堂寺现有最大建筑。藏经楼总投资1500万元,总建筑面积3760平方米,于2005年动工,2014年10月竣工,系明清重檐三滴水歇山式风格,楼内供奉五尊铜胎鎏金佛像,数千册典藏经书。</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前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p><p class="ql-block">卧佛殿内供奉玉石释迦牟尼卧佛像。该佛像系缅甸友人傅凤英1994年赠送。佛祖头枕着右手向西,侧身而卧,表现了释迦牟尼涅磐时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两侧对称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参拜完中轴线上的各殿,来到草堂寺的西部,这边树木竹林茂密,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佛缘石</p> <p class="ql-block">竹林深处,掩藏着远近闻名的“烟雾井”。由于地热作用,早晚有一缕烟雾从井口冒出,缭绕于寺院上空。</p> <p class="ql-block">草堂烟雾</p><p class="ql-block">草堂烟雾关中八景之一,出自于寺内的一口古井,井内经常出现的烟雾升腾的奇景,给草堂寺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亭内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烟雾井”匾额。烟雾井俗称龙井,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龙,早晚呼气,从井口冒出,遂成“烟雾”。此外又有人说,草堂寺自古以来佛事兴盛,进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以致于香烟升至高空,与山气聚合,遂成“烟雾”。</p> <p class="ql-block">宗林老和尚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p><p class="ql-block">供奉鸠摩罗什舌舍利之塔,相传为后秦弘始十五年 (413)皇帝姚兴所立。通高2.46米,8面12层,用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深灰八种不同颜色的宝石雕刻镶拼而成,故称“八宝玉石塔”。 天宫楼阁形制,下为铁围山,内为香沸海,中央涌起三层云台,台上雕八边形宝龛,龛上覆四角攒尖屋盖,盖顶有宝刹。塔周浮雕有云纹、水波、须弥山等图案,檐下有飞天等雕刻。</p> <p class="ql-block">云台之上,是八角形宝龛;前刻门扉状及锭形;靠前的左右二面纵刻格子;正东面有人阴刻题名,内容为“鸠摩罗什之舍利塔乙权邦彦口口口口亲来礼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大士人东土,姚秦喜伏膺,当年罗八俊,尽是诸三乘,翻经明佛旨,圆通并祖灯,如何生派别,南北强分明”。正西面刻有“孙阳来”三字,靠后的左右二面,有类于前述靠前二面纵刻格子;背后(正北)一面阴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十字。宝龛上方为屋脊形覆盖,盖下有阴刻供养人像;盖上覆多层宝珠。</p> <p class="ql-block">1956年,建了一座攒尖顶四角形亭,对舍利塔进行保护。对于游客来说,想近距离观看这座舍利塔就没有机会了,只能透过门窗观看。</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舍利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石雕像</p><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是世界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他在长安生活了十三年,译经说法,他改变了过去硬译、直译之法,开创了意译一派,共主译了经、律、论、杂传等共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妙法莲花经》被后世誉为佛经之王。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对有关佛教中观、法华、华严、禅、律、净土等重要经典都有翻译,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鸠摩罗什被尊为国古代佛教经典的四大译师之一(其余三人为玄奘、不空、真谛)。</p> <p class="ql-block">《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位于鸠摩罗什舍利塔亭西侧,由僧人释志通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明初又有补刊,是寺院的宗派传承图。碑高1.6米, 宽0.6米。碑面第一层为鸠摩罗什及其高足“四圣八骏”;第二层为以宗密禅师为首的唐代僧徒共9人;第三层以下为唐以后五代、宋、金、元时代的师徒传承关系。自上而下共21层,以朝代顺序记载了僧人434位,时间跨度900余年。</p> <p class="ql-block">莲花井(二柏一眼井),在罗什法师舍利塔南5米处的通道中央,井上沿为五角形的花岗岩井圈,上凿有“二柏一眼井”五个大字,已有1600余年历史。据《高僧传》载,鸠摩罗什每次讲经前,先比喻自己是污泥中所生的莲花,译出经论三百余卷,临终时“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罗什卒于草堂寺中,“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化”。传说骨灰安葬后,当年塔前即生出一朵莲花。姚兴皇帝派人挖掘,发现法师舌尖,后来就保留了这口未见过水的浅井,起名“莲花井”。以此说明罗什法师所译的佛经无一字之差。又因井的东西各长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树,故命名为“二柏一眼井”。</p> <p class="ql-block">从鸠摩罗什三藏大师纪念堂回看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三藏大师纪念堂</p><p class="ql-block">为日本日莲宗捐资1600万日元修建。纪念堂五间,宽24米,进深16.5米。纪念堂东壁上嵌有两通汉文和日文碑碣。题额由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堂内供奉鸠摩罗什像,用一整块楠木刻成,通高120厘米,胸阔84厘米,盘座部分宽105厘米,莲花座长126厘米,宽88厘米。头带园帽,两个飘带垂于胸前,身披袈裟,盘坐于莲花瓣台座上,双手平放于身前丹田方位静坐,满面含笑,栩栩如生。此像为1982年4月13日,日莲宗因尊罗什为祖师,尊草堂寺为祖庭,随雕此像,奉安于草堂寺内。鸠摩罗什像的背光,为一幅彩色飞天画,系日本画家真美子绘,每个人物的动作形象,传神逼真。</p> <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草堂寺</p><p class="ql-block">法显西行求法</p> <p class="ql-block">法显建康道场寺译经</p><p class="ql-block">法显求得携回的梵文经律及译本</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译经</p> <p class="ql-block">后秦王姚兴迎罗什图</p> <p class="ql-block">罗什之师</p> <p class="ql-block">罗什门下四圣八俊</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草堂寺,四寺分立的一体化大寺。</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草堂寺</p> <p class="ql-block">法显求法译经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译经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罗什译经发展了中国化的佛经理论</p> <p class="ql-block">罗什译经与中国佛教诸宗派</p> <p class="ql-block">草堂寺文化交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原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到草堂寺考察调研</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 2025年5月24日,10:20,90分钟</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编辑: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