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地理教师齐聚内蒙古赤峰,开启了一场为期10天的地理探索之旅。这是一次跨越沙漠、草原、森林、矿区、口岸的深度研学,一条贯穿大兴安岭南部的环线,更是一堂行走在天地之间的地理教学实践课。</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行程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地理图谱:从奈曼旗的宝古图沙漠起步,经阿旗草圈,过扎鲁特山地草原,探霍林河煤矿,穿越乌兰毛都草原,深入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仰望玫瑰峰的火山奇观,驻足阿尔山口岸国门感受疆界之重,驰骋乌拉盖草原,最终抵达东乌的乌里雅斯太地质奇观和西乌旗游牧部落。每一处地貌都是一章生动的教材,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与地理现象的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沙漠之思:宝古图的自然辩证法 在宝古图沙漠,面对连绵的沙丘,我们思考着沙漠化防治与生态平衡的辩证关系。教师们分析沙丘形态的成因,判断着主导风向,分析沙生植物适应性特征,讨论着人类活动与沙漠扩张的微妙平衡。在这里,地理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解释,而是脚下流动的沙粒,是顽强生长的沙棘,是当地人与自然共存的智慧。</p><p class="ql-block">草原之问:从扎鲁特到乌拉盖的生态梯度 穿越不同类型的草原生态系统,我们目睹了从典型草原到草甸草原的过渡。在扎鲁特山地草原,我们讨论高海拔对植被类型的影响;在乌兰毛都草原,我们分析降水梯度与草原生产力的关系;在乌拉盖草原,我们探讨季节性放牧对草原生态的影响。沿途的植被变化成为最直观的等高线,讲述着水分与热量的空间分异故事。</p><p class="ql-block">矿业之辨:霍林河煤矿的发展与挑战 霍林河煤矿现场,我们直面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这一地理学核心议题。教师们观察采矿作业面,了解矿山修复技术,讨论能源转型背景下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出路。地理教育的现实意义在这一刻变得具体而深刻——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将参与这些重大决策。</p><p class="ql-block">火山与森林的交响:阿尔山自然博物馆的启示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火山与森林共生的壮丽画卷。这里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地貌博物馆。我们目睹了第四纪火山喷发留下的珍贵遗迹:多个火山口湖如宝石般镶嵌在林海之中,广阔的熔岩台地述说着远古的地质变迁,数不胜数的温泉显示着地下深处的地热活动。在这片火山塑造的土地上,我们探究着火山地貌与植被演替的独特关系——火山岩如何影响土壤发育,不同的火山地貌类型如何造就特殊的微生态环境,以及火山活动如何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互影响。阿尔山的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着自然界的恢宏与微妙,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火山不仅是毁灭的力量,更是创造新生态系统的源泉。</p><p class="ql-block">疆界之思:阿尔山口岸国门的地缘政治地理 阿尔山口岸国门的抵达,将我们研学的视角从纯粹的自然地理,扩展到了人文与政治地理的宏大维度。这座庄严的国门,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大门,更是地理课堂上"疆域"、"边界"、"地缘关系"等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身。站在国门下,我们远眺蒙古国东方省,讨论口岸在区域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物流通道中的枢纽作用。这里引发的思考是深沉的:如何向学生阐释"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神圣?如何分析边境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阿尔山口岸以其真实的场景,赋予了地理教育中的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以最坚实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山石奇观:乌里雅斯太和玫瑰峰的地质解读 </p><p class="ql-block">在玫瑰峰和东乌旗的乌里雅斯太,我们面对的是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宛如打开了地质的教科书。这里的花岗岩地貌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了独特的花岗岩石林景观。我们观察岩石的节理发育特征,分析不同岩性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探讨构造运动与风化作用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奇特景观。乌里雅斯太和玫瑰峰的地质遗迹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地质构造和现代地貌过程的天然实验室,让我们对内外营力相互作用造就的地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人文之脉:游牧部落的文化地理 在游牧部落和牧民家访中,我们见证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卓越智慧。教师们与牧民深入交流草场管理经验,了解传统游牧文化与现代定居生活的碰撞与融合。这种文化地理学的实地体验,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人地关系不仅仅是资源利用,更是文化传承与生态智慧的完美结合。游牧民族千年来形成的季节性轮牧、草场休养生息等传统智慧,为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p><p class="ql-block">车上课堂:移动的地理研讨会 旅途中的大巴车变成了流动的讲堂。每到一处前的预设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如何解释宝古图沙漠的形成?""草原退化的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哪个更有效?""煤矿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有哪些?"这些问题驱动着教师们交流观点、分享教学方法,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同行学习共同体。</p><p class="ql-block">研学之得:超越知识的地理教育 这次研学旅行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它实现了三个层面的升华:</p><p class="ql-block">一是知识层面的整合。教师们亲历地理现象,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连接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实现了从"知地"到"明理"的飞跃。</p><p class="ql-block">二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实地场景为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提供了最佳案例,教师们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和影像素材,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p><p class="ql-block">三是教育理念的深化。在从自然到人文的全线接触中,我们更加坚定了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和全球意识中的不可替代作用。</p><p class="ql-block">十天的旅程虽短,但影响深远。我们带着满满的素材、深深的思考和对地理教育更强的使命感回归教学岗位。这次研学证明,最好的地理教育不仅在教室中,更在广阔天地间;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亲身感受与专业探究的结合。</p><p class="ql-block">大地如书,行而知之。从沙漠的微观颗粒到国门的宏观疆界,这次研学旅行让我们重新成为学生,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学习、思考、成长。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和笔记,更是一种地理教育的新视野——那就是将课堂延伸至天地之间,让学生看见真实的地理世界,理解复杂的人地关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或许正是地理教育最本真的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艾吉佰怪柳林</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柳树,有别于江南温婉妩媚、婀娜多姿的垂柳、杨柳,因其形态怪异,所以称之为怪柳,在这干旱、贫瘠、盐碱、冬季苦寒、风沙漫天的环境中生存,它们有着超乎寻常的、极其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树干虬曲苍劲造型独特兼具沧桑感和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宝古图,蒙古语为有鹿的地方,位于奈曼旗北部,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沙漠核心区域,,宝古图沙漠东西长35公里,宽30公里,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瀚海,是中国东北最大的沙漠。这片连绵起伏,广裹无际的浩瀚沙海中,只有边缘生长少量黄柳、沙蒿、锦鸡儿等沙生植物,沙漠内部地貌奇特,沙垄蜿蜒,起伏陡峭,绵绵百里,少有绿色。最高沙丘坡长可达百米,仰角可达60度。</p> <p class="ql-block">阿旗草圈:紫云碧浪间的钢铁牧歌</p><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在科尔沁沙地北缘与大兴安岭南麓交汇处,阿旗草圈铺展开一幅壮阔画卷。西拉木伦河如银练滋养着这片干草原与沙地交织的土地,巨大的昼夜温差和有限降水,曾是天然的约束。</p><p class="ql-block">如今,一项世界领先的走针式喷灌技术,为这片古老草原注入了现代强音。延绵数里的钢铁喷灌臂如精密指针,在大地上缓缓移动,驯服无常降水,将珍贵的水滴精准送达根系,突破“靠天吃饭”的桎梏,点水成金。</p><p class="ql-block">科技的甘霖,催生了这片土地的主角:紫花苜蓿与燕麦,现在大家看到的绿色圆圈就是刚收割过的紫花苜蓿,黄色裸地的圆圈,则是刚刚种下的燕麦</p><p class="ql-block">阿旗草圈,不再仅仅是风吹草低的苍茫。她是地理天成的舞台,是世界领先喷灌挥洒的画卷,更是紫云碧浪交织的生命礼赞。钢铁律动与蓬勃生机共舞,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交融,奏响一曲关于生存智慧、科技力量与生态和谐的宏大交响诗。这片土地,正以独有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绿野新声”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扎鲁特山地草原-地理之笔绘就的3D草原</p><p class="ql-block">大兴安岭的苍翠臂弯之中,扎鲁特草原铺展如画,其起伏跌宕的立体之美,源于大地之手精妙的雕琢。</p><p class="ql-block">远古的地壳碰撞,在此处隆起蜿蜒褶皱,如大地的筋脉在静默中伸展、凝固。大兴安岭挺立的身躯拦截了东来的湿润季风,化作雨露,滋养这山间的绿毯——海拔与坡向的细微差异,造就了草木荣枯的清晰边界。谷底溪流如银色丝线,蜿蜒穿行于丰草之间,冲刷出深深浅浅的沟壑,为绿毯添上流动的皱褶。</p><p class="ql-block">置身于这立体诗行间,远望如绿浪翻涌的绸缎,近观则沟谷纵横,草坡如展开的折扇,层次分明。白桦树宛如银色的音符,疏落点缀于阴坡之上;晨昏薄雾缭绕于谷底,光影推移间,岩壁的褶皱、草坡的弧度次第显现,明暗交织,宛如天地挥毫泼墨的巨幅光影画卷。牧人的身影与羊群,仿佛移动的标点,在这宏大诗篇中写下生生不息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霍林河煤矿,世界领先的自动化露天矿</p> <p class="ql-block">乌兰毛都山地草原</p> <p class="ql-block">阿尔山地质诗篇:火山与冰川的永恒对白</p><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高原向大兴安岭的壮阔转折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如同大地精心封存的自然密码库。这里的地质史诗由新生代火山群的炽热喷发与第四纪冰川的寒冰刻刀共同写就——沸腾的熔岩凝固成辽阔台地,冰川则如天工之手,将其雕琢出峡谷纵横、湖泊星罗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驼峰岭天池(海拔1323米)如同一颗被双峰轻托的蓝宝石,这是典型的玛珥式火山口湖。封闭的火山口中积蓄了千万年的雨水与融雪,湖水深不可测,澄澈如镜,倒映着流云与山影,宛如大地沉静的眼眸,凝视着地质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向东延伸的柴河源大峡谷则是冰川伟力的恢弘杰作。坚硬的火山岩在古冰川的刨蚀与切割下,形成了纵深百米、峭壁嶙峋的幽深峡谷。哈拉哈河在谷底奔流,水声轰鸣,仿佛仍在续写冰川退去后,流水与岩壁亿万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杜鹃湖是季节流转的舞台。作为熔岩堰塞湖,它在春日被湖畔怒放的野生杜鹃染成绯红云霞;寒冬则化为巨大的冰晶明镜,凝固的湖面下仿佛封存着火山往昔炽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阿尔山的山水,是火山与冰川共同署名的地质诗篇。凝固的熔岩是大地凝固的惊雷,澄澈的湖泊是时光停驻的明镜,幽深的峡谷是冰川刻下的箴言。在这里,每一步都踏在亿万年的地壳脉动之上,每一眼都望见自然伟力雕琢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火山熔岩的奇观在石塘林达到极致。广袤的黑色玄武岩熔岩台地上,凝固的熔岩流保持着当年奔涌的姿态。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看似荒芜的石海中,倔强的偃松与白桦和兴安落叶松从石缝间顽强生长,演绎着生命与火山石的生死纠缠。</p> <p class="ql-block">地下暗河</p> <p class="ql-block">细观熔岩微观世界,熔岩冢如同大地隆起的黑色坟茔,这是熔岩流表层冷却结壳后,内部炽热气体持续喷涌、推挤形成的独特喷气锥群。景区有个游客指着熔岩冢说,这不就是我每天早上吃的巧克力可颂吗?</p> <p class="ql-block">龟背岩展示了熔岩冷却时的神秘张力——巨大的六边形龟裂纹理在岩表蔓延,酷似神龟之甲,是熔岩均匀冷凝收缩的天然杰作。</p> <p class="ql-block">地池,揭示了另一种火山隐秘。这是一个玛珥湖,这个浑圆低洼的湖泊并非典型火山口,而是由地下熔岩隧道塌陷后积水成湖,小巧静谧,被葱郁森林温柔环抱。</p> <p class="ql-block">乌苏浪子湖,典型玛珥湖</p> <p class="ql-block">玫瑰峰,一直以为是花岗岩石林,景区介绍也是这样说的,可是AI了一下,说是火山岩中的安山岩</p><p class="ql-block">玫瑰峰是垂直节理主导、水平薄弱面协同的典型火山岩侵蚀地貌。垂直节理奠定了石柱林立的骨架,而熔岩流自身的“似层状”构造(喷发界面或内部差异带)则通过控制横向剥蚀,精细雕琢了石柱的形态细节(如阶梯状轮廓、平台顶、剥落凹槽)。这种“横纵交织”的岩石结构,加上强烈的物理风化(风蚀、冻融为主),最终形成了玫瑰峰粗犷嶙峋、层叠错落的独特石林景观,与纯粹由垂直节理控制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地貌(如巨人堤)有明显区别。</p> <p class="ql-block">站在玫瑰峰往下看,有一种北欧风格呢</p> <p class="ql-block">阿尔山口岸国门,站在国门下,心中突然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感觉,自豪?庄严?还是?反正有一种感动让人不自觉的肃穆</p> <p class="ql-block">路过边境线</p> <p class="ql-block">停下来欣赏草原的同时不忘研学,路边冲沟挖个土壤剖面</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片甜菜地,刚好他们在用无人机打药</p> <p class="ql-block">乌拉盖被称为天边草原,如碧波万顷的绿海,广袤无垠的地平线上,毡房点点,牛羊如珠。这里的天蓝得纯粹,云白得柔软,是草原民族千年游牧文化的摇篮。</p><p class="ql-block">玉龙湾是乌拉盖河曲中最美的回眸,河水在此勾勒出完美的弧形,怀抱一湾碧水。俯瞰之下,宛如一条玉龙盘踞草原,青草与蓝水相映,静动相宜。</p><p class="ql-block">草原为底,九曲为脉,共同演绎着乌拉盖草原的辽阔与柔美、雄浑与精致,令人顿生天地壮美、万物和谐之叹。</p> <p class="ql-block">乌拉盖五一小镇晚餐,涮羊肉让大家吃的很开心,外面的篝火晚会,大家非常尽兴</p> <p class="ql-block">五一小镇,保留着当年知青岁月留下的痕迹,是很好的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乌里雅斯太,草原上的盆景</p> <p class="ql-block">晚餐烤全羊,仪式感满满</p> <p class="ql-block">去牧民家家访,美美的蒙古服饰拍照</p> <p class="ql-block">游牧部落,塔头观察,花海畅游,白桦林里美拍</p> <p class="ql-block">部分教师感言</p> <p class="ql-block">周老师说:地理从来不是纸上的经纬线,而是脚下的路、眼中的景、指尖触碰的土地。研学的意义便在这“走出去”里:把自己变成行走的教材,才能让课堂上的知识跟着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行走中观察、研讨中升华"的模式,不仅让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更有效提升了师生野外观察与逻辑分析能力。孙老师表示,研学组设计的问题直指教学核心,这些鲜活素材将成为未来课堂的宝贵资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