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记忆(三)

qibin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qibi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收集编制:2025.9.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的老建筑、老企事业单位、老景观、老城市基础设施曾是城市历史的鲜活见证,然而岁月流转,如今留存者已为数不多。清末民初形成的老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灰砖青瓦间尽显历史韵味。除了部分建筑、还有文史资料记载和老丹东人的回忆外,有的在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都发生着变化及变迁,有的则在2000年以后不复存在,如今丹东市区内仅存了部分老建筑,老企业遗址已成为了丹东历史的珍贵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九伟路上一座小楼。1949年4月,张闻天以辽东省委书记的身份和夫人刘英(时任辽东省委组织部长)来到安东,住进了这栋小楼,直到1950年1月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图左上)该校前身为1983年建立的丹东大学和1958年成立的中国纺织工业部所属丹东丝绸工业学校。1989年10月,经丹东市市长办公会议决定,两校合并为工科类地方高校。 ‌1990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定名为丹东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址蛤蟆塘(丹东纺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88年5月,校址丹东元宝区临江街。(图右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78年12月,前身为丹东师范学校。校址五龙背。(图左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个学校最终在2003年最终并入辽东学院。(图右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一中,学校1954年9月成立,是辽宁省8所独立高中之一。1962年,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后原址拆除建住宅及商用, ‌学校迁至原丹东市第二中学校址。2021年,新校区在元宝区金山镇宗裕城建成,2023年10月正式启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二中,‌1910年‌创办安东商业学堂,后发展为安东县立中学、奉天第二师范等。 ‌1927年‌更名为东边林科高级中学,抗战期间曾更名为辽东省立安东中学校。 ‌1949年‌为辽东省重点中学之一,后改为丹东市第二中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搬迁到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二中,有一栋二层砖红色小楼。在这里上过课的人都知道,这栋楼的房屋层高要比普通楼房高很多,夏天十分凉爽。这就是安东县第二小学旧址,日伪时期改名为“朝日小学校”,后来就成为丹东二中的校舍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第四中学创建于1954年8月,定名为安东市第四初级中学,坐落在振兴区六纬路。1962年为安东市第四中学,同年9月学校迁址元宝区天后宫街。1965年随市名变更,学校更名为丹东市第四中学,一直沿用。1978年,学校成为辽宁省重点中学。1984年学校成为独立高中。2008年,学校迁至振安区临江后街新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第六中学始建于1923年,为日本京桥高等女子学校。后为安东市第六初级中学,学校为公立。建筑面积18600平方米,第六中学校训为“立人为本,以学成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六中学每年都能实现二中录取分数线、录取人数为名列前茅。曾在参加全国初中数、理、化、英语竞赛活动中获得好成绩。为此,第六中学成为众多家长的关注重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第十九中,是日本人设立的安东中学旧址位于振兴区振八街兴七路25号,现作为丹东市第十九中学主楼使用。这栋三层楼房,始建于1925年,上世纪30年代为侵华日军设立的安东男子中学旧址;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驻军接管,后来改作志愿军后方医院和护士学校;1962年,八一小学迁入,并于1969年设立初中班。1970年,振兴区福民小学、滨江街小学初中班,并入八一小学,组建了丹东市第十九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安东县(丹东)第一小学,该建筑原为日本人为其侨民开办的“大和小学”,后为安东县第一小学(1906年创办)是日本在安东设立的专门学校,解放后作为辽东宾馆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座二层楼房,木质结构,占地面积一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日本建筑,内部结构为日式主导,外部风格则具有明显的欧式特点。丹东地区日本建筑比较多,但作为独立建筑,规模如此之大确实少见。作为小学,建设规模如此之大,反映了当时大和小学的建筑设计者是在一种想逐步扩大其在安东的势力的观念下设计的建筑方案。保留这栋建筑对研究十九世纪初的大楼建筑风格、欧日结合的建筑特点,以及日本势力在安东的扩张计划设想具有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金汤小学前身为安东县立第三小学,始建于1911年;1914年更名为安东县立第一国民学校,1923年恢复“安东县立第三小学”校名,后称“安东县立金汤小学”。1965年定名为“丹东市金汤小学”。(校址元宝区中富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仁忠小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二伟路小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一经路小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市六纬路小学始建于1962年,位于锦江山下(青年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宽甸毛岸英学校,坐落于长甸镇河口村,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毛岸英曾在此处跨过鸭绿江并留下在祖国的最后足迹。该校始建于2003年9月26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市第一幼儿园成立于1952年,1980年重新扩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市第二幼儿园始建于1956年,1983年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市第三幼儿园始建于1948年,位于丹东市振兴区三幼街68号,前身为“辽东省保育院”,历经多次更名于1965年定为丹东第三幼儿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上河口国门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边境地标,位于中朝边境鸭绿江畔,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景观价值。锅门横跨鸭绿江铁路桥中国侧(与中朝19号界碑相邻)高14米、跨度14米,顶部设瞭望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时期承担物资运输任务,鸭绿江铁路桥至今仍保留战争遗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上河口铁路指挥所旧址,上河口站始建于1950年11月,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03平方米。(抗美援朝期间)上河口火车站指挥锁,承担起了入朝列车指挥调度的任务。现指挥所旧址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鸭绿江现存两座主要桥梁。第一座为鸭绿江断桥(原铁路桥),由日本殖民者于1909年动工,1911年建成,1943年因上游新建中朝友谊桥(第二座桥)而改为公路桥。‌‌‌中朝友谊桥‌为铁路公路两用,至今仍承担中朝边境运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鸭绿江大桥奔赴朝鲜战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新鸭绿江大桥‌2014年建成,位于鸭绿江原大桥下游10公里处,总长3.026公里,设计为双向四车道,但因朝方未完成引桥建设,截至2025年仍未通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河口断桥,原名青城桥,曾是连接中朝两国的唯一公路通道。这座桥修建于1941年,全长709.12米,桥高25米,由22座桥墩、21孔组成。然而,在抗美援朝期间,美军对这座大桥进行了狂轰滥炸,最终使其在1951年3月29日被炸断。河口断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战争的残酷。如今,它成为了丹东市的一处重要景点,让人们铭记历史,缅怀英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上河口铁路大桥。上在下河口公路桥上游约3公里处。该桥原名鸭绿江清水火车桥,对面是朝鲜清水郡。该桥由日本人设计,始建于1938年,1940年4月建成。桥长673米,桥高20.8米,共29孔。日本修建该桥的目的是把中国的资源从朝鲜运往日本。日本投降后,该桥为中朝贸易所用。抗美援朝期间,该桥成为贯通中朝两国的又一条重要的铁路运输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地处深山,两岸地形复杂,加之志愿军防空力量保护,该桥只在1952年3月30日被炸坏一次,但很快修复。整个战争期间,这座铁路桥一直畅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此铁路线停运,该桥闲置不用,由驻军部队守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锦江山铁桥,原名安东镇江桥 ,建于1932年。这座桥位于锦江山公园大门东南一百米处九伟路上,是保存较好的日式桥梁之一,主桥体为钢梁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该桥2009年进行加固拓宽(人行道)。此次改造属于升级性改造,主要针对桥梁结构、通行能力及景观提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沙河桥(镇安桥)一座历史桥梁,一座标志性桥梁建筑。1904年日本大仓组为运输木材在大沙河架设的木桥,1913年废弃。1916年由安东县乡镇警察第一区筹款重修,正式命名“镇安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镇安桥被洪水冲垮,1935年10开始重建‌1936年7月建成。1965年2月,镇安桥更名为沙河桥。1999年拓宽改造,新桥部分采用简支钢桥,桥面宽达31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3月1日封闭拆除,重建新桥,同年7月下旬竣工通车‌。新桥长约125米、宽33米,双向六车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荷载约70吨;结构为五跨钢筋混凝土—钢构组合体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沙河桥设计由丹东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丹东振安道桥工程有限公司施工。设计理念是以丹东九连城与虎山长城遗址为灵感,塑造古国风景观桥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沙河2号桥(俗称“彩虹桥”)为1983年建成,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吊桥—辽宁丹东二号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6年新建的丹东大沙河2号桥(双塔双索面斜拉桥)由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施工图设计,辽宁丹东公路工程局承担拆除旧桥与新建桥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南铁路道口上图(南桥洞压道杆)位于丹东市主要交通要道,曾因火车通行频繁导致交通堵塞长达四五十分钟。该道口于1987年10月建成南立交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南立交桥。(下图)1987建成,该桥由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设计,丹东市政工程管理处承建,1986年6月1日开工,比计划提前9个半月完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六纬路铁路道口位于锦江山附近,是沈丹线上的重要交通节点。该道口自1949年设立以来,长期由女性值守员负责安全监管,曾连续65年未发生安全事故。2015年1月,该道口曾因铁路线路调整导致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通往振八街的铁路道口“压道杆”(上图)于1970年12月20日随“北桥洞”竣工而取消,1971年1月1日起由北桥洞替代道口通行。解决了道口通行与铁路行车的交叉干扰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新北桥洞立交桥(下图)修建是1970年丹东市革命委员会主导的重要市政工程之一。工程动员了全市414个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累计25万人次参与义务劳动,反映了当时“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典型模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马车桥最初为简易木桥,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听父辈讲该桥只能通行马车和人。1966年,第三座马车桥(立新桥)竣工,成为市区公路桥,原木制马车桥被拆除。1981年,在原址新建现代化双曲拱桥,仍沿用“马车桥”名称。2011年,马车桥再次在原址拆除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花园立交桥是丹东市首座三层分离式立交桥,建于2006年,是连接丹沈、丹大高速公路及201、304国道的重要交通枢纽。该桥全长1240米,最高点达17米,采用三层设计:一层保留原有路面维持东西向通行;二层为交通环岛,用于桃源路、花园路、山上街车辆转向;三层供南北直行车辆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安东)五个道桥。即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四道桥,五道桥。(图中的数字:1.头道桥 2.二道桥 3.三道桥 4.四道桥 5.五道桥)小日本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沿着七道沟沿岸北起南到鸭绿江部分,修了一个大土坝,用以阻挡山水。由此形成了现在的坝岗街路段的高高的。 之后,在此基础上,修建了钢筋混凝土坝墙。并且根据历史上已经存在的横跨七道沟河道的木桥,修建了五道坝门。这就是五个道桥的来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浪头港百年建筑。1903—1907年:开埠通商与海关设立,浪头港成为枢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0年代港口扩建,曾具备停靠十万吨级货轮的能力,后因河道淤积调整功能定位。2023年9月启动浪头港作业区现代化改造工程,历时18个月完成口岸查验设施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现码头上停放的退役丹东舰和仿制的甲午海战战舰(致远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7年建造的海关分关旧址(百年建筑)经修缮改建为安东商埠历史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末,郭沫若、马叙伦等曾由香港乘船经鸭绿江口在浪头港登陆,转赴沈阳,为协商建国的关键行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有三座水电站,这三座电站在辽宁乃至全国是有名气的水电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水丰水库水电站(上图)始建于1937年日伪时期,大坝高106米,长898米。1943年竣工。溥仪曾作为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在此期间视过察电站。日帝投降撤退时,电站先由苏联红军接管并拆走了发电机组,后由朝方接管。抗美援朝时,水丰水电站厂房被炸遭到破坏,后修复重新并网发电。1955年,中朝两国签订协议,成立鸭绿江水丰水力发电公司,共同经营水丰发电厂,双方共同投资维修和改建,电量各半分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太平湾水电站(中图)始建于1979年。属于中朝两国合资兴建的大中型水力发电站之一。站址位于太平湾镇,与朝鲜平安北道朔州郡方山里隔水相望。水电站由水利电力部东北地区勘测设计院设计,由水利电力部第六工程局施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下图)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境内,(所谓的抽水蓄能,通俗的讲就是在用电高峰时发电,低峰时抽水蓄能,把下水库水抽到上水库)上、下库区分别位于东洋河村和小孤山子村,是东北地区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电站由原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由武警水电第二总队承建。电站是东北地区首座大型纯抽水蓄能电站。2012年9月,4台机组全部投入商业运行。并入东北电网,主要担任系统的调峰、填谷、调频及事故备用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火车站站台(现丹东站)始建于1904年,1928年扩建后站台为欧式风格,设有遮雨棚和铁路警察维护秩序‌,之后经过三次的改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沙河镇火车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蛤蟆塘火车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振八锦江火车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机务段火车调头转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五龙背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凤凰城火车站站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上河口火车站位于丹东市宽甸满长甸镇上河口村,始建于1950年11月,是凤上铁路终点站。该站在抗美援朝期间承担军列调度与物资运输任务,其连接朝鲜清水站的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每昼夜通行军列最高达20余列,战后老站舍被改造为"上河口指挥所旧址"对外开放,现作为上河口景区核心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铁路机务段,第一张是百年建筑机务段机车调头大转盘及扇形车库(已拆除)第二张是先进车组“青年号”机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4年小日本侵略者擅自修建了安奉窄轨军用铁道后,于1907年在沙河镇站建了一座机车库,这就是安东机务段的前身。1911年,铁路改标准轨,沙河镇机车库废弃,在锦江山下新建扇形机车库。该机车库2681平方米,库外有一座长21.5米的平衡式机车转盘。(百年建筑)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改称为安东机务段 ,有蒸汽机车30余台。1950年10月,机务段承担着抗美援朝的运输任务。1983年,丹东机务段配备内燃机车,2002年,机务段蒸汽机车退役。随着铁路管理体制的改变,2003年,丹东机务段撤销改为本溪机务段丹东折返段。2005年丹东折返段撤销,改为苏家屯机务段丹东运用车间。2011年,这座运行百年的扇型机车库被拆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百年的机车库,只能留在记忆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客运公司(现虎跃公司)前身是‌丹东客运总站‌。该企业成立于1987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安东汽车修配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成立的汽车修配厂和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二汽车修理厂,共同承担抢修在朝鲜战场被炸坏汽车的任务。当时,在没有厂房、设备,露天作业,冒着敌机轰炸危险的情况下,工人们夜以继日地抢修好汽车并及时送往前线。1955年,这两家汽修厂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安东汽车修配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第一运输公司,1951成立后后演变为客运公司。(国营公司,丹东长途客运及货运的主力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第二运输公司,成立于60年代初,后重组解散。(集体公司,丹东大型货运的主力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运输联社是60年代由手推车业主公私合营后组建合作组织,后发展为丹东市第三运输公司(集体)。补充着丹东的运输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安东)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安东)汤毓麟公馆俗称“汤二虎楼”,百年建筑。它建于1905年12月,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是一栋由花岗岩铺底红砖到顶的四层中式楼房建筑。公馆落成后,汤毓麟常在沈阳,并不常住安东,他的五姨太王佩兰和他的大儿子在这里支撑门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汤二虎的子女都去了热河。日本就把这座楼交给皇协军王殿忠所用。一年以后又被汉奸李寿山部队占用。此后为国民党52军所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6月安东解放,这座楼回到了人民手中。汤二虎楼曾多处破损,有关部门已经对“汤二虎楼”进行了两年半的修缮,并开始妥善保护和利用。参观门票一张15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安东)英美领事馆。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沿海港口的侵略和内地路矿的掠夺,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1903年8月已被压迫清政府签了《航行通商续约》,同意将盛京之奉天府(今沈阳)及安东县(今丹东市)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之后在安东锦江山公园东侧建领事馆。领事馆房屋建成后,英国立即派领事进驻,同时美国在安东的领事权也由英国兼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元宝山一块开裂的百年石刻,因为石刻处于比较偏僻,很少人能见过。不知你们见过没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块石碑位于元宝山比较偏僻隐蔽之处,题字人是程道元,时间为辛亥年仲夏(1911年),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终结清朝统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道元 光绪三十五年(1909),在任安东(丹东)鸭绿江采木公司理事长时,撰写留下了这个石刻,字体挺拔有力,不愧是举人出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刻中两字新华字典查不到,得查康熙字典,“僊xian”(仙的异体字)象征超凡脱俗,“磏lan”原指磨刀石,亦通“清廉”之“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道元通过此石刻含蓄表达其清廉为官、光明磊落的心志‌,隐喻为官者应如磨刀石般砥砺德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道元,民国后,1915年任昌图府知府,锦州府知府。1924年历任热河绥远禁烟大员。(程道元在昌图,为昌图的发展付出了辛劳,深受百姓拥戴。昌图人在昌图新区的月亮湖公园给立了塑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石刻已成为清末丹东地方文化的珍贵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留存下来的从不是孤立的风景,它们是沉默的见证者,看着“安东”变成“丹东”。于我而言,总有些地名,一提及就自带画面。老的街道、老的建筑、老的景观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碎片,拼凑成了我关于“丹东记忆”的全部念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文采朋友们,你对你的城市有记忆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