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拍天津夏收—《我的光影生涯(31)》

曾湘敏

↑(1)静海县地处华北平原,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河流众多,有“九河下梢”之称。当年是天津市的主要粮食产地。<br><br> <b>从上海采访返回北京不久,我又赴天津采访夏收。<br> 那个年代,国家的方针是“以粮为纲”,城市居民不同身份都有不同的粮食定量, 买粮凭粮票到粮店购买。农业生产有《纲要》,记得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每亩粮食产量要达到400斤,淮河以南亩产要达到800斤。各粮食产地都努力做到达《纲要》所以每年的粮食收成,是一条重要新闻(其实,至今也是重要新闻)。</b><div><b> 夏粮,是一年中重要的一季。1974年那年,在农业机械化水平有限,科学技术不足的条件下,亩产达《纲要》的县由59个增加到80个。夏粮总产量由1965年的1.5亿公斤增加到4亿多公斤,不得不说这是值得一说的。<br> 五十年过去了,如今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了机械化,科学育种、科学耕种、科学管理,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4亿公斤。粮票成了收藏品,粮店关门改行,可至今我们还是强调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br> 1974年第9期画报的《夏粮传喜讯》的报道虽然只有选用我一张图片。在本美篇中我将编余的图片上传和大家一起分享。</b><br></div> ↑(2)当时没有跟我说请,只是在已有的报道中增加一些图片。最后在1974年第9期上发了四页稿,用了8张图片。选用了新华社的发稿5张。只用了我在静海县拍摄的一张联合收割机收麦子的图片(右上图)。 ↑(3)这两页中的5张图片,都是选用了新华社发稿。新华社每天会向各新闻单位发送新闻稿件和图片。我们和新华社有合同,每天新华社会分别给我们政治、经济、文教三个编辑部发送相关的图片。估计这组稿件是编辑从新华社所发的稿件中收集而成的,不足部分本报记者可以补拍。 ↑(4)这就是那张画报上选用的我在静海拍的图片。后面多幅是在天津拍摄的编余片(图5-12)。 ↑(5)换一个角度,在静海拍摄的机械化收割。 ↑(6)蓟县石炮沟村的麦田三年前还是一片河滩。 ↑(7)蓟县下营公社下营大队小麦收割场面。 ↑(8)麦子收割完后,玉米秧已经长出。 ↑(9)静海原先的麦田,已成了玉米、大豆套种田。 ↑(10)由两个大队自己搞的小水库,改变了刘庄子、东山大队,过去不长麦子的历史。 ↑(11)花了七八个月建成的水库,靠截黄崖关潜流,解决了9个大队两千亩小麦田的用水。 ↑(12)钻山引水,逯庄子小渡槽确保了小麦生产上《纲要》。 ↑(13)到天津,在市农办的支持下,我先到静海县拍摄平原地区大面积麦田,机械化收割的场面。在去蓟县山区拍摄时,我约上在天津新闻图片社任记者的同学徐宗达一起活动。这是我们在蓟县下营公社的合影。 ↑(14)徐宗达比我低一班,在张家口部队“接受再教育”时,我们同在炊事班干过。 ↑(15)我们在蓟县采风时,遇到了天津新闻图片社的关主任。 ↑(16)徐宗达后来他担任了图片社的主任。天津决定由新闻图片社创办《天津画报》时,他还邀请我到天津作介绍。创刊后,他作为主编每月都得到我社,我给他介绍了由我社的美术设计部主任为他们设计版式。 ↑(17)我们在蓟县时,徐宗达和我一起到蓟县文工团探望他朋友的爱人林女士。当时文工团占用着“独乐寺”,那时候也没有心思看看这座千年古刹。有意思的是,1988年我夫人在天津音乐学院任客席教授讲授双排键电子琴时,林女士成了我夫人的学生,后来还担任了钢琴系的主任。图片为后来再到独乐寺拍摄的。 ↑(18)从蓟县返回时我们来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村。1962年,北京青年侯隽放弃高考,在窦家村落户,立志当一名新型农民。我们到达时,侯隽和知青们正在场院装收麦子。 ↑(19)见我们到来,他们便稍作休息,新插队的知青要求侯隽跟大家讲讲她的故事。 ↑(20)我们乘机抓拍了几幅。 ↑(21)这一张,被选用在1974年第9期封面。 ↑(22)按要求,我给在场的知青和侯隽合了影。 ↑(23)按我们的要求,我们一行也和侯隽合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