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遗韵马鞍山当涂金柱塔

当涂县太白书画装裱社

<h3>金柱塔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宝塔村,这里地处姑溪河汇入长江口的南岸。</h3></br> <h3>金柱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属风水塔。相传当涂常患洪灾,风水家认为,姑溪河水逆向西流,于水性地脉不宜,需建宝塔以镇水口。时任县令章嘉桢在发动民众筑圩治水同时,决定建塔,但限于财力三年无果。万历十七年,县城四条巷发现宋理宗时的窖金,嘉桢请求郡守陈壁,割金之半建塔。所建宝塔,初名铁淋,后改为金柱,寓意“非金而有金助,非柱而有柱形”之说。</h3></br><h3>金柱塔在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都曾进行过重修。2006年9月-2008年元月,根据“修旧如旧,恢复明代古塔原貌”的维修方案,金柱塔再次得到了全面维修。</h3></br><h3>1982年10月,金柱塔被当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被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br> 金柱塔为仿楼阁式砖石结构,八面七层,塔高37米,中空。 塔基用青石叠砌,高约1.2米,每边长约3.5米,底径约9米。底层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面设门,其实四面为佛龛或灯龛。通过塔门,可进入底层塔内,这里是双筒结构起点,采用“回廊式”的结构,外筒设置环形石质梯道,内筒为塔心室,顶部为穹隆顶,在内外筒之间,有一圈可以绕行的回廊空间。 塔身自二层开始双筒式结构发生变化,从一层的“双筒回廊”转变为“单筒空腔”。此时,内筒消失,回廊也随之消失,结构转变为“空筒式”或“壁内折上式”,塔身内部变成一个贯通上下的空腔(即“空筒”)。这个空腔空间从塔底一直延伸到塔顶,每一层的地面(楼板)实际上是架在这个空腔周围的梁板结构。之前嵌在外墙(外筒)里的梯道继续存在,盘旋而上,通往各层,攀登时,是在塔壁内部行走。塔身用砖石砌筑,自下而上收分明显。各层每面均辟有或拱形、或焰形券门(真门或假门),门两侧设有灯龛。灯龛最初用于放置油灯,夜间点燃可作为长江航船的导航灯塔。每面转角处砌出方形砖柱一条,高同层高,宽0.35米,凸出墙面0.12米,形成“半嵌半露”的倚柱。柱头、柱脚用砖叠涩做出简单收分,无卷杀,保持明代朴素方正的风格。券门上方设阑额,每层每面的阑额内环嵌小佛像砖。<br></br>每一层塔檐由砖石叠涩砌筑,从塔身均匀地挑出,出檐深度从底层的0.75米到顶层的0.50米,逐层递减,形成柔和抛物线外轮廓。檐顶履青灰筒板瓦,檐角无起翘、无脊兽,仅叠涩3皮出45°“角梁头”,下悬铜铃。檐下斗拱为砖仿木“双杪五踩”华拱一周,转角用“鸳鸯交手拱”。塔内每层塔心室为砖砌穹隆顶,顶沿与垂直壁面交界处做一道0.25米叠涩线脚。线脚下口连续镶嵌56块佛像砖,大部分为明代原物。单砖高19厘米、宽14厘米、厚5厘米,阳文模印地藏菩萨半跏像,像高13厘米,风帽、摩尼珠、锡杖、覆莲座、线刻圆背光。由于塔门关闭,不能登塔,可惜无缘亲眼目睹。但这些佛像砖的存在,为金柱塔又增添了佛教的色彩。 塔顶塔刹为后期修复,结构相对简单,由刹座、覆钵和宝珠组成,刹高约2.1米,另有八根浪风索从上宝珠底部分别下悬至顶檐正脊上固定。 金柱塔体态稳重大方,数百年来镇守着奔腾的江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是当涂县标志性古建筑之一。而这座古塔的价值,更在于它将精美的宗教艺术构件与坚固的塔身结构、实用的导航功能、古老的风水传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承载物。(文字内容参照网络资料编辑整理)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Fqc-sMT4ZRTQiP0wLUlR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