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我们老家,平定一带有舅舅给外甥送“面羊“的习俗。“面羊”就是用面粉捏成动物的各种形状的面塑。一般以羊的形式出现比较多,所以叫“面羊”。“面羊”这种食物,蒸好以后,由舅舅,或者姥爷七月十五这一天送到闺女外甥家,然后用炉火烤干,是农村小孩最爱吃的零食,在食物严重短缺的时候,不轻易拿出来吃,只有到了孩子生病的时候,或者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一些,哄哄孩子。</p><p class="ql-block">平定一带的送面羊习俗,练就了妇女们的一双巧手。每逢七月十五的前几天,村里的婶婶,大娘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发酵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面羊从灵巧手中蹦出。我妈妈只会捏个羊的头,更多的花样,是跟邻居我的四大娘学来的,为什么非要学这些手艺?因为她要送的面羊比较多,一种样式也太单调,她有个外甥是本村的,是每年必须送的,虽然这个外甥比舅舅大,还是妮骨亲,但是这是奶奶唯一的闺女家。后来自己的三个闺女接着出嫁,有了外甥外甥女加上三个儿子的孩子们孙子,孙女,蒸面羊,忙不过来,一般都有邻居帮忙。她们蒸制的面羊一般为一尺多长,模仿羊的各种形态而成,有的卧地,有的微曲,有的四蹄平伸,有的张口吐舌,有的犄角直竖,勇猛异常,有的耳垂头低,软善可爱。她们以杏核作眼,用面搓绳,缰系双角,看上去生动逼真,情趣横生。除面羊之外,还捏制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活溜溜的鱼、狮子,小猪、小鸡、小狗、孔雀、凤凰、鹿等各种飞禽走兽,形体为大小不一,精巧玲珑,逗人喜爱。家庭妇女们制做面羊,需用上好的精粉,俗称“二箩面”,做法是先将1/3的面发透,再加2/3的生面,兑适量碱面和匀,其软硬以捏塑后不走形为度。蒸熟后稍冷却,随即着色,太热易挥发,太凉易不容易着色。发酵时使碱用量、加面比例都要小心掌握。和面要有耐心,使其揉和均匀,这样蒸出来的面羊才能润泽饱满,不开不裂,长久保存。她们捏面的工具仅有小木梳、小剪刀和铁锥子三种,工艺技术有搓、剪、压、挤、挑、按、拨等,制作的动物花叶,既不拘于原形的态式,又使夸张符合规律,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传神,能给人以美感。</p><p class="ql-block"> 面羊主送外甥,我舅舅年龄比我小,主要是姥爷来送,七月十五这天,姥爷有时候还会顺便挑着一担荆条筐,翻山越岭步行13里路,来到张山峪,给外甥们送面羊,这一天妈妈早早就准备好饭菜,外甥们翘首期盼姥爷给送来的面羊,姥爷家后来一共有16个外甥外甥女,分四家,先到理家庄,罗面咀,张山峪,一般在张山峪我家吃了饭,还要爬上南梁山到石窖脑他的姊妹家送面羊。然后原路返回黑掌村,有时候给我家留上一担荆条筐,有时候会给石窖脑他点姊妹家送一担自己编的荆条筐。每年来家里中午我父亲和姥爷都会喝点烧酒,有一年家里比较困难,想给姥爷吃点饺子,没有油,我妈妈让我去四大娘家借点油来调饺子馅,四大娘从油瓶里倒出碗底里一些蓖麻子油。回来用花椒粉,白瓜,鸡蛋,调馅,面粉是生产队里每人20斤小麦,刚刚磨下的白面,这顿饺子是吃的最香的一次,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虽然姥爷舅舅送面羊的风俗已经过去四,五十年了,可还是怀念那种习惯,那个仪式,虽然我们姊妹六个,姥爷送来的面羊只有一条,但我们还是非常的期待,那是姥娘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省出来的关爱。</p> <p class="ql-block">蒸馒头一样制作面塑</p> <p class="ql-block">一般用炭火炉慢慢炉干,现在没有炭火,烤干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