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筒到毛笔:人生下半场,是一场更美的遇见

丰翎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书友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我倍感荣幸。一直以来,我以广播为业,通过话筒与城市对话;今天,我因书法和大家相聚、分享心声。这份从“声音”到“笔墨”的相遇,恰似生命里一场不期而遇的清风,格外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学习书法整整四周年纪念日。回望这段习书路,每一步都浸着感恩,清晰地分成了两个难忘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阶段,是我与书法的“初相识”。何其幸运,陈宇社长是我的启蒙老师。从《曹全碑》到《峄山碑》,他,一笔一画地纠正我的笔法。起初,毛笔在我手中总是不听使唤。陈社长对我说:“别急,学书法就是要坐冷板凳的。”他的耐心与严谨,不仅帮我扎稳了技法的根,更让我慢慢沉下心来。现在回想,正是那段“坐冷板凳”的时光,赋予了我后来驾驭更多可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阶段,是我与书法的“深相知”。有了前期的积累,我又有幸得到张志开老师的指点。在他的引导下,我遇见了让我一见倾心的中山王篆书。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在书展上见到它时的澎拜心动,我被它那独特的美惊艳了:线条纤细劲挺,结体修长灵动,像古画里跳舞的仙女,又藏着千年文字的厚重。那些古老的笔画,像月光下浮动的咒语,瞬间唤醒了我血脉里对书法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中山王篆书相伴的日子里,我渐渐懂得:深耕一种字体,方能触到笔墨的真意。我开始主动去查资料:看纪录片里讲中山国的历史,翻文献了解篆书的演变。这份探寻的热忱,让书法成了生活里鲜活的乐趣。最让我惊喜的是,中山王篆书还常常成为我与他人交流的独特桥梁。我非常的欣慰和自豪,我手中的毛笔,不只是在写我自己的热爱,还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份热爱与分享,也给了我更多的认可。去年,我的作品有幸入展第十四届江苏省书法篆刻新人展,还入选了第二届全国中山王篆书展。通过书展,我结识了来自全国甚至港澳台的书友,还能和国内顶尖专家交流探讨,那种与同道共鸣的充实让我无比的满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四年,我经常陷在“瓶颈期”,对自己力不从心。是梁丰书社大家庭,给了我最温暖的支撑。社友们日复一日在群里打卡,师友们相互交流,像一束束光,照亮我。如果没有这份集体的陪伴,我或许早就停下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要致以最深的感恩:感谢我的筑基恩师陈宇社长;感谢帮助我找到热爱的张志开老师;也感谢给了我不止一次成长机遇和鼓励的老社长张伟张书记;更感谢在座的每一位书友,是你们的陪伴和同行,构成了这片滋养我的土壤。我今天能有一点小小的成绩,全是属于我们梁丰书社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书法馈赠给我的,远不止入展、认可与分享的喜悦。它让我完成了一场温柔的转变,从声音到笔墨,它让我换了一种方式去感知和表达生命,也让我在人生下半场,遇见了一重更精彩、更丰盈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有热爱,就永远不晚。愿我们,都能在笔墨之间,守住这份热爱,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梁丰书社2024-2025年度社员大会发言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25年9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