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悠悠岁月纪事(4)

华hua

<p class="ql-block"><b>四、晓源“晓源”</b></p><p class="ql-block"> 深圳市深圳中学晓源高级教师、同窗,对支教工作倾注了热情,亦展现了治理“于漪悖论”顽疾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作为1990年代初,鹏城国家级示范一线中学从赣地引进的教学人才,2011年起参加扶贫支教。曾作为深圳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组织并参加全国“银龄行动”支教活动,获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老科协奖”。近年受有关部门委派,带队到西部地区开展支教工作。</p><p class="ql-block"> 《关于XX地区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深圳市赴西部某地支教工作队》(以下简称《思考》),是晓源老师在相关支教工作会议上作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支教队长晓源作报告。支教工作期间,当地分别召开了八场这样的涉及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指导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  支教以听课指导为主,并结合教研活动、报告会等方式。《思考》展示了当地承载教育重任取得的成绩;亦重点结合教学案例,对需改进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和意见。</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学科定位,已有二、三十载,但从《思考》中教学案例反映的情况看,仍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b> “讲解员”——诵读陶令忧人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听高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公开教学课。任课老师像展览馆讲解员背诵培训词语。过程中一无有效互动,二未给学生欣赏思考时间。22分钟讲课阶段结束。接下来的“拓展延伸”,硬生生给出讨论题:“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怎么看”。学生讨论不积极。仅有的几个发言,也是一边倒的肯定“有人说”,完全没有自己的“怎么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心里顿时涌上一丝隐忧。还剩8分钟下课,老即布置背诵过渡,以待下课铃声。我实在坐不住了,征得老师同意,利用仅剩的时间,就讨论题讲了三点,启发学生讨论。一是根据教材课后练习题提问:为什么很普通的景色,在诗人笔下却写得如此美?二是作为县令,诗中写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否有讨论空间。三是很多仁人志士生于乱世,开始也是个书生,但以中华崛起为己任投身民族复兴事业,而不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同学纷纷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或说陶渊明有消极的一面,但方宅田亩,及美景的描写亦反映了另一种生活境况和心境;或谈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入世的、进取的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晓源老师在支教公开课上听课)</span></p> <p class="ql-block">  尽管受时间限制无法展开更多内容,但仅就上述“三点”的“救场”,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p><p class="ql-block"> 此案例凸显了一种教学类型——“讲解员型”教学。有几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仪式感强,照剧本演。本本主义,主题先行,而不是将课文置于历史现实等多维度的系统中提炼出“剧本”。像在表演,“剧情”与课情脱节。课堂互动冷场,如何处置,似不在“剧本”里,“解说词”讲完,即“大功”告成。</p><p class="ql-block"> 二、教师中心,我讲你听。填鸭、灌输“注入式”教学仍存在。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掌控力弱,象征性“走过场”。</p><p class="ql-block"> 三、人文思考,浅尝辄止。这堂公开课,从广义来看,不能说没有人文内容。然与短短几分钟的“救场”情况比,教学怎样体现人文性,差别明显:一是内容广深度,二是对学生思辨力等思维能力的训练程度。</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教育孩子,从小要有大志:“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高,梦想就有多远”。</p><p class="ql-block"> 然作为人文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形象体现?晓源老师在支教指导会上讲到一个教学案例。</p> <p class="ql-block"><b> “心井”——突破须有大鹏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听了小学二年级的一堂公开示范课《坐井观天》。从任课老师表现和教参教材要求来看,似乎找不到什么不足。但稍深入分析,又觉得有些遗憾,且这堂课的地点,不是在别的地方,教学该有什么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面对八岁左右活泼的孩子,难道仅仅是要告诉他们,小鸟站得高,目光远大、见多识广?青蛙目光窄小,所见有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联系到地处西部贫困地区偏僻小县城,为让孩子从小立下高远志向,能否问问他们,《坐井观天》中的“井”是什么井?你想对青蛙说什么?是否甘愿永远守在井底“这巴掌大的一块天”?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能否走出这片天地,走出国门,在广袤的世界大显身手?或者再回到家乡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语文老师,在三尺讲台,面对着天真活泼,渴望求知的孩子,不只是单纯的教读书写字,还应结合课文联系现实生活教学,开蒙启智。</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个教学案例,唤起了对司空见惯沉寂在课文中的“井”的多维思考,使《坐井观天》教学从关注小鸟、青蛙,到深度关注井。</p><p class="ql-block"> 身井,身处之井(环境局限);心井,心(思维)处之井。心中有井,身处广阔心受限,心中无井,身在陋室意高远。内心站得高,虽井亦思远。教育没有围墙,世界才是课堂。</p><p class="ql-block"> 庄子《逍遥游》 中 的“大鹏”,突破形形色色的“心井”。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正是:</p><p class="ql-block"> 从来蛙井限心宽,小鸟亦应大鹏观。</p><p class="ql-block"> 该案例揭示了一种教学类型——“心井型”教学类型。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 对一类富有思维、人文拓展空间的课程教学,未能跟踪时代社会时事发展变化,加入新的元素。思维受限,保守老套无突破;安坐“心井”,简单重复缺创新。</p><p class="ql-block"> 至此,方知支教老师对这堂公开课为何感到遗憾。而“将来走出国门,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之破“心井”启发式教学的立意,亦非空泛或道德要求之言。</p><p class="ql-block"> 离支教地不远,曾经同是西部贫困地区的贵州毕节苗族乌蒙山区,有个闻名于世的石门坎村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央视人文历史纪录片《在天那边》及相关来自黔地的报道,1905年,英国人柏格理,以一张牛皮的智慧,向当地土司讨要办校土地,按现代教育规制,与当地民众一道,创办了“光华小学”(后发展成包括中学的光华学校)。双语教学,男女同校,并广开文艺、体育、医学课。还在村里创建了乌蒙山区第一所西医医院、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这里走出了苗族大学生和硕士、博士。苗族青年读书成才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有的婉拒蒋介石面邀不做官,坚持在家乡办教育。如此培养后生,产生良性循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昔日贫困蛮荒闭塞的山区,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西南区域性文化教育医疗经济中心。并多次组织跨省区域性体育运动赛事。平均每10万人中,有大学生10人,高于全国的2.19人。解放初还输送了300多名干部(其中省部级10人)。</span></p> <p class="ql-block">  晓源老师曾受贵州榕江县政府之邀,前去观摩<span style="font-size:18px;">贵州“村超”。贵州“村超”足球赛季已引爆海内外。</span>而榕江的足球运动历史与石门坎颇有渊源。石门坎被誉为“贵州足球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资料显示,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到1950年代末,国家足球队来自石门坎的队员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课文是战国时期列子创作的寓言小品文。支教指导报告《思考》,谈到该课的教学案例。</p><p class="ql-block"><b> “以山遮目”——问三不知何以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听了初二《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目标、重难点,朗读课文,师生互动,联系实际,课堂小结......,各环节似乎完整无缺。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老师讲课豪无激情,学生反应平淡。下课铃响,我陷入思考:难道这一课就应该上得这样平平淡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于是,在集体评课会上的交流有了这一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今年是七大召开75周年庆,毛泽东闭幕式讲话《愚公移山》,看过没有?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语文教师,扶贫工作会议关于愚公移山内容,有没有看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地老师:相互望望,摇摇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关于《愚公移山》这篇寓言课文,还了解过哪些信息?比如评论愚公和智叟及怎么移山,有哪些不同视角(经济、文化、科技、效率等)的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地老师:摇摇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对“山”怎么理解;教学中怎样结合改变地方落后面貌及学生学习实际,将多种内容纳入互动开放式讨论,增进学生理解力、思辨力,而老师怎么做好引导;如何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遇到困难不绕道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地老师:(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  此案例揭示了另一种教学类型——“以山遮目型”教学类型。</p><p class="ql-block"> 这种类型较有意思。与前两种类型不同,这堂课应属较精致。然施教者讲课文本身有余,适当拓展启发不足。也许是认为不/少附加发挥,让学生课外自主思考、悟道。若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教学研究者研议。此间不予置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然</span>从体现语文课的定位及人文性的教学看,这堂课一是思维人文训练不足。二是为师者作为思想者,却自限而限学生关心时代时事(课文之外相关讯息)。三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纵有教学经验,</span>毕竟“螺蛳壳里耍招数,头发丝内雕劲舞”。</p><p class="ql-block"> 难怪支教老师对这堂课“高兴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由此,据课堂及评课会情况,“以山遮目型”教学主要特点:未主动了解课文相关纵向横向历史、现实信息,将现世课堂带入“世外桃源”来讲课,失之新跃、升华。似关门教书,手织茧房,不同程度地将相关课程与社会、时代脱节。</p><p class="ql-block"> 有同窗看到这个教学案例后,不免感慨:</p><p class="ql-block"> 问三不知,以山遮目。</p><p class="ql-block"> 人文凭谁,何以深入?</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思考》记载了改进建议。这些建议有教师队伍建设,语文教学改革,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结合,合理安排授课框架程序,如何克服本本主义、用好教材参考资料,语文实务运用,培养学生能说会写会鉴赏能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新思维能力</span>等。体现了特区名校名师教学成果,有针对性地与西部地区教育短板对接。</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融入了支教老师的教育经验,令人印象深刻。如听课观察到,较普遍存在着难以高效驾驭课堂教学进程、在有限教学时间内未能倍增教学效果、发掘学生学习思考优势不足等重大教学问题。</p> <p class="ql-block">  据此,从四个维度,系统地提出了教师“四个三”理念:</p><p class="ql-block"> 一是针对课堂教学难以抓住学生心理及授课表达力欠佳等状况,提出教师要增强“三力”:号召力、感染力、亲和力。</p><p class="ql-block"> 二是针对授课中普遍缺乏激情,语言平平,甚少抑扬顿挫、幽默风趣语言魅力等情况,提出老师应在课堂上体现“三风”:风度、风范、风采。</p><p class="ql-block"> 三是针对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提出一堂好课的直观体现是听到学生的“三声”:掌声、笑声、辩论声。</p><p class="ql-block"> 四是针对教师授课缺少学生评价视角,给出了成为好教师的标准“三个你”:和蔼可亲,学生爱你;格局高远,学生敬你;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想你。</p> <p class="ql-block">  “四个三”理念具体直观。具备“三力”、“三风”,才能听到学生的“三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三个你”。</p> <p class="ql-block">  赣省上饶师范学院语言学教授新传同窗,研究语文教学,把教师作为落实语文教育定位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一个需要出新经验,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环节。</p><p class="ql-block"> 正如每个支教项目给予当地贡献一样,晓源和支教团队获得了奖项,赢得了赞誉,在教师教学环节,留下了经验和启示。</p> <p class="ql-block">  一、彰显教师作为思想者的基本质素与责任感。支教期间,多次组织县级校际教学研讨活动(“八校课堂教学研讨会”、“片区一课多教教研活动”等 ),进行教学思想、方法交流、指导。</p><p class="ql-block"> 从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来看,将快速精准的课文把握(精读、背景、历史及现实意义等),迅即运用到对公开课(过程中及课后)精确、到位的高效诊断、指导(立即产生课堂教学效果)。并据此具体而系统性地提出符合支教地情况,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从教师到教育、教学的改进建议。问题个个中“十环”,建议件件可操作有效果。尤其是短短几分钟之内,活跃课堂讨论气氛,给师生立起可鉴之标杆。</p><p class="ql-block"> 对一般技术性问题授以鱼,更对深层、系统的问题授以渔。</p> <p class="ql-block">  二、“晓源发现三鉴戒”教学问题类型具较普遍意义。支教中对三种教学问题典型的“发现+定义”,归纳了问题类型,有利于“照镜子”,作鉴戒。基于语言思维本质特征,从教学“思维——行为”模型(语言亦属行为)来观察各种问题教学案例,基本表现为该三大类型(形形色色的问题案例基本为此变种),此间称为“晓源发现三鉴戒”类型(对不基于语言思维本质特征的,问题教学案例的其他划分标准及结果,此间不予赘论)。如前述:</p><p class="ql-block"> 一是“讲解员型”教学类。以教师为中心,不同程度的本本主义满堂灌。源于1950年代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教师中心论”、教学填鸭“注入式”的习惯性或不知不觉间,有意无意的长期影响。平时见于个体教学;赶课程进度时(如为高考让路提前结束课程停更一年时),易程度不同地成为集体行为。</p> <p class="ql-block">  二是“心井型”教学类。受思维范围限制,不能根据课文的特点,融入时代、环境、事件等新的元素,年年老一套,出不了新意。上《坐井观天》课,不促及核心问题“心井”,虽物理位移站高,亦不过井围扩张,终还不同程度地“坐井观天”。</p><p class="ql-block"> 三是“以山遮目型”教学类。思维或许本不保守(否则属前两种类型中一种),但失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意无意地闭目塞听。有时自嘲思想落伍,实则信息落伍所致。从而影响教学应达之境界。鲁迅曾在谈文学时,把不关心时事及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而专注于琐碎且易做的表面之事,喻为“摆弄碟子”,看似“勤快”;用于寓意这种类型的教学,不无相通之处。</p> <p class="ql-block">  三、业界存在两种教学法博弈。据支教报告《思考》内容,学生对支教老师示范教学和课任老师公开课的不同反应,显然有两种教学方式共存。一种是以支教团队和支教地优秀教师为代表的素质教育教学法。潜心钻研教法,博才多学,教基础知识,训思维能力,炼拓展创新。一种是以上述三种类型为代表的应试教育教学法。其背景是照搬本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思维受限,</span>应试分数,缺乏创见。如何体现语文教育的定位,还须像前者一样付出,并增益教师“思想者”质素。</p> <p class="ql-block">  四、工具岂是无情物,解“牛”庖刀亦有魂。从教学案例得出的这个启示,恰可用一位教授同窗为本章节作的专文,来评价概括。</p><p class="ql-block"><b> “庖丁解牛”真解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语文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弓箭”“导弹”“芯片”三个词蕴含着不同的时代语言密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尤赞同语文的开放性,这反映了语文的语言思维特性。故教师应当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开放性思维空间为己任。学语文记忆工具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就难免机械、僵化,成为“死语文”,培养出的学生难达到预期,多无非是“庖丁解牛”中的“族庖,大不了是个“良庖”(实际上达此境界,还要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抵消机械僵化的影响);而如果能使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习惯,那语文就有旺盛的生命力,成“活语文”,语文就能像“庖丁解牛的刀”,神奇至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摘自赣省上饶师范学院新传教授《芯片与庖刀:语文的开放性思维与工具性人文性》</span></p><p class="ql-block"> 以往有不少以“庖丁解牛新解”为题的文章谈教育教学。然“刀还是那个刀”,刀本无“智”,只是该厨工庖丁刀法好,才“批隙导窾”。</p> <p class="ql-block">  而新传教授给出真解。语文似活性的“庖刀”展现神奇——并通过芯片(是工具也有智能)进一步说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庖丁解牛”真解与晓源团队支教在此意义上逻辑一致。正是:</p><p class="ql-block"> 智能芯片有智慧,思维解缚“活语文”。</p><p class="ql-block"> 工具岂是无情物,解“牛”庖刀亦有魂。</p><p class="ql-block"> 确实,语言工具不是无情物。语言之美受制、融合于思维(包括情感)之美,“要文章写得好,就要双锤炼。一锤炼思维,二锤炼文字”。</p><p class="ql-block"> 晓源“晓源”,晓得支教地区教学问题之源;晓得教学问题解决之源。</p><p class="ql-block"> 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 三尺讲台语风云,四方课堂说乾坤。</p><p class="ql-block"> 坐井观天无大志,愚公移山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三个鉴戒验假真,四三理念益师魂。</p><p class="ql-block"> 支教凯旋瘦一圈,冰心玉壶壮语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三个鉴戒,即“晓源发现三鉴戒”,典型的三大教学问题类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四三理念,支教指导报告《思考》倡议的“四个三”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3.瘦一圈,支教辛苦,工作结束,家人呼:瘦了一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