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元节的夜,总带着一丝凉意与说不清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凌晨,我在半梦半醒间,仿佛听见门扉轻响。妈妈推门而入,依旧是记忆中四十多岁的模样,美丽而年轻。</p><p class="ql-block"> 我激动地起身一把抱住她,嚎啕大哭,仿佛要把所有的委屈都倾泻出来。妈妈只是温柔地抚摸着我,轻声安慰……</p><p class="ql-block"> 忽然,我从梦中惊醒。窗外天色未明,梦中的温暖却挥之不去。想起妈妈平凡又坚韧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妈妈出生在一个从福建迁徙到四川的多子女家庭。曾祖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外公是长子,也是一位教书先生,家境尚可,因此曾祖母一直随外公一家生活。</p><p class="ql-block"> 外婆一生共生育了十个孩子。前两个是男孩,妈妈是第三个,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女孩,曾祖母当时没说什么。四、五、六个又都是男孩。然而,当第七个孩子——一个女孩出生时,曾祖母竟将她直接丢在地上。婴儿哭得浑身发紫,外婆心疼至极,不顾阻拦,拼命将孩子抱回怀中。第八、第九个孩子依然是男孩。但当第十个孩子——又是一个女孩降生时,悲剧再次上演。曾祖母毫不犹豫地将她溺死在水桶里,对悲痛欲绝的外婆全然不顾。</p><p class="ql-block"> 这种残忍的封建思想,令人不寒而栗。相比之下,在重庆银行工作的二外公,因为与老家相距甚远,他的女儿们才幸免于难。</p> <p class="ql-block"> 妈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她的童年,注定充满了阴影与艰辛。</p><p class="ql-block">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外公坚持着读书人的信念,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去上学。我常听妈妈说起,那时学校很远,每天都要跟着哥哥、拉着弟弟,翻山越岭地走在求学的路上,日子过得很是辛苦。</p><p class="ql-block"> 后来,妈妈上了初中,就读于一所女子中学。妈妈天生丽质,一头卷发,鼻梁高挺,还有一双深邃的大眼睛,或许是血脉中流淌着一丝混血的基因。同学们都惊叹于她的美貌,说她长得像美元上的人物,还调皮地给她取了个外号——"华盛顿"。</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妈妈能上学,本身就是一场胜利。外公的坚持,为她推开了一扇窗。路途的艰辛,让她从小就懂得了坚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上了女子中学后,天生丽质的妈妈成了同学们口中的"华盛顿"。但她深知,美貌会凋谢,唯有知识才能赋予她真正的力量和尊严。她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证明,女孩绝不比男孩差。在那个束缚重重的时代,妈妈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对抗着不公,为自己的人生争取着更多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妈妈初中毕业时,正值抗战时期,时局动荡不安。</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长途求学的安全问题,又要供养家中从小学到大学的多个孩子,外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让妈妈辍学。</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妈妈去了一所村小教书,将她的青春与学识,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p> <p class="ql-block"> 爸爸的家族同样源自福建,与妈妈家有着盘根错节的亲缘关系。</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小时候总觉得很困惑:怎么许多亲戚,既是爸爸家的,又是妈妈家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才知道,按照现在的法律,他们属于明确禁止结婚的近亲。</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我们三兄妹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幸运地继承了父母的优点:一头卷发,一双大眼睛,还有高挺的鼻梁。</p> <p class="ql-block"> 一次家族聚会上,英俊高大的父亲与貌美的母亲一见钟情,不久便订下了亲事。</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父亲从川东师范毕业后,来到重庆东华观小学任教,亲身经历了惨烈的重庆大轰炸,亲眼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p><p class="ql-block"> 而妈妈则留在村小教书。一天,一位老乡急匆匆跑来报信,说有土匪要来抢人,让她们赶紧逃走。</p><p class="ql-block"> 妈妈只来得及收拾几件衣服,便连夜逃往重庆寻找父亲。</p><p class="ql-block"> 在战火纷飞的重庆,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妈妈也在东华观小学任教,与父亲并肩站在三尺讲台上,用知识守护着孩子们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1949年,爸爸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p><p class="ql-block"> 重庆解放后,所有教师都要参加统一培训,再进行分配。妈妈也参加了培训,之后被分到南岸一所由寺庙改建的小学。学校路途遥远,条件艰苦。</p><p class="ql-block"> 那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出生。由于父亲不在身边,只能由奶奶帮忙照顾。生活清贫,医疗条件也差。不幸的是,孩子因出麻疹夭折。</p><p class="ql-block"> 父母悲痛欲绝,父亲还为此写了一首长诗来悼念。</p> <p class="ql-block"> 后来,大哥和二哥相继出世。家里只有妈妈一人工作,要养活全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p><p class="ql-block"> 妈妈常说,生二哥的时候,是学校的同事们凑钱给她买了一只鸡补身体。这份情谊,她一直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妈妈是个勤劳持家的人。尽管生活清贫,但在她的打理下,家里总是井井有条,充满了坚韧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爸爸毕业后被分配到泸州二中,离家很远,只有放假才能回家。后来,妈妈也调到了条件稍好的学校,不久我也出生了。</p><p class="ql-block"> 我两岁多时,爸爸调回了重庆,但工作单位离家依然很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那时一周只休一天,相聚的时光格外珍贵。</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辛苦可想而知。她工作繁忙,又要操持全家的生活,身体消瘦,还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我至今记得,有一次她病发得厉害,整夜无法躺下,只能在床边放个小凳子,趴在上面休息。</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大哥就成了我们的“小家长”。放暑假时,妈妈要参加集中学习,就是哥哥带着我们。有一次妈妈去做手术,也是哥哥带着我们去探望。她忍着病痛,仍不忘叮嘱我们要听话。</p> <p class="ql-block"> 即便生活如此艰辛,妈妈始终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我们关怀备至。无论我们多大,谁生病了,她总会亲自陪着去看医生。</p><p class="ql-block"> 她总能用有限的资源,把家打理得干净又温馨。桌上铺着漂亮的桌布,花瓶里插着塑料花,小摆件也摆在恰到好处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住楼房,地板被我们兄妹三人刷得一尘不染,进房间必须脱鞋。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习惯并不常见。</p> <p class="ql-block"> 大哥和二哥初中毕业后,分别响应号召下乡和支边。</p><p class="ql-block"> 妈妈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只能尽可能多给他们寄些食物,以解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我高中毕业后,妈妈无论如何也不让我再离开。</p><p class="ql-block"> 后来国家出台了“顶替”政策,妈妈极力劝说爸爸,最终让我和二哥顶替他们参加了工作,才让我们有了稳定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妈妈操劳一生,把我们抚养成人。当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她却病倒了。</p><p class="ql-block"> 七十岁那年,她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医生考虑到她的年龄,建议保守治疗。</p><p class="ql-block"> 妈妈办理了家庭病床,医生每天上门输液。但病魔无情,半年后,她还是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曾经那么美丽的妈妈,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我永远无法忘记。</p> <p class="ql-block"> 妈妈的一生,是在时代洪流中奋力前行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她从一个多子女、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突围,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将坚韧与爱传递给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如今,她已离我们远去,但她的温柔、她的坚强、她对生活的热爱,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一生的力量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