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影像之二十六: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2/2

J. Zhang

<p class="ql-block">前一篇是四楼,三楼与一楼和负一楼将是四楼的延续。由于展品之多,全部说明太花时间,我就挑几个有意义或有价值的,然后随机挑一些。</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三楼设有约12个展厅,展示了MAPR的永久收藏,与四楼共同构成24个展区。在这里,您可以欣赏从17世纪至当代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版画、摄影与新媒体,细致呈现波多黎各艺术从历史到现代的演变。</p><p class="ql-block">三楼设展以“Puerto Rico Plural”(多元波多黎各)为主线,通过不同年代、媒介和主题的艺术作品,展现波多黎各丰富的文化身份与历史体验——从殖民后的社会变迁、乡村向城市的迁移,到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当代艺术的对话。</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三楼是游客深入了解和体验波多黎各艺术与文化变迁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视野的延伸:关于风景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景”一词的起源,指的是从某个特定视点观看一片地域的行为,因此也与我们目光所能抵达的距离相关。地平线,字面上就是大地与天空交汇的界限,划定了空间与疆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地平线,它在隐喻意义上既指居所,也意味着其所能延展的广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波多黎各的绘画传统中,风景题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当时的艺术家 José Campeche 就在一些肖像作品中以风景作为背景。十九世纪时,Francisco Oller 通过印象派的探索,使风景成为独立题材,尝试捕捉光影变化下的自然景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世纪,风景继续启发波多黎各的艺术家们,他们致力于在画布上展现岛屿的繁茂与独特。然而,随着表现主义与抽象艺术在二十世纪中叶传入岛上,风景表现变得更加复杂。艺术家们不仅仅再是对地理的写实描绘,还加入了主观与心理元素,使风景成为冥想与思考的对象,同时也化为一种不安的象征符号,观众在多重意象中与艺术家一同进入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幅黑白木刻版画出自波多黎各艺术家拉斐尔·里韦拉·罗萨(Rafael Rivera Rosa)。作品以粗犷线条与强烈黑白对比构成抽象形体,充满力量与张力。里韦拉·罗萨是当地重要版画家之一,他常以抽象与象征探讨社会与文化认同,此作兼具艺术表现力与深厚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作品由波多黎各艺术家 Carlos Irizarry 创作,以格子拼贴与绘画结合的方式构成两张人脸形象。黑白与彩色方格交织,既展现时间与记忆的层层叠加,也象征个体身份的多重维度。作品通过解构与重组,探索了个人与集体记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波多黎各当代艺术对身份与文化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作品出自波多黎各艺术家 Rafael Ferrer(1982),以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表现拉丁文化的热情与活力。画中红发女舞者与击鼓乐手共同营造出充满节奏感的氛围,背景的抽象热带植被强化了加勒比地区的文化印记。作品融合音乐、舞蹈与民间娱乐元素,讴歌波多黎各的生活能量,也反映出艺术家对身份与文化根源的自豪与赞颂。</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作品由艺术家 Hiram Palacios 创作,题为《Nacimiento》(诞生)。画面(有3维,在再下面的视频中你能看到立体动感吗?)以极简手法表现生命起源的意象,主体采用柔和的白色与浅色渐变,呈现出子宫般的形态与圆形光晕,象征孕育、生成与灵性升华。艺术家通过模糊与留白,引导观者进入冥想般的空间,思考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作品既具抽象美感,又承载哲理,凸显对人类存在、母性与自然循环的深刻思索,极具象征意义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幅作品由波多黎各艺术家多明戈·加西亚创作,以大胆的表现主义笔触勾勒女性肖像。粗犷的线条与深沉的色块交织,营造出强烈的情绪张力,而鲜红的双唇成为画面的视觉焦点,象征欲望与生命力。作品突破传统肖像的再现方式,更强调内心情感的流露与身份的探索,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现代视觉语言。</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组展品由四幅海报组成,展现了20世纪波多黎各艺术与政治运动的紧密联系。左上《Ponce 1937》描绘了著名的“庞塞大屠杀”,以蓝黄对比纪念被镇压的游行。右上海报上印有爱国人物形象与“102 años de lucha(102年斗争)”,象征独立运动的历史延续。左下作品是艺术家Carlos Irizarry的展览宣传海报,运用重复人脸与强烈色彩,体现批判与抗争精神。右下则融入切·格瓦拉的肖像,以纪念性图像强调革命理想。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历史见证,记录了波多黎各社会的抗争、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是羽毛与人像结合装置</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将真人面孔与秃鹫形象融合,羽毛自然垂落,既美丽又充满张力。背景布料带有古典图案,与现实肖像形成对比。作品探讨死亡、再生与身份认同,反映人类与自然、人与动物间的微妙关系。</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件几何马赛克立柱造型</p><p class="ql-block">由不同色彩与材质拼接而成,结合红、绿、蓝与碎石马赛克的几何图案。整体造型宛如图腾柱,传达出人与自然、宇宙的联系。作品以简练符号呈现节奏感,象征文化根源与生命循环。</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件作品由波多黎各艺术家伊莎贝尔·贝尔纳尔创作,以布料、珠片等材料拼接成夸张女性形象。人物穿着紧身衣与网袜,头戴华丽花饰,面部多层眼睛带有超现实感。作品通过艳俗美学讽刺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凝视与消费,同时也是对性别与身份的挑战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件展品由艺术家 Bobby Cruz 创作,以蓝色霓虹灯拼出西班牙语俗语“ALO HECHO PECHO”,意为“既成事实,就要勇敢面对”。霓虹灯的光亮与简洁背景形成强烈对比,赋予作品现代都市感和视觉冲击力。它不仅是文字的再现,更是社会态度的象征,提醒观者在人生和历史中承担责任与后果。通过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艺术家将民间智慧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展现波多黎各文化中的坚韧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描绘一群劳动者围坐桌旁的场景,桌上摆放面包与酒瓶,营造出质朴而热烈的氛围。厚重笔触与深沉色调凸显他们坚毅又疲惫的面容。作品不仅展现工人阶级的日常,更象征团结与生命力,体现艺术家对社会现实与劳动者尊严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波多黎各艺术家 Rigoberto Quintana Rivera 的《El Yunque》,描绘了岛上最具代表性的热带雨林景观。画面以深绿为主调,层层叠叠的树冠覆盖山岭,展现雨林的丰饶与厚重。山顶被云雾环绕,突显自然的神秘与力量。艺术家通过细密的笔触传达自然的生命力与延绵不绝的气息,同时也彰显出波多黎各人与土地、自然的深厚连接。</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些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面具源自波多黎各传统节庆,常见于庞塞和维加巴哈的狂欢节。它们多以纸浆、木材或椰壳制成,配上尖角、獠牙与放射状装饰,象征驱邪与守护。面具艺术融合了非洲与西班牙文化,不仅展现独特的民间想象力,也承载着社区的信仰与身份认同,成为节日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身份的价值:大众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风俗与传统,可以视为由人类群体创造、传递的一张网络,包含物质的、艺术的与精神的表现。这些价值、信仰与实践,构成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形象,同时也表明我们如何区别于其他文化。比如音乐、舞蹈、美食、节庆、宗教仪式、传统游戏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表现形式是我们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有助于保存我们的价值与身份。但在许多情况下,媒体将其转化为陈规或与“他者”的对比,变成一种娱乐消费形式,逐渐稀释了传统本身的意义。然而,它们同时也推动了历史叙事的传播,并创造出新的、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与我们的原有传统共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多黎各有着非常坚实的民间传统,有的源自历史上的文化交汇,有的则经过数百年发展至今仍被保存。许多艺术家意识到这些遗产的重要性,并在作品中加以记录。本展厅中的艺术作品与物件,正是波多黎各大众想象力多重表达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展品是一幅当代摄影肖像,作品捕捉了一位老年女性鲜明而自信的形象。她以亮红色发型、浓烈妆容和夸张饰品展现独特个性,服饰和指甲色彩呼应整体张扬风格。摄影师通过细致刻画她的表情与装扮,传递出对身份、自我表达和岁月痕迹的深刻思考。此肖像不仅是个人风格的写照,也反映了波多黎各社会中关于美、年龄与多元文化认同的讨论,充满力量与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艺术与承诺——波多黎各的七十与八十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与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波多黎各参与这场冲突,造成了一个社会环境,动摇了政治与伦理价值观。与此同时,支持岛内外独立的组织不断壮大,强化了他们的政治斗争。而一代新的历史学者也开始重新审视过去,在冷战背景下重建历史意识,并提升艺术家们的社会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7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被压迫的群体要求自身权利,寻求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波多黎各也不例外。反对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的斗争不断加强,同时LGBTTIQ+运动兴起。女性主义与艺术运动组织的涌现,使艺术家们的目光转向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他们拥抱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和短暂艺术等新的美学潮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80年代,波多黎各出现了新的画廊,也发展了竞赛与双年展。一批更新的艺术评论推动并为波多黎各艺术的国际化做好准备。当时的物质与话语环境,对艺术生产带来了深远影响,在技法、风格和主题上开辟新路,并传承给后续一代代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作品是一个沉浸式空间装置,由大幅彩色半透明布料与画布悬挂而成。艺术家利用橙、蓝、绿、粉等强烈色彩,并在表面覆盖刮痕、涂抹和反光质感,使观众在穿行其间时产生视觉和身体的互动体验。作品打破了传统“挂在墙上”的绘画形式,而是将色彩转化为空间氛围,邀请观者进入一个流动的、层叠的色彩世界。它既像绘画的延伸,也是一种探索空间、光影与感官关系的实验。</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展品由艺术家 Wichie Torres 创作,呈现出结合解剖学与几何符号的独特视觉效果。画面以骨骼为主体,叠加像素化头部与三角几何线条,背景的圆形与点阵营造出科学实验般的氛围。作品融合科学、宗教与艺术的语言,质疑人类身体与身份在当代社会中的定义。它既让人联想到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又通过现代手法展现对生命、知识和科技时代个体存在的思考,极具哲理与批判意味。</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以粗犷线条勾勒出多张变形人脸,背景黑白与橙红对比强烈,营造出紧张氛围。重复的面孔象征群体与匿名,也映射个体在社会中的压迫感与存在焦虑。作品以简化与冲突手法,呈现艺术家对身份与集体意识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这件装置以木立方体、黄色绘画方块与金属丝构成,局部嵌入圆形木雕,像一面充满能量的“城市墙”。几何秩序与手工雕刻的有机形态形成对比,黄色方块上放射状线条如能量爆点。作品象征自然与人造、秩序与生命力的张力,邀请观者思考平衡与冲突。</p> <p class="ql-block">重申与变革——九十年代与新世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历了数十年不断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斗争后,波多黎各艺术在90年代迎来多元表达与创新实践。那时,新的艺术团体、基金会与评论家不断涌现,推动了艺术舞台的发展,也扩大了本地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初,波多黎各的视觉艺术在概念与感性之间展开对话,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语言。社会批判、身份议题与跨文化交流成为重要主题。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方法,运用多媒体、装置、行为、录像等手段,拓展艺术的边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艺术进一步体现了全球化与当代性的特征。波多黎各艺术家与国际美学展开深度对话,同时重申并创新传统元素,将符号、图像与过去的美学记忆转化为新的体验与意义。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他们借助新工具与技术,创造出既立足本土又与全球同步的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二楼概览</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二楼主要位于东翼现代建筑内,作为连接大堂空间的楼层之一。这里集成了activARTE儿童互动艺术空间、保育与修复部门、展品储存区以及博物馆的行政办公区域,功能性强,兼具教育与后台管理职能。</p><p class="ql-block">activARTE互动画廊:由建筑师 Stanley Tigerman 设计,自2001年开设并于2012年翻新,是一个面向儿童与家庭的多感官艺术实验室。这里通过数字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引导年轻观众感受艺术美感与创意思维。</p><p class="ql-block">保育修复区:设有画作、纸上作品与雕塑修复工作坊,包含光照、化学分析、图像记录等先进设备,为藏品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专业支持。</p><p class="ql-block">储藏与行政办公空间:兼具存放展品和日常运作功能,是博物馆运营的重要后台区域。</p> <p class="ql-block">上面是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的 ActivARTE 教育空间入口,以鲜艳色彩与趣味字体营造活力氛围。该区域是一个教学与学习实验室,将视觉艺术与语言、知识和创造力相结合。墙面圆形信息牌介绍了其使命:通过互动、探索与体验,让观众,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以更直观和参与性的方式理解艺术。它不仅是展览的延伸,更是博物馆推动艺术教育与社区文化普及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装置艺术作品以倾斜的几何结构为载体,外层覆盖热带植物与花卉的彩绘图案,象征波多黎各自然的丰饶与色彩斑斓。中央镶嵌黑色方框与镜面,形成“画中画”的视觉效果,邀请观众在其中映照自我,思考人与环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品结合自然元素与抽象形式,既具有装饰美感,也承载文化象征,展现出加勒比地区独特的身份认同与艺术探索精神。</p> <p class="ql-block">360度相机转化成的视频可以看看其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体态描绘三位舞者,充满节奏与张力。人物动作舒展,背景色彩与身体交融,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画作不仅表现了舞蹈的生命力与自由感,也象征着波多黎各文化对节庆和集体欢乐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作品名为《Enseñar a los niños》(教导孩子们,1990),融合绘画、摄影与文字。画面中央是一个天真跳绳的孩子,周围环绕鲜艳的大花与报纸碎片。文字写着“Tell our children our story, our pain and our dreams”(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故事、痛苦与梦想),表达了艺术家对历史记忆与社会斗争的传承呼吁,强调教育与希望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上面是《Omix Factum》是艺术家Andrés Salas于2007年的作品,以木材和金属拼接呈现拟人化木偶形象。几何切割的身体部件宛如工业化的模块组合,既温润又冷峻。作品探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被分解与重组的处境,寓意身份与人性的再思考。</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壁画以分层结构呈现波多黎各社会与自然的面貌:顶端是现代城市建筑,中间依次展现农田、社区、工业与交通,底部点缀花卉与自然元素。画面运用鲜明的色块与装饰化线条,将城市发展、乡村生活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象征社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作品既是对波多黎各历史与现实的写照,也传达出文化记忆与土地纽带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展品是一只木制分格箱,内部放置了咖啡豆、卷烟等物品,模拟了波多黎各传统经济作物的存放与贸易方式。它不仅是功能性的容器,更象征岛屿在殖民与现代化过程中对甘蔗、咖啡、烟草等作物的依赖。这种作品以具象的物品唤起观众对历史生产方式和社会记忆的思考,反映出艺术与生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楼进口处陈列的博物馆模型。</p> <p class="ql-block">雕塑植物花园占地约2.5英亩,在一楼后花园。她融合自然与艺术之美。园内栽种上万株本地植物,还有竹林、雨林和草原等不同景观。步道蜿蜒其中,点缀着多件现代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花园中央有池塘和小瀑布,养着锦鲤与水生植物,更设有露天剧场举办活动。这里既是艺术展厅的延伸,也是市中心难得的静谧绿洲,让人一边欣赏艺术,一边亲近自然。</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竹林</p> <p class="ql-block">红色焊接钢雕</p><p class="ql-block">由弧面与直面叠搭成构成主义式体块,表面喷漆。转动观看会出现强烈的光影切换与负形空间。</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照的</p> <p class="ql-block">红色圆拱与旋涡</p><p class="ql-block">钢制圆门状框体,内置金属旋线与底部球体,置于竹林中如“能量门户”。很适合做取景框拍摄。</p> <p class="ql-block">灰色石雕(双向“窗”)</p><p class="ql-block">两块相向的厚重体量中留出穿孔,中心有连接点。主题多指向“连接/对峙/平衡”。</p> <p class="ql-block">红银“塔”</p><p class="ql-block">三足撑起的红色垂直构件,辅以银色“翼片”,像船帆或火箭。寓意上升、探索与突破。</p> <p class="ql-block">白色立柱“躯干”</p><p class="ql-block">极简曲面上有乳突状凸点,材料似大理石/水泥砂浆。常被解读为身体、母性与感官的隐喻。</p> <p class="ql-block">白色杆件装置</p><p class="ql-block">环绕中轴的格架系统,杆件以拉索固定,可能随风轻微摆动。探讨秩序与随机、自然与工程。</p> <p class="ql-block">蓝弧+锈钢组合</p><p class="ql-block">蓝色弧形如海浪,锈色立方如岩礁/船体,形成动静对照。象征海洋城市的力量与韧性。</p> <p class="ql-block">树根旁的“浮雕墙”</p><p class="ql-block">似混凝土/石材的模块化几何浮雕,像城墙切片或考古遗迹切面。风化痕迹与树根同场,形成“自然—人造”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草地石阵</p><p class="ql-block">低矮石体呈环状排布,形似坐垫/贝壳。营造冥想与聚会的“仪式性”空间。</p> <p class="ql-block">作品呈现两个人体并肩而立的形象,身体和衣饰融为一体,下方四条腿支撑着一个整体,象征着紧密的联系与共同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造型常见于20世纪中期的拉美现代主义雕塑,强调简化的形体、粗犷的质感与象征意味。它可能意在表现团结、亲密或族群认同,通过并肩的双人形象传递出凝聚与互助的力量。置于花园的自然环境中,作品与周围绿意呼应,更突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p> <p class="ql-block">长嘴鸟壁画</p><p class="ql-block">街头艺术风格,重复几何底纹与夸张鸟喙并置,墙面小面具增加层次。自然主题与城市肌理融合。</p> <p class="ql-block">负一楼</p> <p class="ql-block">中译:</p><p class="ql-block">水没有敌人</p><p class="ql-block">Omi o l’ota o · Water no get enemy</p><p class="ql-block">Jean “Baco” Ortiz</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家 Jean “Baco” Ortiz(生于1987年,波多黎各庞塞市)自出生起便生活在 La Cuarta de Tierra 社区,这是 Capitanjeo 区的一个街区。La Cuarta 是一个具有非洲裔根源的地区,这一渊源来自19世纪初该地的甘蔗种植。著名波多黎各画家 Francisco Oller 在1885年创作的作品《La Fortuna 庄园》中,就能清晰看到奴隶劳作的身影。至今,La Cuarta 的居民仍在种族歧视与社会逆境中传承非洲文化遗产,并通过艺术与饮食、历史研究等多种形式保存社区记忆。Baco 的画作以强烈而鲜明的色彩,成为这股文化热情的有力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的飓风以及因气候变化而进行的伊纳邦河河道工程,导致洪水泛滥,淹没了包括 La Cuarta de Tierra 在内的周边社区住宅。正因如此,本次展览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描绘了一位女性形象:长发、深色肤色、闭眼冥想,漂浮在海水之间。她代表着神秘的 Mami Wata(水之女神),这位水域女神源于非洲多地的文化,并随奴隶贸易船只来到加勒比地区。她是水的女神,象征生命与滋养,但若遭到不敬,也会展现无可抵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标题取自尼日利亚歌手、活动家 Fela Kuti(1938–1997)的代表作 《Water No Get Enemy》。歌曲强调了水对生存的重要性:水没有敌人,却不可抗拒、无法忽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安·卡洛斯·洛佩斯·金特罗</p><p class="ql-block">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策展人</p> <p class="ql-block">这场“水没有敌人”展览以艺术家 Jean “Baco” Ortiz 的作品为核心,通过鲜明色彩与象征性形象,呈现波多黎各社区在飓风、洪水与历史创伤中的坚韧与记忆。画中水既象征生命与滋养,也提醒人类无法抗拒其力量。展览借非洲女神 Mami Wata 的意象,连接过去与当下,传达文化根源与身份认同。走出展厅,观众不仅感受视觉冲击,更思考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之间的紧密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