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古镇的“记忆”

黑龙江竹柳林

<b>临潼</b>地处西安市东部,东接渭南市临渭区,南邻蓝田县,西连高陵区,北靠阎良区,距西安市中心约20公里。<div> <b>临潼</b>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周代起即为京畿重地,拥有超过3000年文明史,现存秦兵马俑、华清宫等世界级文化遗产,承载了周、秦、汉、唐至近代的多维度历史脉络‌。‌<br> <b> 临潼</b>因临河、潼河环绕得名,<br> <b> 临潼</b>远在周代时期就被称为栎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至秦孝公前期(前350年)为秦国都城,<br> <b>临潼</b>在汉代被设新丰县,属京兆尹管辖。‌<div> “鸿门宴”遗址位于临潼新丰镇,因项羽设宴欲诛刘邦而闻名,成为楚汉争霸关键转折点。‌<br> <b> 临潼</b>在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改昭应县为临潼县,属京兆府;<br> <b> 临潼</b>在明清时期归西安府管辖,城墙完整保留至20世纪50年代。‌<br> <b> 临潼</b>的历史文化遗产有:<br> 秦始皇陵、耗时39年建造,现存兵马俑陪葬坑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印证秦代军事与工艺巅峰。‌<br> 华清宫、唐代皇家温泉行宫,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均发生于此,现存建筑为1959年后复建。‌<br> 1936年“西安事变”中,骊山华清池为兵谏蒋介石抗日的重要发生地。‌</div></div> <b>  陕西历史博物馆 排队领票的人</b> <b>  2016年10月23日.星期日.农历九月二十三</b><br> 今天是来到西安的第二天,但天仍然是阴沉沉的。还好上午没有下雨,吃完早饭9.30分我和老伴还是乘5路公交车,10.10分来了<b>【陕西省历史博物馆】</b>。<br> 乖乖!排队领票的足有几百人,原来这里一天只许进入6000人,别看排队的人多,但是秩序很好,排了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领到票了。<br> <b>  陕西历史博物馆</b>是我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素有“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之称。<div> <b> 陕西历史博物馆</b>集中珍藏着由陕西出土的珍贵文物有37万多件。最有代表性的有: 青铜器、唐代墓葬壁画、历代陶俑、汉唐铜镜、历代货币等八大类。</div><div> <b> 陕西历史博物馆</b>通过各种图片.文物.及大量的史料,详细的展示了:</div><div> 从远古时期的蓝田猿人到周朝时期的奴隶社会的形成;</div><div>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直到大唐帝国的昌盛;</div><div>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丝绸之路的开通;</div><div> 这些详细的历史资料,充分的告诉我们:</div><div>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div><div> 在这里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div><div> 13.30分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草草的看完了展览,离开了博物馆, 来到了鼓楼广场,到了久负盛名的西安小吃【回民街】。</div> 西安的回民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是西安小吃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特色小吃有300多种,每天都吸引着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游客。<br>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小吃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羊肉串,它和我在乌鲁木齐见到的新疆羊肉串差不多,整只的羊挂在架子上、想吃什么部位就给你切什么部位,但是所不同的是这里是用树枝将羊肉穿起来,一串买10元钱。<div>  吃羊肉串的人特别多,排着长长的队伍,我问穿羊肉串的小伙子一天要穿多少串,小伙子的回答吓了我一跳,他说:一天要穿30只羊的肉。 </div><div> 老伴排了约半个小时的队买了两串,你还别说大片的羊肉烤的特别嫩,嚼起来真是别有滋味。<br> 【回民街】是到西安必去的地方,我和老伴在这里转了两个多小时,这里的风土人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 今日支出:住宿110元.小吃130元.公交8元,共计:248元。</div> <b>  2016年10月24日、星期一、农历九月二十四</b><br> 老天真是不开面,今天又下了一天的雨。我也真是纳了闷了,怎么西北地区也有梅雨季节了?<div> 今天是我们来西安的第三天了,这三天来不是阴天就是下雨,没有一天好天。既然是这样也不能在屋里等着天晴啊,还是要出去游啊。<div> 今天去、来西安最想要去的地方——古镇临潼。</div></div><div> </div> 早晨8.00时,我和老伴在火车站前乘915路公交车,9.00就先来到了临潼古镇,先去游历<b>【华清池】</b>。<div> 这是我第二次到这里,30多年没来了,华清池的变化真是太大了。</div><div> 给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门票太贵了,每人150元一张,快涨到10倍了,而且没有半价优惠票,只是65岁以上免票。再就是设立了个博物馆,主要是介绍华清池的历史,</div><div> <b>华清池</b>是著名的温泉汤池,</div><div> 早在公元前781~前771年<b>周幽王</b>在位期间,此地就发现了温泉,修有骊宫,周代时是露天汤池,名“星辰汤”;</div><div> <b> 秦始皇</b>初年在此地进一步开发,盖起屋宇,名为“骊山汤” ;</div><div> <b> 汉武帝</b>时,扩建成离宫 ;</div><div> <b> 北周武帝</b>时,令<b>大冢宰</b>(西周时期的宰相)<b>宇文护</b>(513年-572年、字萨保、今内蒙武川人、鲜卑族)建造“皇汤池”;</div><div> <b>隋文帝</b>开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初已形成规模 ;</div><div> <b> 唐贞观</b>十八年(公元644年)在此建汤泉宫,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温泉宫、(它最鼎盛的时候是在唐朝,是李渊.李世民的行宫,而且唐玄宗.杨贵妃在华清宫度过的时间长达10年之久);</div><div> 唐玄宗时,“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建造了“华清宫”,而华清宫内的汤池,亦名为“华清池”;</div><div> <b> 五代十国</b>,后晋高祖把华清宫改为“灵泉观”;</div><div><b> 金代和元代</b>华清池都作为道观,没有什么修建和变化;</div><div> 自明朝时华清池开始筑亭修缮;</div><div> <b> 清康熙年间</b>西巡曾驻此,稍加修整,至清同治年间修建驿馆,后毁于今燹。</div><div> <b> 清光绪四年</b>(1878年),临潼县令沈家桢修建华清池环园,历时一年的修建,园内亭台楼榭,雕梁画栋,山环水绕,故赐名环园,成为清代晚期西安所建规模最大的一处园林佳作。</div><div> <b> 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b>于1900年西巡西安,往返都就寝于华清池,沐浴洗尘。</div><div> <b>“西安事变”的第一枪就是在华清池的五间厅打响的。</b></div> <b>五间厅</b>,又名“桐荫轩”,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div>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和光绪西逃途经临潼时均下榻五间厅;</div><div>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div><div> 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来到西安,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div><div> <b>1936年的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就是在【华清池】被捉住的(捉蒋亭)。</b></div><div> 我原老伴 本打算到华清池的骊山去看看“蒋总统”被捉到的地方,可是越往山上走,雨下的越大,为此我们就放弃了这个打算,结束了在华清池的游览,去兵马俑博物馆。</div> 我和老伴在华清池门前再一次乘915路公交车,坐了一站就来到了<b>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b>。<div> <b> 秦始皇陵兵马俑、</b>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中国统一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div><div> 陪葬坑原址上建成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它显示出了大秦帝国的繁华和强盛。<div> <b> 1961年,</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div><div> <b> 1962年,</b>开始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b>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b></div><div> <b> 1978年9月</b>,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感慨地说:</div><div> <b>“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b></div><div> <b> 1979年10月1日</b>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div><div><br></div></div> 虽然还是在下雨,但是秦陵兵马俑的传奇.兵马俑的庞大阵容还是吸引了很多很多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br>  <b>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b><br> <b> 秦始皇陵</b>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耗时39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br>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b>(陪葬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习俗,指将器物、牲畜或活人随同死者下葬,以保证其亡魂的冥福 )</b>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br>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内有6000个左右的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br> 我第一次来兵马俑是在1981年,那时的兵马俑是刚刚被发现挖掘不久,对游人展出的只有现在的1号坑。<br> 现在秦陵兵马俑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已经建设成了一个占地面积极大的博物馆了。而且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全部对游人开放展出。<br> 我再一次站在在这阵容庞大的兵马俑坑前,仿佛就像见到了当年“秦始皇”站在战车上,指挥 着他的千军万马征战在华夏大地上。 <div> 同时也想起了在两千多年前、诸侯割据的中国,一个被作为人质居住在赵国的“赵氏孤儿”,吃尽了人间磨难,最后尽然成了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大秦帝国”的皇帝,成为了流芳千古的“秦始皇”。并且给他的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闻名世界的“千古奇观”。<br>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div><div> 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br>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div> 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br></div></div> <b>  车兵俑</b><br>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div> 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div><div> 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div><div> 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div><div> 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div> <b>  立射俑</b><br> 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div> 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div><div> 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div><div> 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div> <b>  跪射俑</b>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div> 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div><div> 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div><div> 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br>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唯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色涂层,十分珍贵</div> <b>  武士俑</b>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br> 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div> 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div><div> 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div><div> 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div> <div><b>  军吏俑:</b><br> 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div><div> 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div><div> 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div><div> 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div><div> 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div> <b>  骑兵俑:</b><br> 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div> 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div><div> 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div> <b>驭手俑</b>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br> 驭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br>  <b>  陶马</b>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div> 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跃跃欲行,异常神骏。<br> 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真马的体长、身高、身躯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是以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br> 马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br></div> <b>  鞍马:</b><br> 出土于二号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div> 从马的形体方面观察,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也是骑乘的良马。<br> 从云梦秦简有关律文看,鞍马主要来源于官府的厩苑。</div><div> 县司马掌管县厩苑中军马的调教与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div><div> 秦国向来以养马著称,到秦王朝时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供骑兵和车兵的用马。</div>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我们见到了1980年12月出土的秦代青铜器,二号铜马车。<div>  <b>  秦陵二号铜马车</b>为“安车”,是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的比例制作。 </div><div> <b> 秦陵二号铜马车</b>整体用青铜铸造,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通体施以彩绘。 </div><div> <b> 秦陵二号铜马车</b>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div><div> <b> 秦陵二号铜马车</b>以完整的结构、准确的造型、细致的摹写和精心的制作,为澄清古代车制研究方面长期争论的诸多学术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div><div> <b>秦陵二号铜马车</b>凝聚了两千多年前高超的金属制造工艺,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和制作工艺史上的典范,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制作工艺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div> <b>  秦陵二号铜马车</b>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单辕双轭,四马分两服两骖(古代四马驾车时的术语)。 马高90.2厘米—93.6厘米、长110厘米—114厘米,通体白色,仅鼻孔、口腔等处施粉红色。<div> 秦陵二号铜马车舆(古时车棚、车座)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就座。 </div><div> 秦陵二号青铜马车中,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的御官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 后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舆,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 </div><div> 主舆四周屏蔽,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div><div> <b> 秦陵二号铜马车舆室</b>的顶部罩着一面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舆底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征柔软的茵垫。 </div><div> 秦陵二号铜马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屏蔽体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 <br> 秦陵二号铜马车、中间两匹马称为服马,主要用来驾辕;旁边两匹马协助服马拉车,称为骖马。 </div><div> 为了使四匹马各处其位,齐力拉车,铜车马上还装有防止骖马内靠及外逸的专用部件 —— 胁驱和缰绳,胁驱的作用就是防止骖马内靠;为了防止骖马外逸,在骖马的颈上还套有一根缰绳,缰绳的另一端系在衡、轭的交接处,防止骖马过分远离。 </div><div> 通过这些装置,骖马与服马始终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可以始终并驾齐驱。</div> <b>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b><b>“天子所御驾六,余皆驾四。”</b> <div> 由此可知,秦陵二号铜马车应该是秦始皇銮驾车队中的属车(也称副车、贰车)。<div> <b> 秦陵二号铜马车</b>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div><div> <b> 秦陵二号铜马车</b>以完整的结构、准确的造型、细致的摹写和精心的制作,将秦代马车的形制、鞁具的构造、驾引方式等,形象具体地呈现,为澄清古代车制研究方面长期争论的诸多学术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div><div> <b> 秦陵二号铜马车</b>凝聚了两千多年前高超金属制造工艺,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和制作工艺史上的典范,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制作工艺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br> 四十年前我来秦陵博物馆时只是在坑上看看兵马俑的队形,这次才有幸近距离的观看到兵马俑的英俊面容。这些两千多年前的陶俑制作者将当年的勇士们的真实面目被雕塑的羽羽儒生,每一张面孔.每一种姿态.每一件盔甲都不尽相同,真实的难以想象。</div> 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我们虽然是在雨中游览了华清池.兵马俑,但是亲眼看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br> 今日支出:住宿110元、门票600元、公交车36元、<br><div>午餐50元、晚餐20元、石榴10元,共计:720元。</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