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中元节</b></p><p class="ql-block"> 昨晚在街上散步,阵阵香烛味迎面而来,在这城市的绿化道旁、大榕树下,依稀可见三三两两在烧香烛、衣纸的妇女,也有不少祭拜完留下的香火及祭品,这点点的烛光与这满街的霓虹,似乎又显得有些不那么协调。我才意识到今天又是一年的“七月十四”,民间的“中元节”、“鬼节”。于是,一个问题又在我脑间萦绕,到底在这城市森林中,这些坚持传统节日拜祭的人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还是现代文明环境的破坏者?在无神论盛行的今天,人们还需不需要这莹莹的烛光?</p><p class="ql-block"> 按百度百科的说法,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十五。该名最初为道教所称,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中元节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特殊的存在,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奶奶、妈妈每年到农历七月十四都是要祭拜的,但是生活在城市快节奏的今天,如果不是看到这街角的烛火,我甚至想不起今天是“七月十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生活在城市中还坚持创造条件拜祭的人,让我的脑海延续了对传统节日的记忆。若果到我们的子孙辈,这城市中已经没有了这些传统节日的祭拜者,节日的具象化体现消失了,是否意味着这个传统节日就等于在这座城市也消失了,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城市文明中应如何留存?又或者,生活在相信我的命运由我不由天的当下,当我们的生命遇到挫败时,我们的心灵还需不需要这传统的一点点烛光给予一些慰藉?</p><p class="ql-block"> 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但在我心中没有答案,或者历史都是走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一座包容的城市让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与兼容中发展下去,无论结果如何,或许都是好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