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晋”印象(三)——参访皇城相府

谦谦君子(潘万宝)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潘万宝</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潘万宝</p><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来至于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我有点孤陋寡闻,过去提到山西,只知道有个拍过电视剧的乔家大院,另外还有一个据说比乔家大院还有价值的王家大院,偏偏就不知道晋城还有个皇城相府更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正式旅游的第一个景点,朋友就安排我们前往皇城相府,在前往景区的路上,陪同我们的马君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这个景点的特别之处,算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大门,马君为我们找了一个美女解说员,后来得知她是这个景区两个金牌解说员之一。跟着她 ,我们走进了皇城相府的城门,解说员首先带我们登上了御书楼 。她告诉我们:御书楼是清代康熙皇帝为表彰陈廷敬的功绩而赐建的建筑,因珍藏康熙御笔题写的"午亭山村"牌匾及楹联而得名。该建筑采用明黄色琉璃瓦屋顶,是皇城相府中等级最高的建筑。 ‌</p> <p class="ql-block">  网上查询得知:皇城相府‌是中国山西省晋城市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清代名相陈廷敬故居为核心,集城堡式官宅建筑群、山水景观于一体,展现了明清两代北方文化巨族的辉煌历史与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主体建筑群‌包含640间房舍、16座院落,兼具官宅气派与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了御书楼,我们便进入了外城,又叫“中道庄”。它是清代扩建,包含御书楼、相府、点翰堂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陈廷敬家族显赫‌,明清两代共涌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6位翰林,乾隆曾题联褒奖“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廷敬</span>(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号说岩,<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名陈敬,因同科进士有重名,顺治帝赐名“廷敬”。</span>西泽州(今山西晋城阳城县)人,清代名臣、学者,73岁还主编《康熙字典》。</p><p class="ql-block"> 他自幼聪慧,9岁作《牡丹诗》显露才华。顺治十五年(1658年)刚20岁的他就高中进士,选庶吉士,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经筵讲官等职,康熙年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辅佐康熙帝长达53年,历经28次升迁。‌‌在京半个世纪,他过着清廉简朴的生活,他以“清勤”著称。《清史稿》评价其“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他虽身处权力中心,但谨慎低调,未卷入康熙朝激烈的党争(如明珠、索额图之争),得以善终。康熙帝誉其为“全人”,并为其宅第题匾“午亭山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参观外城,解说员边解说,边领着我们不断穿越一个个院落,攀登一级级台阶。随着游览线路不断升高,我们登上了内城的围墙,站在高大雄伟的围墙上环顾整个府院,它依山而建,蓝天白云下,青砖灰瓦的各式建筑高低错落有致,院连院,院套院,内外城分隔明显。</p><p class="ql-block"> 解说员告诉我们:内城又称”斗筑居”建于明代,含河山楼、藏兵洞等高防御性建筑。自崇祯五年建起河山楼后,陈氏家族凭借坚固的河山楼顽强抗击了数次流寇的袭击,保证了周围千余乡邻的生命不受侵害。但楼资料量毕竟有限,为永保万全,陈家耗巨资,于崇祯六年(1633年)农历七月动工,第二年春天建成。内城全长467米,垛口149个,平均宽度为2米,高度为12。5米,最高处25米,用石7000余方,砖370多万块。西、北门用铁皮包裹,门上各有楼阁。为防不测,铁门之外设有粗大的木栅栏。</p> <p class="ql-block">  整个皇城相府的制高点是河山楼,河山楼高30米,共7层,曾抵御流寇,内部设水井、粮仓、地道、通风、瞭望、攻击孔等设施,被誉为明清军事防御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  解说员最后说:皇城相府的精髓可以概括为“耕读传家,清勤立世”八个字‌,这组箴言浓缩了陈氏家族延续三百余年的精神内核与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 “耕读传家”‌与‌“清勤立世”‌既是陈氏家族的家训,也是其建筑群的精神密码,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p><p class="ql-block">‌ 第一、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 河山楼七层防御体系与藏兵洞的建造,体现了“耕读传家”中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御书楼“午亭山村”御匾、宗祠“勤俭学善”石刻等建筑细节,将“清勤立世”的道德准则具象化。‌‌</p><p class="ql-block">‌ 第二、制度践行‌:</p><p class="ql-block"> 家族通过科举制度培养出9位进士、6位翰林,石牌坊“德积一门九进士”铭文印证了诗书继世的实践成果。‌‌</p><p class="ql-block"> 陈廷敬主政期间推行《劝廉祛弊疏》,以“奢俭关乎贪廉”警示后人,形成制度化的廉政约束。‌‌</p><p class="ql-block">‌ 第三、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楹联“河汾礼乐忧民日,海岳文章报国心”彰显家国情怀,管家院“面壁洞”的严苛家风则强化了道德自律。‌‌</p><p class="ql-block"> 《诫子诗》中“清贫耐得始求官”的训诫,成为清代官员廉洁教育的经典文本。‌‌</p><p class="ql-block"> 第四、家风传承‌:</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训馆通过大讲堂与纪念馆,将廉洁勤政理念融入了家族经商和从政。‌‌</p> <p class="ql-block">  返回酒店的路上,我们除了感叹皇城相府整个府院建筑的气势恢宏、庄重古朴,<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span>感叹陈敬廷家境这么富有,他却不坐享其成。 完全颠覆了我们刚进景区,看到如此宏大的建筑群时的纳闷:既然陈敬廷是个清官,那他哪来的那么多钱来修建这样的府邸?看了相府内陈列的文物史料,听了解说员的叙说,我们这才明白,这些是他的先人创造的财富,他没有享乐其中,而是自己勤读苦学,考取功名,身居要职,一心辅佐皇上,始终坚守清廉,那是何等的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就是我们参访皇城相府的最大收获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