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47)

梦里园林·孙震(原创)

老兵说事(613) 图片:作者/作者摄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长话短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回忆青春往事,记录过往时光,细说生活故事,描述工作过程,不忘初心,让明天更美好。</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83)</i></b>四月的镇江,正是春风骀荡,桃李争艳的季节。<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1年4月19日至28日,一</span>场汇聚行业智慧的思想盛宴——中国轻工企业报主编研讨班在镇江盛大举办。来自全国的专家教授和企业报的主编齐聚一堂。我作为轻工行业以外企业报主编,有幸受邀参与这场为期10天的研讨盛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84)</i></b>中国轻工企业报总编(主编)研讨班在镇江开班,镇江《大东报》《纸浆报》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出席研讨班的老师有:轻工部《消费时报》总编辑、中国轻记协会长石新华,轻工协秘书长张均杰,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陈崇山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薄浣培副教授,以及全国42名企业报总编辑(主编)。</p><p class="ql-block">图为全体参会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85)</i></b>参加研讨班的企业报主编,来自青海高原、深圳经济特区、呼伦贝尔盟草原等祖国各地,大家相聚交流办报经验,畅叙友谊,现场洋溢着欢快浓厚的学习氛围。</p><p class="ql-block">图为作者与人大童兵教授、轻工记协会长石新华等专家参观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86)</i></b>作者与石新华会长、童兵教授等在镇江市金山寺冒雨参观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87)</i></b>此次研讨班诚邀诸多专家倾囊授课。在研讨班总结阶段,主办方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童兵教授深入剖析总编意识,薄浣培副教授细致讲解新闻写作技巧,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陈崇山副教授全面概述企业报概况,消费时报总编辑石新华则聚焦经济报道问题。这些授课内容紧密贴合轻工企业报特色,从理论至实践,深入且浅出地探讨了办好企业报的路径,为参学同志带来深刻启迪。”</p><p class="ql-block">图为作者于会议休会期间,在镇江市区公园悠然游览之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88)</i></b>镇江当地两家企业报的同仁在学习、生活、参观、旅游等方面给予了我们极大方便。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厂区,为苏南地区的发展深感震撼。当地市政府领导在开班仪式上介绍说,镇江市人口较少,当年人均GDP高于苏锡常,这让我们颇感意外。时过境迁,如今恐怕差距甚远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89)</i></b>在研讨班上,我们学到了不少实用的办报技能。过去工作里,我们多是摸索着办报,或照搬大报模式依样画葫芦。此次学习让我们在理论上得到提升,对办报的思路也比以往更清晰了:</p><p class="ql-block">企业报各有特点,要办好,就得抓住自身特色。图为作者在镇江研讨班组织的采访见习活动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0)</i></b>研讨班为期十天,期间特意安排两天让我们参观镇江市区名胜古迹。绝大多数同仁都是首次到镇江,也是第一次参观金山寺。</p><p class="ql-block">金山寺别名江天寺、江天禅寺,曾用名泽心寺、龙游寺,坐落于金山之上的金山公园内,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称中国四大名寺。</p><p class="ql-block">能借研讨之机“公费游览”,大家满心欢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1)</i></b>此为作者参观金山寺的留影。</p><p class="ql-block">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南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在此首开水陆法会。唐大中年间,唐宣宗敕令更名为“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游金山,改寺名为“江天寺”,并题“江天禅寺”匾。</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寺内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被毁。1949年后几经整修,“文革”期间香火断绝。1978年慈舟法师重返,寺院重开。</p><p class="ql-block">该寺建于坡地,分层筑台,山寺一体,呈“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貌。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2)</i></b>“天下第一江山”是镇江北固山别称。544年,南朝梁武帝萧衍登临题字,北固山由此得名,现存石刻为清代程康庄临摹勒石,位于甘露寺附近。</p><p class="ql-block">北固山是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三国“甘露寺刘备招亲”故事发生于此,它也因三国故事名扬千古。山上建筑、山道等皆与孙刘联姻传说相关,是寻访三国遗迹的热门地。</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镇江参加企业报主编研讨班,参观了甘露寺,领略了北固山风采,收获很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3)</i></b>北固山上,甘露寺高踞峰巅,形成“寺冠山”的独特景致。相传其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屡废屡建。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古往今来,到镇江的游客皆喜欢来此寻访当年刘备招亲的遗迹,我们参会人员也都无一例外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4)</i></b>4月18日报到当天下午,我无事便到工人文化宫附近的街心公园逛逛、拍照。</p><p class="ql-block">研讨班为期十天,安排宽松。上午有讲座,下午多为自由发言与研讨。会前,中国轻工记协给出了“做好经验交流”的四个方面内容。</p><p class="ql-block">作为主编,我面临统抓全报版面的问题,思考工作如何部署、指导思想是什么。我虽是“光杆司令”,一人负责所有版面编排,但每个部门有通讯员,还物色工会分会主席、部门工会小组长作骨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指导思想是依靠职工写,写职工关心的人和事,让分散的基层部门干部职工通过报纸了解企业动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5)</i></b>在镇江的研讨班上,我分享了办报经验,涵盖组版、采访、通联、后勤等方面。</p><p class="ql-block">我与他人不同,在部队时曾编排前线战报,且在工会工作期间订阅大量报纸,学习机会多。</p><p class="ql-block">报纸印刷委托大学印刷厂,确保质量。</p><p class="ql-block">我们照相器材先进,重视新闻与艺术图片,让版面美观紧凑。上图是用我们的相机拍摄,只是拍摄者没有很好的把握“构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6)</i></b>我们常利用会期休息时间,去附近街心公园拍照,既记录街景,又交流拍摄技巧。如何以企业经济活动为中心展开报道,有何收获体会,也在我们讨论的话题之列。</p><p class="ql-block">我们企业报以企业经营工作为中心、效益为根本,动员职工通过劳动竞赛增强企业凝聚力,赢得行政支持,实现办报费用据实报销、无经费门槛。此外,我们还有稿费高、竞赛多、活动有奖励等优势,令同行羡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7)</i></b>如何认识企业报的地位、发挥其优势及对“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报到镇江首日,我将拟讨论的四个话题在脑中过了一遍。当天,我让同仁在公园拍照时探讨此问题,大家均认为,企业报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与忠实记录者,企业领导也喜欢借此窗口和平台展现企业精神风貌,这便是我们企业报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8)</i></b>4月18日,我们这些刚报到的参会人员相约前往会议驻地——工人文化宫周边,熟悉环境。</p><p class="ql-block">镇江市工人文化宫自1989年建成以来,一直是镇江市职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公共场所,周边环境十分优越。</p><p class="ql-block">身处这座依山傍水的江南城市,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99)</i></b>4月24日,会务组组织我们去宜兴善卷洞旅游,理由十分充分:集体前往“陶都”宜兴参观。</p><p class="ql-block">服役期间及到地方工作后出差时,我多次去过善卷洞,洞内景观早已熟记于心。这次仅在大门口拍了张照,权当到此一游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0)</i></b>当年我在一军军部服役,一军下辖的二师师部位于宜兴,我们常去那里集训、出公差。</p><p class="ql-block">记得1981年2月,我们连队协助长影拍摄电影《杜十娘》。我负责给剧组送汽油,便在二师部队住了几天。营区距离善卷洞、张公洞很近,我趁机去游玩,还在如今这个位置拍了不少照片。只是洞口光线不佳,两次照片都拍得不清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1)</i></b>4月24日中午,我们结束善卷洞景区游览后,在国营善卷洞饭店门口集中,准备下午集体前往宜兴陶瓷公司采访学习。我们原以为会在此用餐,结果被拉到了不远处的宜兴丁蜀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2)</i></b>宜兴陶瓷公司兴陶饭店,原是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招待所,为1982年5月成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属宜兴陶瓷旗下、轻工系统。这是我们选在此处午餐的缘由。</p><p class="ql-block">国家轻工部直属报社在此组织活动,还安排企业报主编来采访,陶瓷公司领导十分重视,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工作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3)</i></b>宜兴市丁蜀镇远近闻名,既是宜兴陶瓷集散地,又是陆军二师师部驻地与交通要道。因经济发达,当地道路一度拥堵不堪。巧合的是,原二师部队营房与宜兴陶瓷厂仅一墙之隔,据说这样部队能巧妙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掩护。</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4)</i></b>我们在丁蜀采访宜兴陶瓷公司时,看到一些大师级专家正手工制作各类陶瓷器皿,其中不乏精品。</p><p class="ql-block">宜兴制陶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就有范蠡制陶的传说。北宋起烧制紫砂陶,明代供春革新成型技法,确立紫砂壶地位;清代形成以蜀山古南街为核心的陶业集散地。唐代涧潨青瓷窑址出土器物,印证了早期青瓷烧造技艺,明清时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5)</i></b>我们在宜兴陶瓷公司生产车间采访。陶瓷公司经理介绍,宜兴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代表之一,核心门类紫砂陶器以独特五色土原料和高温烧制工艺闻名。秦汉设窑烧造,唐宋以青瓷著称,明清成全国制陶中心,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技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6)</i></b>“试,品!”此为作者在陶瓷公司的摆拍。那天,陶瓷公司赠予我们每人一套工艺品紫砂壶茶具,当时售价几十元,后来听闻价值颇高。而我那套,十年后送给了武汉的一位朋友,未能留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7)</i></b>据了解,当年宜兴陶瓷工业产值在宜兴工业中占重要地位。经典器型如僧帽壶、提璧茶具、风卷葵壶价格高昂。</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宜兴陶瓷利润达上百倍。当时,紫砂产业不发达,全宜兴仅两千多人从事紫砂行业,年产值不足300万元,年产量不足500万件(含紫砂花盆等杂件)。于是,敏锐捕捉到国家经济建设转型的丁蜀镇周边的周墅、大浦、张泽公社的社员,有人开始办厂,推销;有人长途贩卖陶瓷用品。</p><p class="ql-block">因紫砂壶无规范定价机制,全由壶贩说了算,他们将销售阵地拓展上千公里,把出厂价八角八分的鱼化龙壶卖到八十八元,一元五角的四方竹段壶卖到一百五十元,百倍价差迅速造就新中国首批宜兴“万元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8)</i></b>作者观摩年轻工艺师制作表演。</p><p class="ql-block">早年间,丁蜀周边社员农闲时做壶补贴家用,如今已实现公司、工厂化生产。手工成型技艺精湛,器型多样,涵盖壶、杯、瓶等,尤以紫砂壶为尊,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有“土与黄金争价”之誉。</p><p class="ql-block">宜兴陶瓷不仅是器物,更是中华匠心的活态传承。其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源于对传统的坚守与时代的创新。</p><p class="ql-block">现在,宜兴紫砂艺术品市场年交易额约180亿元,顾景舟石瓢壶等大师作品曾拍出两千多万元高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09)</i></b>《中国轻工记者协会刊》1992年第二期报道:通过此次研讨班学习,大家各有收获。同志们普遍希望轻工记协今后多举办类似活动,提供更多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为期十天的研讨班临近结束,大家依依惜别。全体同志满怀感激,感谢大东造纸厂《大东报》、镇江浆厂《浆报》的同志为研讨班营造了良好学习环境,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致以诚挚谢意。</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zj226v" target="_blank">岁月如歌(46)</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