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号:139935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心中的那座丰碑</b></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培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引子</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张宜步自从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后,一直跟随部队长年征战,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因为国家百废待兴、工作任务繁重,有二十余年没有回过老家,母亲和父亲结婚也没有回去过。</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老妈妈当时也七十多岁了,一直思念着远在上海的儿子、儿媳和他们的孩子们。父亲母亲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孩子们暑假期间带他们一起回老家一次,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看看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人。</p><p class="ql-block"> 于是,父亲母亲给舰队首长打了报告,说明了情况。舰队首长很快地给予了批复,同意父母亲回老家福建省亲。</p><p class="ql-block"> 1959年夏天,父亲、母亲带着三个儿子和秘书、警卫员开始了福建闽西老家省亲之行。</p><p class="ql-block"> 大哥培川说:那年他八岁了,正在上小学一年级,二弟培江六岁,小弟弟培舟四岁。</p><p class="ql-block"> 这是爸爸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老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红军儿子回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想,脑海里不禁会响起那首《十送红军》的歌声。眼前渐渐浮现着的是:奶奶依着老家土楼门框,盼着儿子归来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奶奶,您当红军的儿子终于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大哥继续回忆说:我们一行七人,是从上海老火车站(北站)坐火车去的福建老家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火车开的很慢的,还站站停车上下客。我们也不知道火车开了多久,渐渐地昏昏沉沉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 火车终于到站了,秘书和警卫员叔叔早早就整理好行李准备下车。</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车出站后,有几位叔叔来接我们,在一个“宾馆”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被爸爸妈妈叫起,吃好早饭后又转乘长途汽车,一路颠簸,回老家湖雷乡一个叫“莲塘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兜兜转转我们终于回到了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莲塘村的祖籍老家。</p><p class="ql-block"> 真的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我们的奶奶踮着脚,站在老屋土楼的大门口,左手依着门框,抬起右手挡着光,她在等待着自己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当红军的儿子回来了!当他们母子俩相见时,奶奶满脸皱纹的面庞挂满了泪水,他们相拥而泣!父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声喊道:呣妈!我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场的父老乡亲眼中都浸满泪水,因为当年村里有几十位青年参加红军长征,如今回来的,只有父亲一人!当年闽西老家有二万六千多人参加红军长征,在到达延安后只剩下了不足三千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每一里留下了一位闽西儿女的忠魂!</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房子,是一幢二层的土楼,是土木结构用粘土垒的墙面,墙面上脱落的墙皮使得整面墙显得破旧不堪,好像在向人们述说着时光的无情和岁月的沧桑!土楼的层高很高,面积还蛮大的。</p><p class="ql-block"> 据乡亲老人讲,原来我们家还有一幢土楼,在当年“闹红”的时候,借给了村苏维埃政府。红军长征走后,就被白狗子一把火给烧掉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的周边都是水田,种着水稻,山坡上也有种着一些烟叶植物。从老屋看去,不远处就是大山,门前有一条小道,沿着小道往山脚走,有一条大溪。</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没有污染,溪水清澈见底,可看到水底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非常漂亮的那种颜色。溪水潺潺而下!在我们小孩子们眼里,大溪很宽,溪水泛起波光麟麟,很有种万马奔腾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我们刚睡下不久,就见警卫员叔叔从床上一下子跳了起来!他让大哥躺下别动,说着就拿着枪冲了出去……后来大哥培川问叔叔怎么回事啊?叔叔说他听到了有枪声,可究竟怎么回事,到后来也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大哥培川回忆说:爸爸妈妈回老家之后第三天,就带着我们去祭祖。老祖宗们的墓,都埋在大山上(现在回去看,其实山並不大。但那时我们眼中,那都是大山)。</p><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原因,老祖宗们的墓都不在了!可能是后来因为父亲他们当红军,被白狗子给挖掉了吧。在家里老人带领下,经常是拨开这一片草窝窝,那一片树技草丛,说是某位先祖之墓,于是大家就按照乡俗烧香,燃放鞭炮跪拜祭祖。</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家后,很关心乡亲们的生活,他问乡亲们,这几年年景怎么样?目前生活有什么困难?说实话,那几年乡亲们生活还算是可以的,家乡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植烟叶和养牲畜。</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长带着父亲母亲看了仓库里的存粮,父亲看了也很高兴!就请村里帮忙,买了一头牛,还有其它的食物,请全村的父老乡亲一起聚餐。</p><p class="ql-block"> 聚餐的地点,好像是在一个大仓库里,有多少桌记不清了。在房顶挂着几个汽灯,这是我们第一回看到汽灯,里面放着煤油,打足气,点燃后大仓库里亮如白昼。全村的父老乡亲,脸上挂满了喜悦,在声声笑语中把酒言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亲的回忆 </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家乡后,经常会站在村口望着远方的大山。后来我们才明白,父亲心里是在思念着那些和他一起参加红军的兄弟们!莲塘村当年走出去那么多优秀青年参加红军,如今只有他一个人回到了故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他们的理想,为了革命的胜利埋骨异乡!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父亲带着我们几个上山,父亲让我们找了一块“干净”的平地,围坐成一个小圈。他蹲下身,指着我们前方的山山水水,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那是1928年,家乡永定发生了一件大事,共产党6月在我们永定县(今永定区)领导的一次农民暴动,建立起了福建最早的一支红军队伍。这次暴动是永定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次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和封建土地制度的残酷剥削、压迫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父亲接着说道:那时我才13岁,家里是种烟叶的农民,生活过的十分清苦。父亲是长子,那时也要帮助家里在山沟沟里干农活了。看到各村的大人们,都跟着领头的涌进县城,火把照亮了整个村庄,心中不免起了好奇,一群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们,也跟着人流向县城跑去,他们一路上又蹦又跳,好不开心!说实在的,那时候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竟然不知不觉中“参加”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永定暴动”!</p><p class="ql-block"> 父亲告诉我们,永定暴动后各乡村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打土豪、搞土改。父亲参加了儿童团,帮着大人们站岗放哨,传递信件。这在当时,也算是参加了革命的工作了吧。</p> <p class="ql-block"> 1929年,红四军入闽,来到了父亲的家乡,解放了永定县城,革命之火越烧越烈,父亲就和村里的一些小伙伴们参加了乡苏维埃赤卫队。赤卫队和儿童团可不一样了!他们有了大刀、梭镖等武器,是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一支革命队伍啦!</p><p class="ql-block"> 父亲指着身后莲塘村,大声地说:那时,我就跟着赤卫队离开了莲塘,村里一起参加赤卫队的有近二十人吧!当时还讲出了许多人的名字,可惜由于我们年纪太小,如今也记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1931年初,父亲所在的赤卫队,改编成为了红军独立团,后来独立团编入红十二军三十四师。父亲在101团1连当战士,从此,父亲就跟着红军队伍,征程万水千山,身经百战!他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一个山里的娃娃,成为了一名新中国的开国将军!</p><p class="ql-block"> 父亲沉思了许久,对我们说:你们知道吗?就这个小小的莲塘村,当年那么多青年参加红军,如今活着回到这里的,只有他自己一人!说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父亲的眼角,闪耀着泪花!这么多战友啊,他们大多牺牲在了长征路上,有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p><p class="ql-block"> 父亲拍拍我们的肩膀,对我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革命胜利是那样的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为红军烈士立碑</span></p><p class="ql-block"> 那天,父亲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自己出资八十元,请石匠镌刻了一座纪念红军烈士的大石碑,在当年的八十元可不是个小数啊!</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座石碑就竖立在村口土路旁,他是想让南来北往的人,不要忘记这些为了共和国建立而流尽鲜血的红军英魂们!</p><p class="ql-block"> 立碑的那一天,父亲带着我们全家在石碑底座上献上鲜花,肃立向石碑致敬,向红军英灵致敬!</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着石碑上鲜红的红五星和“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我们要永远铭记那些红军先烈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丰功伟绩!如今,这粒种子已发芽、长大!这就是现在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鼓励学生报效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 二哥培江说:他还记得,后来爸爸还带我们去了村里的小学。他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了话,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能够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给每位学生和老师发了一枚毛主席纪念章和一本练习簿以及铅笔,这些纪念章和练习簿、铅笔是父亲回老家前,在上海特地买的。</p><p class="ql-block"> 纪念章是金黄色的,我们看着都好喜欢,也想问父亲要一枚,可是因数量有限没给我们。大哥培川说:小江没记错,是我忘了讲这件事了。爸爸妈妈是带我们去过小学,发过纪念章。老师还让学生给爸爸妈妈戴上红领巾,那时的红领巾是丝绸的。</p> <p class="ql-block"> 回乡期间,父母亲和我们在干部的陪同下,还乘汽车到永定县城一带去游玩过,由于当时我们都还太小,印象不深。只记得永定有座像城墙样的“永定门”楼,还有一条大河,河中央有一个年代很久很久的古塔。</p><p class="ql-block"> 直到我们这几年回去后,才知道这座古塔叫“挺秀塔”。</p><p class="ql-block"> 暑假将要结束了,大哥培川马上要开学了。回闽西老家祖籍二十余天后,父亲母亲带着我们又一路乘汽车、火车回到了大上海。</p><p class="ql-block"> 从此,在我们的记忆里,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家乡的那个村庄,很小很小,父亲为村里留下的那座纪念碑,却很大很大!虽然他不像现在的纪念碑那样高耸入云、蔚为壮观。可在我们的眼中,那就是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永远永远那么高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尾子</span></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们又回了几次老家,看到现在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家家都住上了楼房,有的房子真的比城里的都好。</p><p class="ql-block"> 走在村里,乡亲们都说着一样的话:请进家里喝茶!日子好了,是不一样了,每家人都能在闲时围着茶桌喝功夫茶,聊着家长里短,聊着工作、生活,聊着国家大事,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这不禁让我们又想起了《十送红军》这首歌,是的!红军哥哥回来了,带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红军哥哥又远去了,留下的,是永远不变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