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济河

西坡石

<p class="ql-block">话 说 “济” 河</p><p class="ql-block"> 现代济河几无踪迹、默默无闻,历史上可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角色。不仅具有重要经济的地位,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尔雅》是汉语最早的一部词典。其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也就是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河,被称为四渎。此流域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基本地理范围。</p><p class="ql-block"> 古文献《尚书》中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是说:济河的泉源为沇水,出于垣县陶丘(今济源市)。东流到温县始称济水,然后流入黄河。因与黄河相汇,其水量增大,集溢而成为荥泽。荥泽水愈多,又决口向东北流去,在湖陵县一带形成菏泽。又与汶水合,然后北折而东,流入大海。历史记载:济水在东汉末王莽时因旱塞流,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现代黄河下游是强占了济河的水道。它左冲右突,抢济壅淮,每每造成灾难。金代明昌(1194)五年,黄河在阳武(河南原阳县)决口,是有史记载最大的一次改道。黄河水夺泗水下游,济水流域成为黄泛区,使济水再不可能流出河南。南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中也写道:“四渎源于四方,而济水绝。”清咸丰(1855)五年,黄河在铜瓦箱(河南封丘县)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至此济水从地理上基本消失,只留下一段古老传说和地名记忆。 </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曾问:“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在四渎,何也?”许敬宗答:“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这种虽小而独达于海的顽强表现,是它列于四渎的根由。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淮为东渎,江为南渎,河为西渎,济为北渎。今在济源市的济渎庙,是为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筑的,是我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古建筑群之一,且是四渎中惟一保存的祭祀庙宇。</p><p class="ql-block"> 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观济水,赋诗言志。</p><p class="ql-block"> 济水源头现状是:王屋山绝顶曰天坛,其上有太乙池,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数十里,后成济水之源,于济源市西北2公里处而出。一是济渎庙源,一是龙潭,二水在程村合流。东流至沁阳县后分为二支,一支为猪龙河,是济河主流,流经温县入黄河;另一支流入沁阳县城,再入沁河。济水虽去,由于它曾经显赫的地位,至今仍然有着强大文化基因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济源市,是河南省唯一地级县域市。夏朝时曾有都城称“垣”,秦置轵(zhĭ)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济源县。是愚公移山寓言的原发地;地处“太行八陉”之首的“轵道”要冲,是豫晋交通的咽喉要塞。</p><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当今山东省的首府所在。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齐国的西南边陲重镇。一般推定,齐国之命名来由,应该是济河。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郡(今济南章丘区)。其后虽废举多多,济南二字不变。后经朝代屡屡更替,始终为行政中心,以至当代。</p><p class="ql-block"> 显而易见,济源市、济南市、济宁市,都从济水而得名。现处黄河岸边的山东济阳县,菏泽市的定陶区(原济阴县),都是济河过往留下的痕迹。秦末汉初,曾有济北王,是封邑在济北的王侯,有数位济北王,分别是秦末田安、西汉刘兴居、刘志等。唐末有济阴王,却是公元907黄巢封给唐哀帝李柷的。</p><p class="ql-block"> 古代所说济河间曰兖州,是指原来的济河与同时的黄河之间的区域。兖州,就是今天濮阳一带,亦魏武帝曹操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对了,还有永济河。隋大业四年(608年),发河北(黄河以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连接板渚(本省荥阳汜水镇)、魏州(河北省大名县)、临济(济南)、河间(河北省河间市)、涿州(北京市),后因河道变迁,乃至成为今天的卫河,是古今为利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有的虽有济字,未必与济河有关。山西永济市,西临黄河与陕西大荔县隔河相望。唐代时曾建中都称“河中府”,为“六大雄城”之一。此永济,是水运交通方便的希望,也是借用济的引申义。</p><p class="ql-block"> 河道无踪,而形成的文化元素仍然存在,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读音两个:(jĭ)三声,河名,济河;众多,人才济济。(jÌ)四声,帮助困难者,扶危济困;补益,无济于事;过河,同舟共济。古典文案中比比皆是,此略举例,未必精当。</p><p class="ql-block"> 《诗经》中:匏有苦叶,济(过河)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满,雉鸣求其牡。——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为厉。繇膝以下为揭,繇以上为厉。</p><p class="ql-block"> 《左传》:“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很少成功)”《淮南子》:“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鸲鹆不过济(济河),貈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p><p class="ql-block"> 《尚书·郡东》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达则兼济(救助)天下”。</p><p class="ql-block"> 赵俨(三国魏):“曹(操)镇东必能济(拯救)华夏,吾知归矣”。</p><p class="ql-block"> 《容斋续笔》选《周易》文:既济(成功或完成),定也。又,终济大业。未济,男之穷也。</p><p class="ql-block"> 《聊斋志异》:笞之不足辱,罚之适有济(助益)。</p><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熟悉词语,如:经济、救济、渡济、济贫、济世、赈济、接济、普济、营济、润济、济惠、施济、济乏、全济、济功、存济、干济、跄济、互济、济增、济胜、简济、顺济。</p><p class="ql-block"> 又如:和衷共济、无济于事、劫富济贫、假公济私、时运不济、文奸济恶、济时行道、安民济物、济济一堂、和衷共济、三餐不济、济窍飘风、济济荡荡。</p><p class="ql-block"> 医药、宗教界由于专业属性和基本主张的特性,也多使用“济”字,如安济坊,是古今药房常用名称;济洞,佛教语,即禅宗;拔济,佛教语,泛指拯救。溉济,谓灌通调剂。开济,形容情操志向开通美好。济如,美盛貌。济化,助成教化。济胜具,指能攀越胜境、登山临水的好身体。</p><p class="ql-block"> 在汉字文化圈中,“济”字还走出国门。如百济,朝鲜古国名。当然,还有韩国的济州岛,是一个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方言中的水济济,犹水汪汪、湿漉漉的意思。以至于说一个人体力强,说他可圪济;生活小康过得去,叫做可济户;人有才能会办事或物件结实好用,说是可济事;收成不好,说年成不济。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声音或音调变化,这些也许能帮助我们寻求方言的根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