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影/图文/编辑/制作:酒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部分图片致敬网络)</b></p> <p class="ql-block"><b>写在前面:</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外出旅游,必须首先要制定一个涵盖景点选择、行程安排,交通住宿以及对所去景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内容的初步认知的系统性方案。只有通过多方整合,了解目的地的更多信息,才能在旅游过程中让我们享受到最舒适最满意最便捷最合理的自然风光体验及文化感知体验。</b></p><p class="ql-block"><b> 攻略在手,说走就走。我和爱妻并小妹一家五人组的旅行团,经过多次论证、交换意见和统一思想,最后决定去距离我们近600公里的江苏"扬州个园"一游。(特注:这话讲的怎么有点像是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前的领导开场白呢?哈哈…既然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寻找快乐,那就怎么开心怎么说呗!)</b></p> <p class="ql-block"><b> 扬州个园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扩建而成。个园以"竹石文化"和"四季假山"闻名。园中有"假山与池水相映,竹林与楼台互动,楹联与建筑相依,历史与文化相融"的"景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扬州个园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占地约35亩,是一处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布局为前宅后院格式,其名称源自于园主黄至筠对竹子的偏爱。园中布设有数十片竹林,植有数万竿翠竹,因竹叶的形状酷似汉字中的"个"字,园主便自取别号"个园"并且也同时为自家的庄园题名"个园"。</b></p> <p class="ql-block"><b> 说起扬州个园,首先必须得简约一下原个园主人黄至筠,黄至筠是清代中期大盐商、两淮盐商的代表人物,作为当时"全国八大盐商之一",他通过盐业贸易积累巨额财富。"个园"是他耗时20年,斥资600万两白银所建造。其园林建筑美学价值极高。他的家族走的是"以商养文、以文入仕"的生存策略;见证了"富而求雅"的文化迫求。他的一生。突显了清代盐商在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的双重贡献,其家族和园林至今仍是扬州历史的重要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黄至筠不仅是清代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同时也是一位文人雅士,他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与家族企业理念,并将他的经商理念与传统文化理念,用书法、绘画、雕刻等技艺融入园林,将笋石、湖石、黄石、宣石等叠加造山,融合造园法则于山水画理,让若大一个"个园"变成了一座不可复制的文化大观园,被园林泰斗陈从同赞为"国内孤例"。令人惊叹。</b></p> <p class="ql-block"><b> 黄至筠不仅对"个园"的修建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同时也是一位慈善家、爱国商人。嘉庆初年,国家连年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他多次带头捐资救难,曾先后捐资数十万两白银,为此,清廷还赐他"盐运使"荣誉官衔。同时,黄至筠还是一位热爱绘画和篆刻的文人雅士,个园中抱山楼上的嵌壁石刻就是他的画作,扬州博物馆现收藏有他的篆刻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个园建造精致,声名远播,从而被誉为"中国十大园林"之一。同时,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200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被评为全国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2014年随中国大运河一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6年成为首家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从这张游览图上不难看出,个园分为三个区域,最下边的南区为住宅区;图中间靠下部分的10多处围绕抱山楼的建筑为中区,中区是个园家人休息、读书、娱乐及接待宾客的地方,也是个园的主景区,最负盛名的"四季假山"就在这个区域;图上部浅绿色的部分为北区,这个区域绝大部分栽植着品种繁多的竹子和奇石景观,也是一个以表现个园"竹石文化"为主题的区域。</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的主体建筑是中区北面的这座长达数十米的楼廊,楼廊横亘于夏山与秋山之间,它把两座一个具北方之雄,一个具南方之秀的假山连为一体,一楼抱两山,这就是"抱山楼"的来历。因为在抱山楼二楼的长廊上可欣赏到春秋二山美景,因此这个长廊又被戏称为"时间隧道"。一层走廊南墙镶嵌有清代才子刘风诰撰写的《竹石记》石刻。(注:刘风诰,江西萍乡人,曾担任过"吏、户、礼、兵"四部侍郎和多个省的学政,被乾隆帝你为"江西大器"。)</b></p> <p class="ql-block"><b> 抱山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回廊,游人可以在楼上俯瞰全园景色;一楼为敞廊,游人走出敞廊即可融入风景如画的景区。</b></p><p class="ql-block"><b> 抱山楼的建筑风格典雅精致,和周围的假山、簇竹、花草、池塘相融合,起到连接和分隔园林空间的重要作用。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种植有许许多多的稀有名贵草木花卉。</b></p> <p class="ql-block"><b> 抱山楼,是个园中的核心建筑。"壶天自春"是抱山楼前悬挂的一幅匾额,此题字源自于清代诗人刘风浩《个园记》中的"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一词,寓意园中风景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般,虽空间有限,但却能自成一体,凸现春意盎然之天地。</b></p> <p class="ql-block"><b> "壶天自春"这一理念凸现了个园作为私家园林的思想精髓,其意释解为:虽不及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之搏大,却通过竹林、奇石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优雅精致,小巧浪漫趣雅之氛围,让游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古代豪门与文人雅士们别样的生活情趣。</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个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壮观美丽,精致细腻,既融合了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又有北方宅院古朴典雅之韵味。园内的亭台、楼阁、回廊、石桥等建筑元素,处处彰显着古人精湛的技艺和独具匠心的智慧。让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的住宅部分与园林部分紧密相连,布局严谨有序。住宅建筑采用传统的扬州民居风格,粉墙黛瓦,庭院较深,园林景观大都围绕住宅设置,通过门、窗、回廊等元素将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居住空间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居住者可以很方便地从宅院步入园林,实现了生活起居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处。</b></p> <p class="ql-block"><b> 住宅区与北方地域豪富们的"庄园"类似。住宅区分为三路,分别以"福、禄、寿"为主题。中路为"福",其房屋的檐、门、窗口等处,到处可见倒挂蝙蝠的木雕、砖雕、石雕等;东路以"禄"为题,处处可见可爱小鹿的造型雕塑图案;西路以"寿"为主题,其松、鹤的图案遍布其宅院。这些精美巧妙的构思布置,无一不彰显着园主人对幸福生活的冀许与向往。</b></p> <p class="ql-block"><b> 游览个园中区,一般采用环游的方式,首先以宣雨轩为中心顺时针漫步,这样就能观赏到"春山、夏山、秋山、冬山"的四季风光景色更迭。这些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加构建起来的四季假山,在翠竹、柳树、雪松、香樟、槐树、紫薇、桂树、南天竹及天鹅绒草、四季青草等数十种植物装饰点缀下,整个园区美得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让人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以竹为题,以竹为魂。步入个园放眼望去,那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竹,犹如一湖碧波,翠翠绿绿的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真怕它会在不经意间摇下粒粒翡翠珠珠来。那一片片竹叶,意观时能看出一个个清清楚楚的"个"字来。用心神观时,一个个"个"字又好似在向游人招手显摆:我不仅是一个苍翠欲滴、浮翠流丹的个园,我还是一片优雅静美、清爽宜人的竹林。</b></p> <p class="ql-block"><b> 初入个园,尤其是来到北区,环顾四周,满园都是亭亭玉立、郁郁葱葱的竹:青竹、红竹、紫竹、墨竹、毛竹、斑竹、龟甲竹、黄金竹、佛胜竹、观音竹、罗汉竹、凤尾竹、贵妃竹、哺鸡竹、金镶玉竹等,其品种多达60余种,令人目不暇接。</b></p> <p class="ql-block"><b> 顺着竹林小径慢慢向前移步,远远看去,在池塘旁边的竹林深处有一角小楼静静地悬浮在竹林之上。翠竹,楼台,红石,碧水,还有两个大美人,这不妥妥的是一幅天然水墨丹青《竹林楼阁仕女图》。</b></p> <p class="ql-block"><b> 移步观景,再往前走,忽见一个外型酷似宫灯的别致门洞。门洞之上有一《竹西佳处》匾额,与门洞互映,别有一番雅趣。顺着门洞向前延伸,两侧植满了银桂,中间的路面由多种颜色的小石子铺成,十分引人注目,上面有铜钱、花瓶、小鹿、蝙蝠等图案交织,图案有财源滚滚,花开富贵,平升三级,连中两元等多种寓意。让人不由感叹园主奇异妙思之深意。</b></p> <p class="ql-block"><b> 彰显文化底蕴的丛书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园主儿孙们读书、藏书之用,一层用于讲学、会客之用。丛书楼原是扬州另一大盐商马日结、马日璐兄弟的"小巧玲珑山馆",当时丛书楼藏书有"甲大江南北"之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接见过他们。二马时期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万余卷而名噪一时。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达776种,为全国私人进献之最。后被黄至筠购得并又扩建整修,其藏书规模更是显极一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丛书楼两边的门柱上挂有这么一幅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这幅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由柳公权书写的楹联,挂在丛书楼前,具有很强的暗示:楹联借用个园中的"兰竹山水"景物,阐述读书治学道理。上联告诫世人,读书学习先要让自己像兰竹一样具有清气、虚怀;心气清净才能进入书中境界。下联鼓励人们读书学习要像山水一样坚守自己的个性:水好动,山好静;水有情,山有趣。见仁见智一样可以获得很高的成熟。</b></p> <p class="ql-block"><b> 勤博堂,是供个园主人家的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仔细辨来,堂上方的"勤博"二字:勤字少了一横,博字少了一点,它的意思是:勤奋多一些,博学才能多一点。园主通过减少笔画的寓意是让子孙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应该有所专注,知道取舍。体现了盐商文化与文人雅趣的的结合,这种通过园林设计融入读书考取功名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诠释,这与河南"康百万"家族中的"留余"家族文化、经商理念异曲同工。</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区一年四季的假山布局,它堪称是艺术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是整个园林的点睛之笔。它将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冬"自然神韵浓缩于"方寸之间",展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造园智慧,巧妙地模仿了四季的变化。置身其中,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时光交替。这种构思精巧,匠心独具的园林设置,让人感叹赞美的同时,也"啧啧"昔日盐商富贾们极致的奢华与品味。</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运用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石料,分别构筑"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景观,从而形成"春山宜游,夏山宜观,秋山宜登,冬山宜赏"的造园意境,让四季假山对应"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表达,亦犹如人生一世从童年到少年至中年又到老年之经历。</b></p> <p class="ql-block"><b> 春山坐落于个园桂花厅的南侧。春山的园门呈圆月形,门外有修竹高墙越出,门内有石笋穿插于簇簇翠竹之中,形成"雨后春笋"意象。月亮门内侧有十二生肖象形石和牡丹、芍药花坛,这一景观表现的是"十二生肖闹春"与从早春至深春渐变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春山以笋石、太湖石、修竹、桂花为核心元素,石笋以"寸石生情"为理念,表现万物复苏。牡丹花芍药花象征春暖花开,万物勃发之寓意。</b></p><p class="ql-block"><b> 奇石的灵动,修竹的清雅,鲜花的绚丽,共同构勒出一幅生动美丽的春山画卷,让游人在漫游间能很自然地领悟到春天的萌发到生机勃发的韵律之美。</b></p> <p class="ql-block"><b> 中空外奇,跌宕多姿的双峰夏山,是玲珑奇趣的太湖石与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叠石技艺完美结合的产物。这种中国画里“夏去多奇峰”的意境,正是利用太湖石柔美飘逸的曲线和多姿多变的特性,才造出了峰峦叠翠,洞奇石美的夏日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夏山,山上绿意盎然,藤蔓枝垂;山下郁郁葱葱,满目苍翠;山间石梁凌波,石室幽邃;山腰流泉飞泻,清澈如练;池塘里红鲤绿荷,蛙趺龟背;静观一塘池水,又款款新添一幅"平面山水"。</b></p><p class="ql-block"><b> 夏山影倒,峰峦叠翠,渲染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江南绝美诗情画意。</b></p> <p class="ql-block"><b> 秋山,是四季假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山。秋山以黄石构筑的立体山水景观,通过黄石、植被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秋意盎然的意境。</b></p><p class="ql-block"><b> 黄石,即黄山之石,石色赭黄,棱角分明,通过横向拼接技法,展现出山岩肌理,从而营造出一种如刀劈斧刻般的雄浑山势。</b></p><p class="ql-block"><b> 秋山之景设置,由三座主峰构成山势,中峰建有石室群落,石室中有石床、石桌、石墩及垂悬钟乳状黄石景观,从而使其形成独特的洞穴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秋山设有网络动感,实现三维游览动漫,路径设计遵循"大不通小通,明不通暗通"的迷宫式布局,凸显登临险趣,妙不可言。</b></p><p class="ql-block"><b> 秋山上种植有红枫、丹枫,秋季红叶与黄石形成冷暖色调对比,石室小院中有碧桃点缀,创造出"世外桃源"的意境反差。观来很是悦目赏心。</b></p> <p class="ql-block"><b> 秋山之上建有"住秋阁",通过住秋阁柱子上的"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的楹联,能使游人感悟到"时光一去不复返,珍惜当下每一天"的惜时主题。</b></p><p class="ql-block"><b> 秋山上还建有拂云亭。佛云亭为秋山观景平台,在观景平台上可俯瞰后区秋山竹海。</b></p><p class="ql-block"><b> 秋山还运用石隙透光现象,给游人营造出一种漫游洞穴的神秘感。夕阳斜照时,黄石会折射出暖色光,从而强化"明净而如妆"的诗画效果,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很温馨。</b></p> <p class="ql-block"><b> 冬山,以安徽的宣石为主材,通过精巧的设计,营造出一幕《狮舞瑞雪》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宣石晶莹洁白,棱角分明,造山时通过错落有致的叠加,形成残雪消融的视觉效果,迎光面闪闪发亮,背光面幽幽泛白,猛然看去,酷似有积雪覆盖。宣石中含有石英砂,晴天亦泛冷光,从而增强了冬日寒意的真实感。</b></p> <p class="ql-block"><b> 造冬山者把宣石人为地堆叠成形态各异的雪狮群像,"雪狮们"或跳或卧,或立或坐,憨态可掬。</b></p><p class="ql-block"><b> 冬山之中种植有腊梅和南天竹等冬季植物,每当黄花红果时节,在宣石雪白的背景映衬下,增添很强的色彩对比。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b></p> <p class="ql-block"><b> 冬山南墙上的风音洞,又为冬山景观增添了一种冬季里"北风呼啸雪光寒"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很强的冬日动态的听觉体验。风音洞共有24个圆形孔洞,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风音洞为四排,每排六个,寓意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六个节气。有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之意。</b></p><p class="ql-block"><b> 风音洞与冬山景观背后的狭窄通道相呼应,当冬天寒冷的北穿巷而过时,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碎玉碰撞的声音,让人感觉奇妙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冷意。真是一种巧妙绝伦的设计。</b></p> <p class="ql-block"><b> 冬山以宣石为魂,以风洞为声,以雪狮造型为趣,将物理空间转化为让人思绪万千的冬季诗画,体现了个园"移天缩地"的造园初衷和造山智慧。无不令人敬佩。</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中设建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池塘,其中全园中央位置的抱山楼与宣雨轩之间的荷花塘最大,称主题池塘。东侧宜雨轩与秋山之间和北部竹园等空间中也都设置有大小不等的池塘,这些池塘将铺地图案、四季乔木与曲桥石栏相结合,在艺术处理与表现手法上,同时也采用了旱园水意的营造技法。秋山内设置了两座汉白玉小桥凌架于山石之间,给览桥的游人带来一种此处无水似有水的暗示。挺美!</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作为江南最著名的古典园林,其观赏植物种类十分丰富,这些植物景观以传统的花木为主,结合藤蔓花草植物,尤其是从春天到严冬,四季花卉皆有入景亮点:桃花、梨花、牡丹、月季、丁香、樱花、海棠、紫薇、茉莉、杜鹃、菊花、荷花、桂花、还有"雪花"与腊梅等,这些花卉,观来很惬意,听着很温馨。它们是个园的配角,同时也是个园的主角。红花需要绿叶配,个园更需鲜花装。</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中有诸多样式风格的亭台楼阁,除以上我所提到的"抱山楼、丛书楼、勤博楼、住秋阁"等外,这里还有"宜雨轩、透月轩、汉学堂、觅句廊、清漪亭、清美堂、清颂堂、花局里、映碧水榭、少爷起居室、小姐绣房、小姐起居室、汪氏小苑"等。这些建筑,构思精巧,设计独特,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尤其是这些建筑的文化内涵意蕴深厚,很得游人赏识与称赞。</b></p> <p class="ql-block"><b> 扬州个园作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其文化底蕴与文人墨客的智慧密不可分,其中彰显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的"楹联文化",便是个园的一大文化特色。</b></p><p class="ql-block"><b> 楹联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个园中丰富的楹联内容,涵盖了个园所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园主把这种文化巧妙地融入亭台楼阁之中,读来受益匪浅,发人深思。</b></p> <p class="ql-block"><b> 宜雨轩就是最典型案例。宣雨轩是个园的核心建筑之一,四面墙体几乎全是由大玻璃窗组成。为四面厅式、四面通透的观景厅。既是园主黄至筠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全面景观布局的中心。</b></p><p class="ql-block"><b> 宜雨轩集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于一体。因此悬挂在轩前廊柱上的楹联与轩的命名都具有很深的寓意:"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b></p><p class="ql-block"><b> 楹联中的"旧雨、初雨"分别指故友与新朋,体现园主广交宾客的雅趣。下联的"雨"字多了两点,寓意即便是雨再大也挡不住主人的好客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宜雨轩四周遍植桂花、翠竹、芭蕉,正门前边的池塘中植有碧荷,每逢下雨天可闻雨打芭蕉、竹叶、荷叶之声。形成"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天赖之境,从而呼应"宜雨轩"之名。</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宜雨轩立于全园中心之位,所以在轩内可一览抱山楼、夏山、秋山、清漪亭等主要景观。因为宜雨轩的内外精致大气,优雅华丽,所以还被82版《西游记》选为取景地,从而也见证着古今艺术之交融。</b></p> <p class="ql-block"><b> 觅句廊,顾名思义,是主人寻觅诗句的地方。这个展示古代文人风雅的场所,尽管只有数步短廊和几楹小间,但冠以"觅句廊"之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便跃然纸上。</b></p><p class="ql-block"><b>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清代诗人袁枚家中侍弄花木的管家忽然急急跑来向他报告说:"梅树已经一身花啦!"这句话给了诗人很強烈的灵感,于是,他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便给"觅句廊"题写了这一佳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上句写月光下的竹林是看不清枝干的,只有伸展出来的片片竹叶被月光照亮时,才能显示成千上万个"个"字;下句写梅花喜欢严寒,越是霜重雪浓,越是能孕育出一树繁花。</b></p> <p class="ql-block"><b> 原个园前身"寿芝园"主人马日璐也有诗于觅句廊:"诗情渺何许,有句在空际;寂寂无人声,树阴正摇曳。"</b></p><p class="ql-block"><b> 唐代诗人卢延让一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直接描绘出了他创作时雕琢字句的艰辛过程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觅句廊所蕴涵的,正是中国古代文人那种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b></p><p class="ql-block"><b> 这种创作精神,与我们小时侯上学时所学过的"推敲"这个典故异曲同工:唐代诗人贾岛与韩愈在关于读句炼字文坛所传佳话一样,现已成了作文章时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代名词。</b></p> <p class="ql-block"><b> 清漪亭位于宜雨轩和壶天自春之间,是一座六角单檐亭。亭子精巧雅致,挺拔秀丽,周边用太湖石叠作假山,与竹林、池塘、碧荷相映成趣,从而形成独特的江南园林意境,其匾额下边柱子上的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度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生动描绘了其依山傍水的优雅环境。读联赏景,心中会不由涌起一片清明。美!真美!</b></p> <p class="ql-block"><b> 扬州个园的另一看点是标注为"兰园"的盆景园,盆景园中的盆景以扬派盆景为特色。扬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五大流派之一,以"一寸三弯"的技艺闻名,擅长通过精巧的造型展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意境,游客可在"兰园"中近距离地欣赏到造型别致,清秀古雅的各种经典盆景作品。</b></p><p class="ql-block"><b> 个园的盆景,兼具地域文化底蕴与精湛工艺技术,主要体现在造型风格、选材技艺和意境的营造方面。其中包括"临水式、悬崖式、丛林式及台式等创新形态。2024年4月,扬州个园曾举办过以"皋月杜鹃"为主题的精品盆景展,并得到了评委与铁杆盆景爱好者及市民们的高度赞美。</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除有古朴壮观的建筑、奇石、翠竹、楹联、诗文、盆景及主人的言商理念治园治家理念之外,如今还围绕个园新建一了一个"个园史料馆"和一个"红色档案馆"。</b></p><p class="ql-block"><b> 个园史料馆通过实物、文献、和多媒体展示。详细地介绍了个园从明代的"寿春园"到清代"个园"盐商们200多年的园林演变过程。</b></p><p class="ql-block"><b> 红色档紫馆,是我国首个以渡江战役为主题的红色展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革命文物及历史照片等。展馆曾经有过"渡江战役第八兵团指挥部"的历史背景,展现了革命历程与红色记忆,成为国内首个将红色教育与园林景观融合的展馆。令人耳目一新。</b></p> <p class="ql-block"><b>写在后面:</b></p><p class="ql-block"><b> 个园面积不是很大,一般需要2一3个小时便可游遍,但它留给我的印记却是永恒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个园的建造技艺,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园林建造精髓,印证着古代商贾豪富、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b></p><p class="ql-block"><b> 个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一部充满智慧的艺术品。</b></p><p class="ql-block"><b> 个园,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审美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旅行团"已经回归很多天了,但游览个园时的那份宁静与美好的感受却依旧萦绕在心头而让我无法释怀。思来想去,我依然决定拿起笔,写下了这篇难忘的游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原创于2025年5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修改于2025年9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