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片片回忆碎片时光里的温暖与坚韧

岩石峰

<h3>50年代回忆碎片:时光里的温暖与坚韧<br><br>粗布衣裳、地瓜干粮、煤油灯光…这些记忆碎片拼凑出共和国一代人的集体青春<br>在那个物质匮乏却精神饱满的年代,50后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质朴与艰辛。我出生在五零年代,虽然没和共和国同年岁,但可以说是和共和国同成长。<br><br>吃的记忆:渴望饱腹的简单幸福<br><br>当时能吃饱肚子就是幸福,哪怕是地瓜干、高粱面。我记得六岁那年,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朋友为了让我陪他挖猪草,邀请我去他姥姥家,条件是有干粮吃,我毫不犹豫地就去了,来回走了12里路,吃了一块杂面饼子却感到很满足。<br><br>家家没有米吃,人人饿着肚子,能够填饱肚子的只有在地里寻找到的野菜,挖回来用水打焯后当菜吃。每天盼着吃饭,但又不想上桌,因为母亲端上桌的只有代食品做的面糊和玉米瓤粉碎后做的饽饽。<br><br>穿的记忆:粗布衣裳与新年期盼<br><br>当时对小孩来讲最富有诱惑力的一句话,就是“过年给你做件新衣服”。在那时不仅是没钱,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布,因为布票很少。<br><br>有一年过年,母亲给我做了一件新棉袄,不知咋地,年三十在我偷偷玩火时穿在身上被烧了,让父亲打了个半死,似乎孩子还没有新棉袄值钱。<br><br>我们穿的都是粗布衣裳,大人孩子的衣服上补丁随处可见,每块补丁剪的方方正正,缝的密针密线,但我们穿在身上一点都不感觉破烂,因为那是母亲用心给我们缝补。<br><br>住的记忆:拥挤空间中的温暖<br><br>一家人往往都是挤在一个屋里。我家虽然房子多些,但兄弟也必须挤在一起住,其原因:一是分开睡需要多床被褥;二是还需要多点几盏煤油灯。当时煤油、火柴都是定量供购。<br><br>五零年代,住的都是茅草房,到了冬天屋里冷的直打哆嗦,我们愿意过每个夜晚,因为能和大人睡在一个被窝。母亲用身体的温度来温暖我们幼小的身躯,不知不觉中就进入梦乡。<br><br>行的记忆:双脚丈量大地<br><br>现在人们愁的是到处没地方停车,那时人们愁的是看不到车,出行靠的是两条腿走路,乡亲们幽默的称之为“11”号。<br><br>我家有辆自行车,比现在家有“宝马”、“奔驰”还稀罕,成了全村人的交通工具。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很幸运在很远的公路上看到了一辆小轿车,目送到无影无踪后,大人们便议论开了,有的说这是省里大官坐的,还有的说这种车两头都能开。<br><br>该上初中了,需住校,不管几里几十里,都是走着去的。<br><br>学习与娱乐:简单中的快乐<br><br>我们玩儿的是最简单的玩具:弹溜溜,跳皮筋,跳格子和编花绳,每一样都是我们最拿手的项目。过年时,我们得到最好的礼物就是母亲分给我们的冻梨和冻柿子,偶尔也会得到几块糖块儿。<br><br>上学时,背的花书包是母亲用手针为我们缝制,书包里装上珍贵的课本,还有一支铅笔和姐姐给的半块橡皮。我们把梦想和课本一同放进书包,走进学校去实现梦想。<br><br>晚上村里会放电影,大家早早的就搬着小板凳,围在幕布前,那高兴劲儿,比现在孩子看大片还激动。电影放的也是《地道战》、《地雷战》这样的经典老片,看得大伙儿激情澎湃,振奋人心。<br><br>劳动记忆:从小参与生产<br><br>从小就参加生产队劳动,在麦田选种。农民的日子简单,早上天不亮就下地忙活,到了晚上收工回家,一家人围坐在炕头上,吃上一口热乎的饭。<br><br>那时候的孩子们,没有电脑和手机,却有数不尽的快乐和简单。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就像大家庭一样,谁有困难了,大家都伸手帮一把。<br><br>时代精神:艰苦中的坚韧与乐观<br><br>我们那个年代,人虽然有点穷,但腰杆子挺的直,因为我们是国家的主人。过的日子虽然有点苦,当时有一句豪言壮语,“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br><br>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党需要我干啥就干啥!去最需要的地方,去最艰苦的地方,干最重的活。那时候,大伙儿心气儿高,虽然吃的是野菜,住的是茅草屋,但精神上个个儿都是铁打的汉子。<br><br>童年虽然很苦,但我们有着纯真的快乐,坚韧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爱。苦我们能吃,冷我们能扛,饿我们能挺。从未缺少的就是父母的爱和兄弟姐妹们的团结。<br><br>我们现在已经老了,但过去的苦当成是一次历练,在我们心中还有更美好的生活等待我们去享受。我们这一代见证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br><br>这些记忆碎片,拼凑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共和国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物质匮乏,但那份纯朴的情谊、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