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今天就是2025年9月6日,月亮将在今天进入圆满的形态,民间称之为“望日”,这意味着七月即将过半,同时我们也将迎来“中元节”。中元节,也称“七月半”,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的传统节日,其与清明节、除夕以及重阳节并称我国“四大祭祖节”,体现的是“慎终追远”的孝之精神。</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中元节?</p><p class="ql-block">《春秋繁露·四祭》中提到:"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修行记》又云:"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p><p class="ql-block">中元节起源于古代“秋尝祭祖”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已经形成系统的岁时祭祀制度,称为“四时之祭”。农历七月正值新粮成熟时,人们会以黍稷(黄米、小米)、瓜果等时令佳品供奉祖先,以此告慰先人“秋成”,同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秋尝”的核心就是“荐新”,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畏之心,这种“以祭促农”的观念,也为之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提供了雏形。</p><p class="ql-block">一直到东汉后,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其源于道教对“三官大帝”的崇拜。三官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掌管赐福、赦罪、解厄。在道家文化中,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日,地门会敞开,亡魂得以返回人间接受供奉,而地官则会根据众生的表现勾画“黑簿”,决定赦罪或惩戒。随后西晋时期,中元节逐渐融合佛教“盂兰盆会”的内容,有着“祭祖”、“普度”、“孝亲”并重的三重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今年中元节不一般,是一个“血月中元节”。这里的“血月”指的就是“月全食”,这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一般会发生于农历十五日前后,此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近乎完全共线且地球居中。月全食当晚,月球整体会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即完全遮蔽直射阳光的区域,但因地球大气对太阳光有着散射与折射作用,就会导致部分波长较长的红光穿透大气层,投射至月面,使月球呈现暗红色,形成“红月亮”(血月)现象。</p><p class="ql-block">古代人们称月全食为“天狗食月”,古人则会通过敲锣打鼓驱赶“天狗”,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源自古人对未知的敬畏,加上古代没有先进的天文知识,从而导致出现了这种说法。从现代角度来看,月全食仅是一种天文奇观,我们通过肉眼就能直接观看到。</p><p class="ql-block">根据天文台报道,9月7日晚(中元节的第二天)至9月8日的凌晨,如果天色晴朗、大气洁净,我们将能看到长达5小时30分钟的月全食,半影食始为9月7日23时27分,半影食终为9月8日4时57分,上一次我国境内能观测到的月全食是在2022年11月8日,而下一次则要等到2026年3月3日。</p> <p class="ql-block">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今年中元节在时间上较为特殊,因此我们在一些事情上要格外注意。每当中元节将至,退休后参佛教的老妈就会电话☎️打过来,提醒牢记3个忌讳:1不供、2不游、3不吃,都是指的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中元节祭祀祖先的时候有着很多的讲究,例如祭祀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晚上、不穿花花绿绿的衣服祭祀、祭拜的时候讲究“三跪三叩”、“三拜九叩”等。除此之外,供奉供品也是祭祀仪式最重要的一环,所谓“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在古人看来,祭祀不是走过场,而是通过仪式延续对祖先的孝心,而供品作为“礼”的物质表现,是生者向逝者传递情感的桥梁。因此,一般人们都会选择寓意吉祥的供品,以此寄托人们对祖先的敬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当然,供品的选择除了其寓意上,还要尽量避免一些不新鲜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中元节祭祀的核心是“敬”,但“敬”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对传统的尊重。如果供品选择一些不新鲜的食物,首那么就是心❤️不诚的表现之一,在外人看来这是用次品应付,例如腐烂的水果、变质的肉类,不仅无法食用,甚至可能散发异味,这在祭祀场合中会被视为对逝者、先人的不敬。</p><p class="ql-block">并且,供品选择不新鲜的食物,也违背了“孝”的本质。祭祀的本质是“事死如事生”,即对待逝去的人要像他们活着时一样尽心。如果一个人对逝者都舍不得用新鲜的食物,却用腐坏之物祭祀,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虚伪”,更难以谈及“孝道”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中元节作为民间传统中的“鬼节”,常被认为是一年中阴气较重的时刻,特别在老人的眼中,河水更是被视为阴气聚集的地方,如果在中元节这天下水游泳,那么会被视为不吉的行为,不过这种说法其实源自旧俗的一种民俗色彩说法。</p><p class="ql-block">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中元节恰逢白露前后,此时正是秋季天气转换的关键节点,白天可能还热,但早晚已经尽显秋凉,尤其是河水。这时候的河水已经不是夏天的温热,而是带着秋天的寒气。当冰冷的河水直接接触皮肤,寒气就会顺着毛孔往里钻,先伤体表阳气,再伤内脏。而肺主皮毛,受到寒气的侵扰,就会出现咳嗽、感冒等不适。</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此时的河水还有一个特点:表层可能被太阳晒得有点温,但底下还是凉的。人一跳进去,表层水温高,底层水温低,身体突然接触冷热交替的水,血管会剧烈收缩扩张,从而出现抽筋的情况。加上,水下的情况复杂,时常暗流涌动,如果一旦抽筋,就会大大增加溺水的风险。因此,中元节后,就不要下河游泳了。</p> <p class="ql-block">3不吃:不吃夜宵</p><p class="ql-block">中元节当天都是在夜晚祭拜,时间熬的太晚,人们难免会出现饥饿的情况,但这个时候最好避免吃夜宵。因为随着天气转凉,自然界阳气随之减弱,人体阳气也会跟着往里“收”。在古人看来“脾胃为后天之本”,白天忙着消化三餐,晚上本该“休息”调理自身。要是这时候吃夜宵,脾胃就得“加班”消化食物,当脾胃消化夜宵时,血液就会全往胃里跑,大脑供血不足,人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踏实,第二天没精神,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p><p class="ql-block">并且,秋季人体代谢开始变慢,夜宵吃进去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很容易变成“痰湿”堆在肚子里。如果你身体的痰湿较重,就会引发肥胖,从而降低身体的免疫力。不过,不吃夜宵不代表得硬扛饿,但要先弄明白是真饿了,还是嘴馋?如果真的饿了,那么就别吃油腻的、甜的或咸的零食,这些食物容易加重脾胃负担,最好的选择是温热的粥或汤面,既容易消化,又能暖胃。</p> <p class="ql-block">总结,今天就是中元节,以上提到的“1不供、2不游、3不吃”,这就是中元节当天的一些习俗和讲究,不妨把“中元节的生活经验”分享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康健如常青树,心灵宁静如春水流,祝大家生活安康,福寿双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