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路上 生命在延伸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在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双重证据中,正在从传说时代走向历史真实,《史记·夏本纪》正在成为翔实可信的历史记载。里头遗址,自1959年以来60年的考古发掘、几代考古人的潜心探索,一个规划有序、功能悉备、宫室翼翼、百工齐聚、礼乐初成的东亚大都,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装的三里头意化,作为中华义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汇多元以成一体,绥万邦而达天下,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由此奠定,华夏第一王都从二里头成长。</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划定九州,奠定了华夏国家的雏形。九州即禹迹,禹迹即天下,天下即中国,成为华夏民族的共识。长江流域的后石家河文化遗址、淮河流域的禹会村遗址,留下了禹征三苗、禹会涂山的历史记忆。黄河流域的王城岗、瓦店、古城寨、新砦、二里头和尸乡沟等遗址,印证了禹都阳城、启享钧台、后羿代夏、少康中兴、桀居斟以及成汤代夏等一系列夏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夏之居、邦国林立的中原沃土,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多重证据一次次在这里汇集。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了漫长发展和交融后,终于在河洛之间形成王朝国家肇始的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在这里登上舞台……</p> <p class="ql-block"> 禹都阳城、禹征三苗、禹会涂山等文献所载的重要历史事件,奠定了夏平定天下、建立统一王朝的基础,在相近时间段和相关地域遗址的考古成果,为我们诠释这一阶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最初的夏都阳城在何处?夏禹和东夷南下征伐的苗蛮,可与长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相关?禹会涂山,是否完成万邦来朝的盛举?考古遗址所带来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揭开这段历史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 距今4000年前,一场波及黄河流域的特大洪水,使天下苍生忧患重重。历代文献记载着大禹治水的史实,禹在长达数十年中,栉风沐雨,亲操未耜,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河浚川,最终平定水患。而后凝聚民心,擘划九州,使得一个广域的王权国家开始形成。</p> <p class="ql-block"> 口径19.7、高22厘米。小口圆腹,下部有三个支撑的乳状鼎足。在王城岗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众多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包括著名的王城岗大城遗址,结合附近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陶豆柄上“阳城”戳记,专家推测王城岗遗址即为大禹的都城——阳城。</p> <p class="ql-block">陶簋(gui)</p><p class="ql-block"> 石家河文化早期(距今5000-4300年)湖北天门肖家屋脊遗址出土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口径31、高23.4厘米。夹砂红陶,厚胎,器体厚重。口微敛,宽凹沿,方唇,深斜弧腹,圆底,圈足较高,带矮台座。腹部饰一道宽带纹。为石家河文化常见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陶鼎</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尊</p><p class="ql-block"> 口径27、高40厘米,夹砂陶,胎较厚。圆唇外卷,斜腹近石家河文化早期(距今5000-430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夏一代,历十四世十七王,前后400余年。夏王朝的兴衰,与东夷族密切相关,夷、夏两大集团的文化在冲突中交流融汇。既有会盟通婚之交好,又有杀伐攻讦之交恶。夏王朝的命运系于夷人进退东西之势。其间几度迁都,几度兴衰,都与东夷紧密相关。商汤也因与东夷结下景毫之盟,才导致了伐桀代夏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陶顧(yan)</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礼以酒成 <p class="ql-block"> 酒在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礼(禮)”字的本意就是以“醴(酒)”举行的仪式。有学者就把肇始于龙山时代、兴盛于夏商时代的礼制概括为“酒礼”。夏人与酒关系密切,夏后少康被誉为“酿酒始祖”史称“杜康”。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和陶质酒器中依然可以窥探当时饮酒之盛。酒器是夏人礼仪制度中的重要载体。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制酒器有温酒、盛酒和注酒用的香、鬻,温酒或饮酒用的爵,饮酒的觚等,只有贵族们才可使用。还有用于酿酒和贮酒用的大口尊等。青铜酒器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从陶质酒器的形制演化而来,数量极少,只有高级贵族才能够使用。在人们掌握铸造青铜容器技术后,这种贵金属首先被用来制作酒器,足见酒器在当时王朝礼制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陶埙(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龙腾华夏 <p class="ql-block">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中国人心目中的龙,集多种动物特征为一身,变化莫测,飞天潜渊,兴云布雨,成为万民敬仰的王权象征。龙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经夏商周三代,至秦汉时期基本成形。夏代有尚龙之俗,二里头遗址出土较多龙形象文物,绿松石龙形器制作精、等级高、体量大,可以视为华夏民族最早的龙图腾。</p> <p class="ql-block">陶堆塑龙纹透底器</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底径22.5、高17厘米</p> <p class="ql-block">鱼龙纹陶盆(复制品)</p><p class="ql-block">2003年二里头遣址出士</p><p class="ql-block">口径63、高19厘米</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串珠</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共88颗绿松石珠管组成。单个珠管最长为2.8厘米最短为0.4厘米,大小分布均匀,打磨规整,由细线穿孔相连,技艺高超。这件绿松石串珠用于装饰,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骨猴</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高2.2、宽0.75-0.95厘米,圆头、尖耳双臂交叉于胸前,抱膝蹲坐。2002出土于一个两岁儿童的墓葬中,在骸骨的胸前位置,使用动物骨骼雕刻制作。通体抛光,制作精巧,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为研究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陶棺组合葬具</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该葬具为一大一小两件陶瓮组合,残高分别为504、41.6厘米。使用方法为将大小两件陶瓮进行套合。瓮棺葬为新石器时代一种重要的葬式,埋葬者大多为早夭的青少年和儿童;葬具选择亦无特殊性,多为一般日常使用的陶器,随葬品较少或没有。这座瓮棺葬中随葬一件具有后石家河文化风格的鹰形玉器,可见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以通神人,是凸显君权自天而授、王朝膺受天命等政治伦理的主要手段;战争则是解决部族冲突的极端模式,是巩固和拓展世俗政权的有效方式。围绕祭祀与战争等“国之大事”,“夏礼”蓬勃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孔子欲究“夏礼”,就已感慨“文献不足徵”。二里头遗址是王朝礼仪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残垣断壁之间,金玉陶骨之中,依然有“夏礼”的蛛丝马迹可寻。</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p><p class="ql-block">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 原始瓷残片为象鼻查的一部分,烧成温度应该高于1100℃,明显高于白陶的烧成温度,这表明二里头时期高温窑炉技术已经有所突破,是从自然釉到原始瓷釉的过渡时期。象鼻查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多有发现,反映了二里头文化和周边文化的交流借鉴。此件原始瓷是目前所知北方地区时代最早的原始瓷,这为进一步探讨原始瓷的起源提供了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陶香(hé)</p><p class="ql-block">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高20厘米。</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铜爵</p><p class="ql-block">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高26.5、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p> <p class="ql-block">镶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p><p class="ql-block">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长16.5、宽8—11厘米。器身以青钢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圃,略星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无一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级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七孔玉刀</p><p class="ql-block">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 长60.4-65、宽9.5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围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玉璋</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二里头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 长48.1、宽11.4厘米。全器由器身、柄、阑组成,造型精美,器型庞大,气势恢宏。牙璋作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的玉礼器之一,随着二里头文化的扩张,将王权礼制的影响辐射到中国南方和更广大的区域。二里头牙璋传播的模式,反映出广域王权制度在东亚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波及,也印证出二里头政权成为此广域政治核心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p><p class="ql-block">(复制品)</p><p class="ql-block">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 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头置于由绿松石片镶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托座长11厘米、宽13.6一15.6厘米。共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直径大小在0.2-0.9厘米之间,厚度为0.1厘米。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与骨架相比略有倾斜,头朝西北,尾向东南。绿松石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仅在局部发现白色灰痕。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冲击效果。</p><p class="ql-block"> 距绿松石龙尾端3.6厘米处,发现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推测此物与龙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原应为一体。条形饰长14.5厘米、宽2.1厘米。上部由一排横长方形石片和一排纵长方形石片平行嵌合而成,下部则为连续的似勾云纹的图案,其西端一片绿松石上还旋出若干凸弦纹。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70.2厘米。绿松石龙形器在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是中国龙图腾崇拜思想最直接的来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是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地理正统观。二里头遗址所处的洛阳盆地,处“天下之中”的“国中”之地。“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二里头遗址所呈现的都城整体布局,成就了前无古人的国家形态。恢宏而完备的都邑规划、排列有序且中轴对称的大型礼制建筑群、夯土围垣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从贵族到平民不同等级的基葬、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等等,标志着具有广域王权的东方第一王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自此发轫。先民为何选择了这片土地,又是如何集万众之志而成其大,多少秘密在考古工作者手中得以揭开·</p> <p class="ql-block">虎左肱骨</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禹会村遗址 <p class="ql-block"> 禹会村遗址,位于蚌埠市涂山南麓、淮河东岸的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前郢南侧,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1981年,禹会村被发现有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2006~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对这里进行了10多次发掘。文化遗存有沟槽和圜底坑、火烧堆、方土台、长方形土坑遗迹。出土遗物有陶器、磨石、兽骨、兽牙、草木灰、碳粒物、石镞和耕作石器工具等。</p> <p class="ql-block">白陶歪(hé)</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2001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高42.9厘米,略束腰,夹细砂,袋足细长。誓外侧刻划细线几何纹,上端饰两乳丁,腹外壁上端饰一周戳刺纹,下端饰两周泥条。二里头文化第一期是白陶的初现期,第二期是顶峰,第三、四期趋于衰落。二里头文化白陶是受海岱系史前白陶间接影响并创新发展的结果。</p> 石轴承 <p class="ql-block"> 二里头遗址出土旋转装置——辘转石轴承器,是用于玉石器加工的工具。其四方形和磨平的底面有较高的稳定性。应是古代玉石器大型钻孔的动力来源。钻孔技术是早期玉石器加工中一项重要的技术。从遗留在玉、石器上的孔洞尺寸来看,直径在2.5厘米以上的钻孔称为大型钻孔,这种技术与辘轴承器的发明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石轴承器的钻孔方式可能为旋转装置带动被钻对象(玉、石器)与钻孔工具(如竹管、芦苇或其他有机纤维呈圆孔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对被钻对象施加压力完成。</p> <p class="ql-block">陶水管</p><p class="ql-block">夏代</p><p class="ql-block">排水设施</p><p class="ql-block">2005年二里头遗址出士</p> 宫殿模型 <p class="ql-block">陶高柄豆</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198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口径22.4、底径17、高28厘米。制陶工匠常在陶豆的盘腹上饰以粗细相间的弦纹,而在其高柄足上镂孔,并间或刻划出纤细的菱形纹和云雷纹,从而使整个陶豆的纹饰组合既富形式美感,又满足了先民心理上的某种希冀,实现了陶器在造型、纹饰和功用上的高度统一以及陶器纹饰风格的审美转型。</p> <p class="ql-block">权杖首</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2003年二里头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 长6.54、直径3.6厘米,用象牙雕刻而成,为象牙权杖的顶部,权杜柄缺失。权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西北地区传播至中国,并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在中原王朝的高等级责族墓葬中。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以及近年来在中原地区发现的众多权杜首,证明了权杖在夏商周三代已经为中原王朝所接受。而且,这些权杜头主要出现在王畿内部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反映了权杖是中原王朝高等级贵族象征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它的出土不仅揭示了权杖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骨针</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长8.7、宽0.3厘米</p> 纺织与渔猎 <p class="ql-block"> 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用于纺织的陶纺轮、骨针,用于狩猎的骨镞,用于捕鱼用的骨质铜质鱼钩、陶网坠等,表明这里的先民农业劳作外从事的绩麻、纺织、缝纫,以及频繁在郊外从事的渔猎活动。</p> <p class="ql-block">陶器盖</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荥阳大师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口径14.5、高7.4厘米</p><p class="ql-block">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杯</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荥阳大师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口径11.8、高8.5厘米</p><p class="ql-block">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一期陶器</p><p class="ql-block">(距今3750-3680年)</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二期陶器</p><p class="ql-block">(距今3680-3610年)</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p><p class="ql-block">(距今3610-3560年)</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p><p class="ql-block">(距今3560-3520年)</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注:各位尊敬的读者,由于参观时间短暂有走马观花之嫌,对第一王朝了解甚少,本篇有许多遗漏和缺失,只能大概表述。敬请各位老师多多见谅包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完成於延安安塞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魂竹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8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