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下篇)

张玮拍摄(婉拒鲜花,接受点赞)

“大玉璧”,商,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藏。 “铜面具”,商,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藏。 “兽面纹虎耳青铜方鼎”,商,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青铜羊角兽面”,商,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兽面纹双系带銎青铜钺”,商,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青铜鸟纹鼎”,商,1974年征集于湖南长沙,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藏。近口沿内壁有“庚戈父”三字铭文。 “铜鸮卣”,商,1966年长沙东山出土,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藏。 “兽面纹青铜爵”,商,征集,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藏。 “青铜尊”,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青铜罍”,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玉璧”,商,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铜人形器”,商,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铜饰件”,商,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兽面纹铜钺”,商,1965年青州市苏埠屯遗址1号商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亚醜’铜钺”,商,1965年青州市苏埠屯遗址1号商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div>口侧铸有“亚醜”铭文,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div> “青铜带鋬觚形器”,商,2014年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墓葬M17出土,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藏。 “兽面纹铜铙”,商,征集,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藏。<div>我国南方商代铜铙以湖南出土最为丰富,江西次之,是南方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大铙需要植于座上仰击,北方则装安木柄,手持而鸣。</div> “兽面纹青铜胄”,商,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饕餮纹铜斝”,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天’卣”,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div>内壁有铭文“天”字。</div> “铜尊”,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尹’铜撮箕”,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div>柄部有铭文“尹”字。</div> “铜钺”,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息父辛’鼎”,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div>腹内壁有铭文“息父辛”三字。</div> “铜甗”,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玉璜、玉鱼形璜”,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玉犀牛、玉牛首、玉兽、兽头黑玉饰”,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扁平玉虎、黑玉兔、扁平玉兔、玉兔”,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玉佩”,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铜斗”,商,1957年长清小屯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青铜车䡇”,商,青州市苏埠屯遗址出土,青州市博物馆藏。 “青铜车轭(一对)”,商,青州市苏埠屯遗址出土,青州市博物馆藏。 “弓形器”,商,1986年青州市苏埠屯遗址M8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青铜戈”,商,1986年青州市苏埠屯遗址M7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铜刀”,商,1986年青州市苏埠屯遗址M8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青铜钺”,商,1986年青州市苏埠屯遗址M8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陶爵”,商,1965年青州市苏埠屯遗址M2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陶斝”,商,1965年青州市苏埠屯遗址M11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铜弓形器”,商,1991年河南罗山天湖墓地M57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铜簋”,商,1991年河南罗山天湖墓地M57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铜卣”,商,1991年河南罗山天湖墓地M57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灰褐色玉鸡”,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兽首形绿松石饰、蚌饰、玉磬”,商,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天湖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陶头像”,商,1972年西安市灞桥区燎原村采集,西安博物院藏。 “雷纹铜鼎”,商周,西安老牛坡遗址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尖首刀”,商,1971年西安市灞桥区燎原村采集,西安博物院藏。 “夹砂红陶鬲”,商,西安老牛坡遗址出土,西北大学藏。 “夹砂陶鬲、灰陶豆”,商,西安老牛坡遗址出土,西北大学藏。 “灰陶罐”,商,西安老牛坡遗址出土,西北大学藏。 “兽面纹瓿”,商,1973年陕西城固县博望镇莲花村出土,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 “青铜带盖三足壶”,商,1980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 “铜钺”,商,1980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 “青铜尖顶泡(五件)、青铜透顶泡(五件)”,商,1976年陕西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出土,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 “青铜镰形器(两件)”,商,1980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 “青铜人面辅首”,商,1976年陕西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出土,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 “青铜牛面辅首”,商,1964年陕西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出土,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 “陶盆”,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寨塬盖建筑区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陶鬲”,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陶钵”,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癸举’铜提梁卣”,商,1963年河南宁乡炭河里出土,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藏。<div>盖‘底内有“癸举”二字铭文,出土时卣内有玉珠、玉管等1100余颗。</div> “兽面纹青铜贯耳壶”,商,2021年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双楚村出土,汨罗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汨罗市博物馆)藏。 “陶范、簋陶范”,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地点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铜踵饰残片”,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八角形衡饰”,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铜车轙”,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项饰”,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div>项饰由红玛瑙珠、海贝、螺壳串成。</div> “象牙蝉雕、玉饰件”,商,陕西清涧瓦窑沟墓地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div>“玉鹦鹉”,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div> “铜舆輢端饰(两件)”,商,陕西清涧瓦窑沟墓地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铜杆饰”,商,陕西清涧瓦窑沟墓地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铜铲形器”,商,陕西清涧瓦窑沟墓地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铜削、铜戈”,商,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div>“铜衡末饰、圆形铜泡(蛇纹)“,商,清涧瓦窑沟墓地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div> “铜戈、铜斧”,商,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div>“圆形铜泡(八角星纹)、蝉形铜泡“,商,清涧瓦窑沟墓地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div> “蝉纹青铜大刀”,商,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div>此刀通长67.9厘米,重1.67千克。在脊部和后端装饰一组由11只蝉组成的带状蝉纹。</div> “青铜贯耳壶”,西周,移交,殷墟博物馆藏。 “铜尊”,西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燕都遗址M52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铜鼎”,西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铜鼎”,西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燕都遗址M253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复鼎”,西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燕都遗址M52出土,首都博物馆藏。<div>器主为“复”,受匽侯之赏而为“父乙”所作铜器,器皿内均缀有族氏“举”字铭文。</div> “铜觚”,商,1976年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爵”,商,1976年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提梁三足铜盉”,商,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兽面纹扁体筒形青铜觥”,商,2021年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双楚村出土,汨罗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汨罗市博物馆)藏。 “龙形觥”,商,1959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兽面纹龙首提梁卣”,商,1959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兽面纹铜卣”,商,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带盖提梁弦纹铜卣”,商,2001年安阳殷墟遗址安钢花园小区M8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虎”,商,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镶嵌绿松石玉戈”,商,1996年安阳殷墟遗址黑河路M5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戚”,商,2000年安阳殷墟遗址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石磬”,商,旧藏,安阳博物馆藏。 “铜铙”,商,1983年安阳殷墟遗址戚家庄东地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铜铃”,商,1990年安阳殷墟遗址郭家庄M160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兽面纹铜铃”,商,2007年安阳殷墟遗址榕树湾M1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铜铃为青铜铸造的摇奏乐器或信号工具,内部悬舌,晃动发声。</div> “陶埙”,商,1988年安阳殷墟遗址刘家庄北地M121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陶埙属周代八音乐器分类中的土类乐器,其音色哀婉,深沉悠远,极具中国特色。</div> “石磬”,商,1990年安阳殷墟遗址郭家庄M160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权杖头”,商,2009年安阳殷墟遗址王裕口南地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人首”,商,2009年安阳殷墟遗址王裕口南M103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刻辞卜骨”,商,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卦符陶片”,商,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卜甲”,商,1991年安阳殷墟遗址花园庄东地H3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刻刀、玉刻刀”,商,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锯”,商,2021年安阳殷墟遗址陶家营M12出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磨石”,商,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锛”,商,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凿”,商,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龟甲”,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鳄鱼骨版一组”,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卜骨”,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寨塬盖建筑区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象牙刀柄”,商,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陶头像”,商,安阳殷墟遗址孝民屯墓葬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泥质灰陶,写实艺术作品,制作年代为殷墟四期。</div> “习字甲骨”,商,2010安阳殷墟遗址大司空村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商代贞人需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要通过大量练习,一些废弃的牛肩胛骨或龟甲碎片,部分成为“练字板”。</div> “带字石璋”,商,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石璋上有软笔书写的文字,墨写的卜骨和石器的出土,表明殷商时期毛笔写字已经流行。</div>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青铜鹰形铃”,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变形虺纹铜敦”,战国,移交,首都博物馆藏。 “青铜锯齿镰形器”,西周早期,1980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 “虎纹钺”,商,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地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兽面纹铜铙”,商,移交,首都博物馆藏。 “铜觚”,商,移交,首都博物馆藏。 “玉刀”,商,安阳殷墟遗址花园庄村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仿同时代的铜刀所制,刀刃两面磨制,背部镂空,刻八组方形扉棱,刀身两面各刻六个鸟纹。</div> 馆内展陈。 馆内展陈。 馆内展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