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故土远 华人踏浪来:苏里南纪行(帕拉马里博/新阿姆斯特丹堡)

王延星

<p class="ql-block">南美洲的苏里南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于1975年才正式宣告独立。同时她也是世界上除了“新马泰”以外,华裔人口占比最高的国家(超过10%)。华裔族群在该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权重也不小,时不时地还会有华裔血统的人士出任社会要职……来苏里南旅游,虽然重点不是观察这里的华人生活,但是在一万五千多公里之遥的异邦,看到有如此运作良好的华人社会,仍不免心生喜悦 🤗……</p> <p class="ql-block">……作为游客来到苏里南,重点是拜访整体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首都帕拉马里博的古城区……此外,在距首都不远处的省会城市科默韦纳,那时有著名的“新阿姆斯特丹堡”遗址以及殖民时期的其它一些古迹,也是值得一访的……上图是2000年落成的该国第一大桥,苏里南大桥。本以为这座桥是中国人建的,一问是荷兰一家公司的项目,这搞得心里竟然一时还有点不太适应了😂……本图是在宾馆房间里看到的这座大桥,其线条还是蛮流畅的……下图是古城区独立广场边上的一处文旅标识,“我爱苏里南”这几个缩写字母,用的是该国国旗的那几种颜色……</p> <p class="ql-block">……在这处文旅标识的一侧,立有一组亚裔移民的群像,这与该国目前人口中亚裔所占的比例与社会地位,也是相符的……除了华人,该国的亚裔还有印度裔和印度尼西亚裔这两大族群……亚裔中最早来到苏里南的是马来人种的印度尼西亚裔(从这组塑像的装束上,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当时同印度尼西亚人一起过来的华人,也是这种长相、这种打扮……</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也就要简单过一下苏里南这个国家的形成和其国民族源的历史了:古代的这里,当然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了,在若干支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有一支部落的名字就叫“苏里南”……西班牙人是最早来到这里的欧洲人,当时领头的是著名探险家奥赫达。他早期是哥伦布的手下,打出了名堂后自己也就成了一个头(委内瑞拉的总督),大名鼎鼎的、曾灭掉印加帝国的皮萨罗,当时还是他的手下。奥赫达当时并没有在这里落脚(因森林太过茂密等原因)……西班牙人风光了百十年后,纵横海上的主角变成了荷兰人。他们先是成立了一家“东印度公司”,控制了亚洲的爪哇等地(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附带说一句,英国和法国后来也分别设立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所以在说到亚洲被殖民的那段历史时,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东印度公司”在亚洲搞了什么事,要加上具体的国名前缀,才不至于张冠李戴……荷兰在亚洲得手后,又成立了一家“西印度公司”,负责在美洲找机会……荷兰在美洲搞到手的大块殖民地有两处,一个是今天的纽约(当年是用价值24元美金的一串玻璃珠,从印第安人酋长那里“换”到手的),另一个就是苏里南(而在这里,干脆就没花钱,六十个荷兰人上岸后,直接就住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上图和本图是一座纪念苏里南国家独立的纪念碑……六根柱子代表了主导这一进程的六个主要群体……</p> <p class="ql-block">……越接近帕拉马里博的古城区,各种老房子也就越来越多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还是接着说苏里南的历史:……荷兰人在这里扎下来后将甘蔗园经营得十分出色,其出产的高级白糖(就是现在世界上比较标准的那种英式盒装方块白糖),一度还成了货币的代用品……同时他们还利用甘蔗压榨后的下脚料,酿制出了上等的朗姆酒……但随着风水的轮流转,历史又轮到该英国人崛起了。在英国人夺取整个圭亚那这片地方(包括今天的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等地)时,荷兰人抵抗不住,被撵出了苏里南……虽然后来在法国和丹麦的帮助下,荷兰总算是和英国打了个平手,但为了要回他们在苏里南的甘蔗园和榨糖厂, 荷兰也只能以放弃自己在今天纽约一带的殖民地,作为了交换条件……如今,当荷兰人再看到自家前辈当年搭建的围墙“华尔”,已成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一条大街时,估计在吃糖时,也会从甜味中品出点苦涩感来吧🤭……</p> <p class="ql-block">继续把苏里南的历史说完:……当荷兰人收回苏里南后,发现英国人虽然仅管控了三十几年,但却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把黑奴都给“解放”了(其实不“解放”也不大行了,因为英国人管黑奴不像荷兰人那么狠,不听话就跺手或跺脚的……英国人还是有点真的、或装得跟真的似的平等意识的,他们对黑奴的管理不是那么地残酷……而黑奴呢,只要是管得不严,就很快会跑光的🤭)……无论是种甘蔗,还是榨糖,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没有大量的熟练工是不行的……而恢复了自由身的黑奴,自然也就恢复了他们在非洲的天性,即如果没有外在的约束,他们是很不喜欢被规定性地从事劳动的……即使是薪酬不低,他们也宁可躲在丛林里摘香蕉吃,吃完之后就是唱歌、跳舞、睡大觉……情急之下,荷兰人就想到了他们在亚洲爪哇的殖民地,那里的人吃苦耐劳守规距,不但会种甘蔗、会榨糖,而且还会种水稻。于是荷兰人就开始了从那里往苏里南引进劳工……南太平洋一带,自古就是华人自发迁徙的重要目的地,爪哇等地的华人是很多的,所以也就有些华人跟着马来人一起,当了签约劳工,来到了苏里南……时间再往后,荷兰一度又被拿破仑吞并了。英国人作为法国人的对手,当时便趁火打劫(名义上是为荷兰出头),接管了苏里南……再度掌控了苏里南的英国人,又从英属印度引进了大量的印度裔劳工……在拿破仑兵败、荷兰复国之后,英国也只能绅士当到底,把苏里兰又还给了荷兰……荷兰人回来后,继续接着招劳工,这其中直接从中国本土招的劳工,数量日增……</p> <p class="ql-block">……华人来苏里南的具体历史,是这样的:第一批从爪哇登船的华工(客家人)共18人,于1853年坐船来到这里(其中有4人病死于途中)。当五年多的契约满了之后,活着的人当中,有8人返回了中国或去了其他地方,有3人留在了当地,成了下批华工来了以后的翻译。这三位都娶了当地的女人,从此也就把根扎在了苏里南……当有活干、有钱挣的消息传回中国后,老乡叫老乡,一批批的契约工或者主动来找工作的人,纷纷跟进,五年之内就有2000多名男性华工来到了苏里南。这些华工的劳动契约最短的5年、一般是8至10年。在这期间,大多数的华人都在当地娶妻生子安了家……由于在华人的文化传统中,追求社会阶层的上升是最主要的诉求,所以这些在干了些年体力活、定居了的华人,一般都做起了各种生意,并且越做越大……他们的子女也在读了书(去欧美留学很方便)之后,也纷纷成了不同行业中的翘楚✌️……上图是在帕拉马里博随处可以见到的中文标示。下图是已运行了130多年的当地第一大社团“广义堂”的牌楼式大门……</p> <p class="ql-block">……在当地华裔的历史中,较为有说法的一个人,当数这位曾做过总统兼总理的广东客家人的后代陈亚先了……陈亚先有1/2的华人血统,是位专业医生,1980年军人政变后把他推出来做了总统兼总理。虽然当时有点让他当“形象代表”、以充面门的意思,但后来他也还组织了不少针对政变军人的政治活动,对苏里南的社会政治进程,也是做出了贡献的(下图是他在荷兰主持反对派人士在开会的老照片,图中的左一是他)……除了陈亚先,在苏里南有点头脸的人物,或多或少也都有点华人的血统(就连当年那位最为彪悍、当了几十年国家老大的军头,也是有着1/8的华人血统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苏里南,既有中文学校、中文电视台,也还出版中文报纸……本图中就是当地的中文报纸《洵南日报》。“洵南”是过去“苏里南”在广东客家话中的汉语译名,在翻看旧资料的时候,查“苏里南”是查不到什么的,只有查“洵南”才能查到一些……这也就说到了“客家话”这种方言,这里华裔所讲的“客家话”,现已被列为了该国的“公共语言”(但还不是“官方语言”。二者的区别是,前者可以用,而后者则是必须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近年被列为了国家的公共假日,这也让苏里南各族人民在一年当中,又多了一天快乐的日子 😁……</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区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就是这座木质的“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了。它也是整个美洲体量最大的一座全木制的教堂。这么多年下来,被保护得这么好,也还真是挺不简单的……上图是教堂旁的一座雕像纪念碑,上面刻着该教堂的最初建造时间,1856年。</p> <p class="ql-block">……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是由荷兰的方济各教会主持兴建的,但该教会在建成后主动把它交给了罗马天主教会来管理,从而它也就成了苏里南的天主教主教座堂……</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的主要木材使用的是紫芯木。这种木材既防霉菌,也没有什么虫子寄生,是一种主要用于地面建筑物的名贵木材……下图中是这座教堂落成后的首位大主教的墓室。</p> <p class="ql-block">……紫芯木这种木材,是随着时间的久远才会慢慢变成深棕色、并进而出现紫色的……由于有些老旧的板材需要更换,所以现在看到的内饰,有很多颜色较浅的木质构件,它们是近些年在维修中被新置换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本图为教堂的后部,但这张照片中并没有看到管风琴,也可能其位置是在教堂的楼上左侧吧,所以在这个角度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由于整个老城区的建筑格局不能乱改动,所以凡需要建新的建筑物,大都是要建在古城区之外的……这座教堂旁边原就有一座老的银行,可能因财大气粗、但更可能是因没有被纳入世遗点的原故,所以也只有它,才能在原址上被翻新重建……不过,该银行的历史还是从它的诞生时间开始算的,到现在也已经有16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帕拉马里博这里还有一座著名的沙洛姆犹太会馆,它建于1719年,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曾非常地重要过……在古代,当以色列人被赶出了他们的“应许之地”(耶路撒冷一带)后,就有一支(赛法迪)犹太人,辗转来到了美洲……在欧洲一波又一波的“反犹”历史过程中,也不断有犹太人继续漂洋过海来美洲避难……二战时期,很多在中北美洲、尤其是在巴西的犹太人,一度很有危机感,他们也有不少人纷纷跑到了苏里南来……这一历史,使得苏里南不仅成为了世界上较为有名的犹太人避难地之一,而且在古城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时,这种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也还加了不少分的……</p> <p class="ql-block">……如今与犹太会馆毗邻的,是当地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它建于1937年,名为“阿萨姆阿拉贡”(下图)。也有人说这两大宗教在这里相处得很和睦,很不得了,云云……相处和睦当然是好事了。只是在宗教史上,这两家其实原属一家人,现在这里这两类人士,如果不搅入中东的宗教矛盾,他们也是谈不上什么和睦不和睦的,因为如果没有利益冲突、或者有也没有激化到某种程度的话,世界上的人们大都是会选择和睦相处的……上图是在犹太会馆的院子里隔墙看到的这座清真寺,当时的这两座院子,由于也不是日常活动的时间,所以平静得连一个人也没有……</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的独立广场上,多国的国旗迎风飘扬着……凡与苏里南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其国旗都被立在了这座广场上。上图中远方和本图中的白色建筑物是苏里南的总统府,其门前的大道上,常年搭着彩旗门,很是喜庆……这种绿白红黄四色的彩旗,也正是苏里南国旗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平时是不让人们走近的。但这座建于1730年的建筑物,其彩绘门头很是漂亮,所以用手机拉近看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在独立广场的另一侧是财政部等政府部门,那里是可以走近了看一看的。在这些建筑物前面的草坪上立有几尊塑像,其中这位胖乎乎的,是曾担任过该国总理的一位。他的口碑不错,所以在这里为他立了像……</p> <p class="ql-block">城中这些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都是在英国主导时期修建的。当时的英国人,通常是在驶来的商船上用一些英制红砖压仓,到了这里装上土特产再回英国时,这些红砖就会被卸下,而成了兴建官方建筑物的建材……上图及下图均为使用这种红砖建造的泽兰迪亚堡墙体的近观。</p> <p class="ql-block">在荷兰人主导的时期,兴建的就是荷兰风格的建筑物了。荷兰人当时之所以被主流西欧南欧人看不大起,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是由于它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宗产品,多是在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中“拼缝”赚差价,所以荷兰人的的货船,也就不拉什么不挣钱的英国红砖🧱了……好在苏里南这里的木材比较多,荷兰人也就尽量地使用木材盖房子。虽然使用寿命比较短,但在风格上也算是别具一格了……英荷这两种文化风格的建筑物,外观辨识度是很明确的,只是由于这两个国家,在对苏里南的管控上经常换手,所以若说到建筑物的年份,最老的肯定是荷兰人建的(当年荷兰人定居帕拉马里博时,当地只有二十几间土著人的小房子),然后才出现了英式的……再下来,又出现了下一个时期的荷兰式的……再往后,则又是英式的😇……如此这般下来,若想很严谨地搞清楚它们每一栋之间的时间先后,也还是有点费事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由于英式建筑物偏大型、且官方,故一般都归社会公共部门所拥有。而被保护得比较好的荷式建筑物,则既有私人的,也有政府部门所拥有的……如下图中的,就是一座有多家法律服务部门所共同办公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而有些“无主”的老建筑就有些归属不清了……但这种破旧建筑物的共同特点是,原主主没有钱维修(如本图)……如果有人相中了哪一栋,肯出钱修,是政府的会秒批、是个人的也会低至零元而转让的……如下图中右边的那两栋就已获维修,而左边的两栋则还没有人相中……</p> <p class="ql-block">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有规定,所以列入世遗名录中有的古建筑物,虽然破损严重,但也是不能修复的……如图中的这座老仓库和下图中的这座老警察局……</p> <p class="ql-block">在独立广场附近,体量最大的建筑物就是这座泽兰迪亚堡了。历史上它还有过别的名字,但最后是这个名字。这座建筑物的历史功能还挺丰富的,先是仓库,后来是兵营,还当过总督府,也作过监狱……现在它是一座博物馆的所在了。下图中城堡堡门上“1667”的字样,是英荷达成协议年份,通过该协议,英国将苏里南还给了荷兰,荷兰将纽约给了英国……</p> <p class="ql-block">由于这座城堡的主要工程都是由英国人完成的,所以原来在别处的一尊维多利亚女王的像,也给搬到了这里,以壮门面……</p> <p class="ql-block">……上图、本图及下图均为城堡内庭的不同角度所见……</p> <p class="ql-block">……上图、本图和下图,均为在城堡城墙上看到的苏里南河。</p> <p class="ql-block">……本图和下图为在城堡城墙上转悠时的所见。虽然整个城堡并不很大,但是设计得很有变化,转来转去地也还挺出片的……</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中的展览虽然很简练,但也算全面,基本涵盖了从远古到近代的该国主要历史阶段……</p> <p class="ql-block">……本图中是有关华人历史的部分展品。其中的食盒、茶具、唢呐、叶子牌、麻将牌等,都是很珍贵的民俗文物,尤其是最中间的那张老照片,目前许多材料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这一张,照片中的这位老年华人女性,是当年随船来苏里南的华人中(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p> <p class="ql-block">……由于过去也被用作过监狱,所以城堡内有的地方还显得有点阴森……</p> <p class="ql-block">在城堡之外,堡墙下摆放着17世纪的荷兰式古炮。这种大炮自明末引进中国后也被称为了“红夷大炮”(因为荷兰人的头发多是红色的,中国人用这种方法来区分不同的“夷人”,到也是很实用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堡当时第一位的功能是军事,它扼守在了苏里南河的河口处。由于当时其它地方不具备登陆条件,所以这里也就是一夫当关之地了……只是现在的河堤上修了高大的护堤墙,大炮当年的做用已被有所矮化了。目前,这些古炮除了应景,到也派生了一种新的功能,钓鱼者支撑鱼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除了以独立广场为中心的一众古迹外,零散在城区各处的遗产也还有几处。其中之一是这座属于路德宗的教堂,它是由早期来此经商的德国人和部分荷兰的路德宗信徒建造的。建筑物造型简练,内部也不华丽,但这也正是路德宗所追求的那种风格……它也是列入了世遗名录中的一个代表文化多样性的遗产点。</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路德宗教堂的正前面,还有一座利波瓦尔的半身形造像。苏里南这个地方虽然当年不属于玻利瓦尔的大本营,但也是受到了他的思想影响的一个地区……</p> <p class="ql-block">除了古建筑,帕拉马里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值得一访的……这其中就有一座著名的朗姆酒厂。这家酒厂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其附属的博物馆里还在展示多款朗姆酒的同时、还介绍了当地朗姆酒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本图是远观到的生产区的部分建筑(厂区不对外开放参观)。能看到有一件大型的瓶装朗姆酒造型,被做为了庭院的装饰物……</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中的有些工艺配方和获奖证书等,都是很宝贵的资料了……过去的酿制过程等,在这里也有着简单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酒这种人类所发明的最神奇的饮品,它因人们的口味不同,而口碑亦有不同……中国人专注朗姆酒的饮者不多,但是如果要是从中档以上的朗姆酒开始喝,相信不超过三、四瓶,好饮者就都会喝出些感觉来的🥃……至于什么品牌好,是不能听产地人说的,因为人们都说自己产的酒好……更不能听商家说的,他们是哪款利润高,就说那款好……最好还是听我说的😂(可私信)……</p> <p class="ql-block">由于国家小,在大的国际动荡中,苏里南常常也是需要大国施以援手的……如二战中,这里就很怕德国人打过来,故美国人也曾在这里驻过军。在客观上,也算是保护了苏里南吧……如今在苏里南的许多地方,也有着对这一段历史的纪念物……</p> <p class="ql-block">在对该国文化遗存的展示方面,历史跨度最大的一处,就是位于科摩韦纳省的“新阿姆斯特丹堡”露天考古博物馆了……因为有很多零散在其他地方、而不好单独展示的文物,都被集中到了这处遗址之上,所以这座古军事要塞,不仅展示了要塞的历史,而且也是整个苏里南地区多类历史文化的一个集大成之处……上图是该遗址附近的椰子种植园中的一座小教堂,凡是看到这种类似高脚屋的建筑,就知道这里一定是到了水边了……</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新阿姆斯特丹堡”,还是其附近的第一批亚裔(包括华裔)移民的登岸处,如今也仍处在大小河网和开阔水面的环绕之中……与华人移民有关的纪念地,在苏里南有好几处,这里是当年登岸、等着办手续派活的地方。目前在这里已建了专门的造像、树立了碑铭、修复了老房子,是华人来苏里南的纪念地中,最具历史感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当年最早来到苏里南的亚裔(包括华人和马来人),就是雕塑中的这个模样,这与后来大批被“卖猪仔”来美洲的华人形象不一样。早期就迁徒到了南洋的华人,没有经过清朝的统治,男人都没有留辫子,若看到那些留着辫子的华人,那就是清代中后期才过来的华人了……在大家都熟悉清后期那段历史中,“卖猪仔”这个词,是中国人自己的词汇,是源自猪崽在买卖时都是装在竹编的小笼子里,而当时的华工所乘的船很拥挤,且为防止地域矛盾或人际冲突,用铁栅栏分割成了许多小区域,人挤在里面,形同被卖的猪仔……后来,为强调近代中国人曾受到过的欺辱,这个词就成了外国口中的对中国人的蔑称了……当时,欧洲的一些底层白人被招募去南美时,也是这种待遇。只是他们没有中国人、中国式的那种分层承包与盘剝,待遇比华人好一点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亚裔华工来时乘坐的“拉拉鲁克”号帆船的模型,现在也分别被立在了复建的故居(上图)的门前和广场上人像的侧面(本图)……</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港囗,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方。所以在美洲的、所有大航海时期建的港口,都是建有防御工事的。这些工事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由荷兰人发明的这种几何状城堡“星堡”(“棱堡”)了。目前世界上留下来的这类工事有好多座,其中这处“新阿姆斯特丹堡”,被保存得虽然并不算太好(由于近海,海水侵蚀严重),但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它就相当于是一座小城镇,当时不仅用于作战,而且榨糖厂、酿酒厂,甚至一些种植园等生产生活区,也都是圈在了里面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一张多年前的航拍图,本图中的大炮就在上图中箭头指向的大致位置……</p> <p class="ql-block">……不同时代的各种大小火炮,被搜集到这里的有很多门,虽然它们之间并无时间顺序上的关系,但放在一起,也便于管理……</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房子是战时的阵亡人员遗体的一处临时安置所。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是一想到它的这个功能,走进去也还是让人有点心悸的……下图是没有了(也肯定是不能有)什么展示物了的室内场景……</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水窑、仓库等遗址……</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一座军火库,建在了远离营区的地方。为防止出现意外,房子墙也修得很厚实……但当时的火药不行,有记载说,放在这里时间用不了多久,也都是要受潮的……上图是在火药库的门口向外看,所看到的围绕着库房的小池塘。下图为其内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由于不同内容的一些文物,都被迁到了这里,所以这里展示的内容还挺多,也不全是军事方面的……在这其中,当地制糖业的发展历史和这座要塞中的当年生活场景介绍,比较重要……上图中是在露天展出的当年熬制糖浆的大铁锅及其他设备……</p> <p class="ql-block">……在由过去的军官住宅改成的展室中,展出了许多一战前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各种当时的车辆等,有原件也有仿制品,它们都生动地传递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座“新阿姆斯特丹堡”的之名很响亮,但能不能永远地流传下去,也还是个问题……当年的荷兰人,在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给了英国人、并被人家改名为“新约克”(New York)后,心里就一直不好受,所以他们才将这里的这座城堡又命名为了“新阿姆斯特丹”,以示心中的不甘……但社会的发展常常出人预料,就连当年荷兰人玩命打造的这块土地,在自己养不起了的时候,也都宁愿掏出35亿荷兰盾的分手费,也要与这里分道扬镳,并听任分手后别人将老名字“荷属圭亚那”改名为了“苏里南”……那今后,也就有可能还发生点什么吧……由于一个地方的名字对旅游业的影响很大,所以这里如果新增一个旅游推广名,如什么“中国人抵达南美第一堡”等,此地的旅游,可能就会更火一些吧?谨建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