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藏学府拉不楞寺(杨向东摄影)

杨向东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是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主持始建,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寺院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以及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赢得第二西藏之称。</p><p class="ql-block">我曾四次来这里参观,拍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嘉木样协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刚)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坐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松林苍翠,寺前开阔平坦,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蜒而流,形如右旋海螺。 拉卜楞寺所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嘉木样选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为寺址,后拉章(佛宫)建成后,出于对大师的尊崇,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称“拉章扎西旗”,久之“拉章”转音为“拉卜楞”,且广泛使用,于是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p> <p class="ql-block">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它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占地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万多间及六大扎仓(学院),诸类佛殿、众多活佛宫邸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嘉木样大师别墅等宏伟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鼎盛时期有僧侣3600余人。所属寺庙有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坡下仰望,整座寺庙依山而建,红墙绿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金顶在远处熠熠生辉。那一刻,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耳边只有风拂过山峦的轻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远处眺望,拉卜楞寺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气势恢宏。金顶红墙的佛殿、经堂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走近寺院,那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转经筒组成的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便映入眼帘,绵延3.5公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信徒们的虔诚。 </p> <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保留着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寺内设有六大学院,分别为闻思学院、上续部学院、下续部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众多学僧在这里潜心修行、研习佛法,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辩经,不断提升自己的佛学造诣。每年盛夏的辩经活动,更是这里的一大盛事,学僧们围绕着佛法教义展开激烈辩论,展现出深厚的佛学功底和对真理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院的建筑粗犷大方,古朴典雅,稳坚耐用。大型佛殿顶部,均有铜质鎏金法轮、阴阳兽、宝瓶、胜幢、雄狮等。部分殿堂的屋顶有鎏铜瓦和绿色琉璃瓦。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具有藏民族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进前院,天空已有些阴沉,但金顶依旧耀眼。脚下的石砖被岁月磨得光滑,几位身穿传统服饰的人缓步而行,或驻足凝望,或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的宁静。<br></p> <p class="ql-block">雨刚停,广场上还留着水洼,倒映着藏式寺庙的白墙红顶和金色塔尖。远处的山依旧苍翠,游客们撑着伞缓缓行走,像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p> <p class="ql-block">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一个开阔的广场,人群熙攘,有人驻足,有人行走,像是在寻找什么,又像是在等待什么。背景中,一座白色的塔和几座藏式建筑静静矗立,远处的山峦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座宏伟的藏式寺庙出现在眼前,红色的墙壁上装饰着金色的图案,前有石阶和石狮,天空中有云彩缓缓飘过,地面上铺着花纹地毯,几位行人正缓缓走进寺庙,仿佛走进了独特的世界。<br></p> <p class="ql-block">一群人围坐在户外,有的戴帽子,有的戴眼镜,有的手持念珠,背景是一扇木质的门,氛围宁静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还拥有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如精美的唐卡、佛像、佛塔等,这些艺术作品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寺内的印经院保存有藏传佛教经典印版6.8万余块,这些印版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拉卜楞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闻思学院是其中心,又称大经堂,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十余亩,为藏式和古宫殿式的混合结构,顶上有鎏金铜瓦、铜山羊和法轮、幡幢、宝瓶等装饰物。它以显宗为主,着重研习印度佛学家所著的五部大论(《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具舍论》、《戒律论》)。</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尚有藏经楼、印经院、夏丹拉康、菩提法苑、嘉木样别墅、铜塔、厨房和牌坊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一位身穿华丽服饰、头戴面具的表演者在前方起舞,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寺庙前悬挂着彩色的经幡,在风中轻轻飘扬,为这场仪式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这就是法舞会。</p> <p class="ql-block">法舞会是拉卜楞寺院祈愿法会(毛兰姆节)的核心仪式。该仪式以宗教舞蹈形式演绎佛教教义,兼具驱邪祈福的宗教功能。</p> <p class="ql-block">法舞会源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仪轨,根据记载,拉卜楞寺正月法会传统可追溯至建寺初期(1709年),法舞会作为核心环节已延续三百余年 。</p> <p class="ql-block">僧侣佩戴护法神面具,通过肢体动作演绎佛教典籍中善恶斗争的故事 ,整个过程伴随法号、唢呐等宗教乐器演奏。</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丽的寺庙前,几位僧侣坐在台阶上,背景是色彩斑斓的彩带和红色的柱子,远处是绿色的山丘和蓝天。他们穿着传统的红色僧袍,显得庄重而神圣,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法舞,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综合艺术淋漓尽致的表现。尽管在今天,藏族人的欣赏范围越来越被更多的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但是,想要找到自己的灵魂、想要找到自己生命的脉动,却在法舞中可以找到共鸣。</p> <p class="ql-block">法舞会,即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对百姓来说,这是一出精彩的剧目和演出。</p> <p class="ql-block">除了古老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拉卜楞寺还以其独特的佛教仪式和活动吸引着众多信众和游客。每年的佛诞节、成道节和涅槃节,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和庙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朝拜和观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寺庙的廊柱下,一群身穿红色僧袍的僧侣或坐或站,有的在交谈,有的在冥想,背景是色彩鲜艳的壁画和红色柱子,地面上铺着图案地毯,远处还能看到其他僧侣和游客。整个氛围庄重而宁静,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在树荫下,一群身穿红色僧袍的僧侣双手合十在祈祷。背景是白色的墙壁和绿树,他们神情专注,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整个氛围庄重而宁静。</p> 辩经为拉卜楞寺的最大特色,辩经者由较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 对辩,藏语称“作朗”。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 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近乎电视节目中饰演律师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p class="ql-block">三名身穿红色僧袍的僧侣站在一座古朴的寺庙前,寺庙的墙壁是白色的,门框是木质的,门是深色的。背景中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和寺庙的其他部分,天空阴沉,地面湿润,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宁静。</p> <p class="ql-block">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一座宏伟的寺庙建筑群显得庄严肃穆,红墙白墙相间,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和金色的装饰物。背景是连绵起伏的绿色山峦,地面上有积水,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洗礼。</p> <p class="ql-block">三名身穿红色僧袍的僧侣站在一座装饰有藏式图案的建筑前,其中一名僧侣正在用手指指向建筑内部,似乎在讲解或指示。建筑上方悬挂着带有传统图案的布幔,门框和窗户也装饰有精美的图案,一切都显得那么细致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在雾气中,一座红色的寺庙建筑若隐若现,屋顶上装饰着金色的装饰物和彩色的经幡。背景是茂密的绿色森林,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仿佛走进了一段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名身穿红色僧袍的僧侣沿着寺庙的台阶向上走,背景是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屋顶,远处可以看到绿色的山丘和现代化的建筑。他的步伐稳健,显得从容不迫,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片土地对话。</p> <p class="ql-block">藏式寺庙的屋顶覆盖着绿色瓦片,装饰有金色的塔顶,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图案,背景是连绵的山峦,山间云雾缭绕,整体氛围宁静祥和。一切都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转经是西藏以及川、滇、青、甘藏区的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活动,即围绕着某一特定路线行走、祈祷。</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梵林转经筒、转经桶等,与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诵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p> <p class="ql-block">藏族同胞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人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分别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p> <p class="ql-block">“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着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p> <p class="ql-block">叩长头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磕止之处启程。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磕长头”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朝佛。</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还拥有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如精美的唐卡、佛像、佛塔等,这些艺术作品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寺内的印经院保存有藏传佛教经典印版6.8万余块,这些印版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拉卜楞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内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共计1万余件。各殿堂内高8米以上铜制鎏金或檀香木雕的大佛就有十六尊。各种质地多样的中小型佛、菩萨、佛塔、法器等不胜枚举。寺内还珍藏有历代嘉木样大师的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又有帝王册封和赠赐的金敕、印鉴、封诰、大幅匾额、千佛树、珍珠塔、玉如意、陨石、海马牙等。</p> <p class="ql-block">在拉卜楞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悠久的历史底蕴。漫步在寺庙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时代。虽然岁月已经留下了痕迹,但拉卜楞寺依然屹立不倒,继续传承着佛教文化。拉卜楞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散发着独特的宗教与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杨向东:原国家税务总局四子王旗税务局工作,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艺术摄影学会理事,四子王旗摄影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