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永铭心间 思念无尽岁岁年年 下篇

贝才三原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9414710 </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 贝才三源</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在工作中,他不唯上,在上级领导面前敢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他工作扎实不摆架子,关心群众疾苦,处处为百姓着想,尽可能的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老百姓都把他当作贴心人。文革期间,父亲屡遭磨难。造反派常将他拉到台上批斗,脖子上挂着写有打倒他名字的木板,被迫长时间跪地,还被强行按住头认罪。批斗完又被拉去游街,上午在这个村,下午又被押到别的村,一天下来,双腿麻木得难以站立。有一回,白天下了一整天雨,夜里造反派却让父亲去偏远山村送信。途中要经过一座吊桥(当地农村一种两面是沟壑悬崖,中间只有一尺宽左右的土桥)又窄又滑,根本无法正常行走,父亲只能骑在吊桥上用双手撑着桥面双腿紧贴桥体慢慢往前挪移。这显然是造反派想借此让他出意外寻短见。其实父亲之前就曾坚定地告诉过我母亲:“你放心,我不会寻死,除非被枪毙。”后来,造反派见他平安无事,便计划在某天夜里将他整死。村里百姓得知后,连夜组织十多人到家里,将父亲抓走说要开批斗会。走到半路,众人告知父亲真相,随后佯装殴打,让他大声叫喊,最后把他“扔”在荒山野岭,并暗中通知我母亲去接回。正是老百姓拼尽全力的保护,父亲才得以死里逃生。</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廉洁奉公是他坚守一生的准则。在岚峪公社工作时,他在下乡的村里买过50斤胡萝卜、30斤土豆(那时我们家里人多,粮食不够吃),尽管按市价付了钱,但父亲以为这也属于谋私利搞特权,和党员的标准是格格不入的,觉得对不起党,对不起组织,为此做了深刻检查。1975年夏天,父亲在下乡的大队买20斤苹果,老乡要少收2斤的钱,可父亲说什么也不肯,硬是按规定全额支付了苹果钱。大哥中学毕业时,凭父亲的能力完全能安排工作,可父亲说:“总不能把别人挤下来,让自己孩子上。”大哥懂父亲的底线,一直留在村里务农,从未埋怨。</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他为人热情,严于律己又宽以待人。在岚峪公社工作时,父亲的同事们到县城开会返回,必把我家当作中途驿站,三五结伴在我家吃饭。当时交通不便,遇上雨天无法出行,在我家一住就是好几天。那时粮食紧张,父亲宁肯家人挨饿,也绝不亏待大家。在市化肥厂工作时,有位职工结婚给父亲送来一瓶酒、一包烟,实在推辞不掉,等对方生了孩子,父亲就让我母亲备上礼品去探望,说:“不能亏了人家”。</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他有一双识才的慧眼,从不会忽略任何人的闪光点,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是潜在的宝藏。他格外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与举荐,即便不是主要负责人,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不遗余力的举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耳熟能详的就有张怀文,王友贵,崔砚岗,郭玉恩。父亲一直让子女们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张怀文,王友贵是父亲在岚峪公社工作期间举荐的;崔砚岗,郭玉恩是父亲在郝北公社工作期间举荐的。事实证明这四位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是中流砥柱。他们是父亲一生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他是世上爱我们至深,却从不轻易表达的人。落叶无痕,父爱无声。缺衣少食的年代,父亲的工资既要供我的四位兄长上学,还要养育我们五个没奶水的弟妹,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不仅如此,当时物资匮乏,为了给我们买袋奶粉,买罐炼乳,父亲东奔西跑要骑车几十里到别的县城去买。有次返回途中突然下起大雨,土路泥泞不能骑行,回到家已是半夜三更,父亲浑身被雨水淋透,发烧感冒了好几天。有时跑遍附近县城都买不到,便想办法托人从上海等地捎回。父亲平时舍不得完整的抽一支烟,却在县化肥厂带人去清徐实习时,用省下来的烟钱给我买了块碎红格布料,宝贝似的用好几层纸包着,递到我面前时,我欣喜若狂。那件衣服我穿了很久,一直记忆犹新。还有我初学化学时一窍不通,父亲便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化学方程式……至今他生动形象的讲解仍然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留给我的遗憾太多太多。他生病时,我已调至遥远的西北工作,没能在病床前侍奉,没为他端过一碗饭、洗过一件衣,直到他去世才赶回来,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曾陪我去部队探亲,很喜欢那里的环境,后来多次提出想再去看看,可那时他已生病,我担心路途遥远加重病情,终究没能满足他的愿望。每每想起此事,我都泪流满面,满心自责、懊悔与愧疚。是我亏欠父亲太多,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一生的痛,痛彻心扉。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做父亲的女儿,我要为他尽今生没有尽到的孝,弥补我的遗憾,报答还不完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他有最博大宽广的胸怀,从不计较付出与回报。为人子,他对父母恭敬孝顺,母亲去世后接父亲到太原养老送终;为人婿回榆社后把岳母(岳父已离世)接到家中二十余载。他总对子女们说:“你外婆劳苦功高,帮着你母亲操持家务,值得全家尊重”。为人夫,对妻子绝对忠诚,无比信任,互敬互爱,每月工资除留下买烟和伙食费的开支外,如数交由妻子支配。我们从没见他们红过脸。为人父,他为子女付出了全部的爱,耗费了全部的精力,用尽了全部的心血。一辈子都省吃俭用,为了儿女情愿自己受苦煎熬。为“官”时,他淡泊名利,勤勒恳恳,始终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深得爱戴与敬重。凡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凡接触过他的人,无不对他赞不绝口。多年前,我大哥从榆社坐客车去榆次,同座得知他是郝北村人,便问起“老刘(我父亲)”,一路打听近况,直夸父亲是世上难遇的大好人。</p> <p class="ql-block">行文将尽时,随手翻开父亲众多笔记本中的一本,首页赫然写着他为自己定的字号——“弱坚”。想来,这正是他性格的写照:看似柔弱,内心却蕴含着坚韧力量,以弱示外,以强居内,是他一生的底色。再看他的字,工整的仿宋字,漂亮清秀,虽略带草意,可横点竖撇绝不拖泥带水,正如他的为人,方方正正、清清白白;亦如他的做事,认认真真,一是一、二是二,绝不含糊。父亲近十万字的笔迹,是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子孙后代享用不尽,永远激励我们做人方正善良,做事认真清白。</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故事,由于我本人文笔笨拙只能略表一二。以自己的记忆和平时与母亲聊天时了解的情况,在父亲逝世26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我心目中伟大的父亲,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