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9414710 </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 贝才三源</p> <p class="ql-block">父爱如山,巍峨耸立,永铭心间;</p><p class="ql-block">思念无尽,滔滔江水,连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近日拜读郭玉恩先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的大作,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文中描写的是我已故的父亲。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正如文中所写,他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宽厚待人,堪称楷模。乡亲们常说:“老刘(我父亲)可是位平易近人、两袖清风的大好人呐!”这份发自肺腑的认可,无疑是对“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最生动、最真实的诠释,也让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深感骄傲与自豪,心中满是荣光。</p> <p class="ql-block">父亲于1929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初七),诞生在山西省榆社县郝北村。1945年7月,他从高小考入了第十八集团军在左权县设立的总后勤部供给学校,之后又在豫北联中、太行财经学校(我党解放前培养建设人才的专业学府)深造,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p> <p class="ql-block">父亲1948年毕业后,先是在长治太行华强铁厂任职,1949年调至太原,1951年1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在太原农化公司、山西化学厂、太原市二区委员会、北城区委组织部、太原市委组织部工作。1957年8月父亲调到由苏联援建的全国两大磷肥厂之一的山西磷肥厂,担任厂党委秘书兼硫酸车间党支部书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p> <p class="ql-block">1962年,父亲积极响应国家支援农业建设的号召,毅然带头举家迁回榆社,先后历任岚峪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监委书记,郝北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讲堂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榆社县化肥厂副厂长。1977年,父亲又调任榆次市化肥厂副厂长。1990年12月30日父亲在榆次市化肥厂离休,1999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0岁。</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满是遗憾。来日再无方长,一别便是永恒,余生里,父亲再不会出现在我身旁,思念只能寄往梦里他乡。</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记忆里父亲像样的衣物不过两套中山装、一件白衬衣、一双黑皮鞋。一套较新的灰中山装,他总舍不得穿,只在开会等正式场合才郑重换上;另一套兰卡叽布中山装却常年伴着他。日子久了,蓝色褪成灰白,上衣的肘、肩、领口,裤子的膝盖处,都打满了补丁,有些地方甚至补丁摞着补丁。白衬衣的领子磨破了,我母亲便拆下来翻新,重新缝好再让他穿。许是军校生涯留下的习惯,父亲每晚睡前总会把脱下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压在枕头下,穿在身上时永远干干净净、平平整整,那双黑皮鞋也总被擦得锃亮。印象里的父亲,1.77米的身材笔挺如松,面带微笑,精神抖擞。</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始终清晰如昨。1962年从太原迁回榆社,是从城市到农村的跨越,从工厂到田间的转变,从熟悉的化工行业到陌生的农业生产第一线,这艰难转型于他而言是全新挑战,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父亲虽生在农村,可他自幼上学离乡,从未参与过农活。为尽快掌握农业技术,他走到田间地头,坐到村民炕头,拉家常、学耕种,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平易近人、低调朴实,在村民中攒下极好的声誉,也结下深厚情谊,更扎扎实实学到了农业生产的本事。父亲常说:“不能外行领导内行,不能当门外汉,自身本领过硬,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这种真心、真情、真干的工作作风,为他赢得了群众沉甸甸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父亲走了,一生俭朴是他刻在骨子里的印记。当年全家十二口人(父母、我们兄妹九人及外婆)的生计,全靠父亲每月72元工资支撑,他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八瓣花。因父亲工资级别比县长还高,从1962年到工资改革的几十年里,他的工资从未上调。同事们工作之余聚餐,父亲总找理由回避,有人问起,他便说:“我若在外胡吃海喝,家里一大家人就得揭不开锅了。”父亲爱抽烟,他总是买最便宜的烟抽,而且是一支烟要分三次抽。抽一会儿便抿灭,仔细装回烟盒,叠好盒盖,下次接着抽。</p> <p class="ql-block">请继续欣赏《父爱如山永铭心间 思念无尽岁岁年年》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