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记游(84)《悠游山西》之三,——山西博物院

老生常谈

<p class="ql-block">我是2025年4月20日上午从文水汽车站乘汽车(车费25元)到达太原西客站的,下车后便乘809路公交(车费1元)直接到了山西博物院的门口。因已是中午12点多,我便在门口的小吃摊上买了一张饼和一罐豆浆,吃完后在寄存处放上行李,便开始了参观。</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的滨河西路,它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开工建设。2005年对外开放,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博物院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国后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跻身于“中国十强博物馆”之列,并且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主楼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着丰收与吉祥。四座角楼分别承担着临时展览、学术报告等功能。中央大厅的设计灵感源自应县木塔,融合了传统院落布局与现代博物馆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展示了“三晋大地”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其内容则涵盖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国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共收藏文物658253件(组),其中珍贵文物40878件(组),一级文物1050件(组)。目前展陈的“镇院之宝”大都在博物院的二、三层,因此我的参观也就从二层开始。</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二层主要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的文物,这里也是国宝级文物(镇院之宝)最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是西周晋侯鸟尊,它是山西博物院中的“宝中之宝”,为该院的院徽原型,被誉为“晋国之瑞”。</p> <p class="ql-block">这件西周的青铜器出土于翼城、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它构思巧妙,整体造型为一只风鸟回眸的样子,背上还有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尾部以象鼻为支撑点,盖内铸有“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铬文,说明该器是晋候宗庙祭祀的礼器。此件鸟尊象征着晋国文化的开端,通过它确定了西周时期晋国的国都和世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是鸮卤。</p> <p class="ql-block">它是一件商代的青铜器,造型为两只鸮鸟背立,盖面饰雷纹,腹部有卷曲羽翼纹,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三件为兽形觥。其整体呈蹲兽形,前有宽流,下呈高圈足,盖的前端为龙首型,与流口扣合为颈,盖后部做兽面,盖部以云雷纹衬托两个兽头,器身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风纹。</p><p class="ql-block">它1976年在灵石县旌介村出土,为研究商代青铜艺术及礼器制度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第四件为龙形觥,它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铜酒器,因器型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龙形觥”。</p><p class="ql-block">它整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呲牙咧嘴为流,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其盖面馆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鼉纹和鼍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p><p class="ql-block">鼉即鳄鱼,由于鼉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因此,这件龙形觥也是山西博物院“国宝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第五件为三棱大尖状器。它出土于襄汾县的丁村遗址,距今已有约10万年的历史。由角页岩制成,左右对称的三角形横断面设计,体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渔猎工具的独特形态。</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去三层参观,博物院的三层主要展示的是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等专题,其中也有多件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一是虞弘墓石椁,它出土于太原市王家峰北齐墓,石椁共54幅浮雕,涵盖了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多种场景,人物形象也多为深目高鼻黑发的地中海高加索人种,服饰、器物、乐器及装饰纹样呈现中亚与波斯风格,是研究北朝及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二是“三彩虎枕”,为金代文物。它以卧虎为形,虎头伏于前腿之上,浓眉大眼间透着憨态,小鼻宽嘴微露门牙,口内特意开一气孔,虎尾贴于身侧,虑背做枕面,黑彩绘就的折枝花纹灵动雅致。虎身通体以黄黑二彩装饰,色彩明快又不失沉稳,将威猛与温顺巧妙融合。其造型生动,釉色鲜艳,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站在这方三彩虎枕面前,我仿佛窥见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情怀。</p> <p class="ql-block">三是铜牺人擎盘,为战国时期的文物,出土于长治分水岭墓地。</p><p class="ql-block">它通高14.5米,牺身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融合了牛羊等畜禽的特征,长吻大耳,四足粗壮,站立平稳,背饰鳞纹、贝纹及绹索纹,象征着祭祀用的牲畜。它身上还站立一长发小铜人,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握盘柱。专家推测,此器物有三种可能:一是祭祀用的礼器;二是油灯灯架;三是贵族家庭的摆设。至于到底是何物件,有什么用途,则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四是晋侯夫人组玉佩,为西周时期的文物,1992年出土于临汾曲沃。它由204件玉器组成,包括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这些玉器工艺精湛,华丽无比,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是研究两周时期玉文化的重要实物,也是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五是木板漆画,为唐代文物。漆画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生活场景,色彩鲜艳,技法独特,展现了唐代绘画艺术的极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此外,博物院的二、三层还有晋公盘、侯马盟书、晋侯稣钟、螭柄提梁盉、庙底沟彩陶罐等多件国宝级文物及国家一级文物展陈。</p> <p class="ql-block">然后从三层步入四层,四层为“土木华章”、“玉韫华夏”和“翰墨丹青”的三个专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从四层乘电梯来到一层,一层是博物院的文创中心。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AR智慧导览,让文物开口说话;还可以参加文创市集,制作非遗产品、文创印章等。</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不仅是一座博物院,更是一部立体史书,是一座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桥梁。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山西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离开山西博物院,我取回行李,乘出租赶往太原火车站,下午3点半,我将乘火车前往交城,去吕梁英雄广场参观。</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0日于山西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