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教我写作文

海蘑菇

<p class="ql-block">  昨天又教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写作文——《猜猜我是谁》。我最后总结时说写人就是要抓住特点写。我不禁又想起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写作文时,怎么都写不出来,我姥爷教我写了一篇《我的姥姥》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姥姥已经见过花甲,却还是满头黑发。第二天交作文后,这句话被老师画好几条横线。老师这样批注,修改:“我的姥姥已经年过花甲,长着满头白发,这是她为家庭日夜操劳的结果。”回到家,我读给姥爷听。姥爷说:“老师改得不对,作文要真实,写人即使是夸张也要像本人,就像画漫画把特点夸张出来,但是还是本人的特点,不能改动特点。”当时的我惧怕老师的权威写了第二句。事实上,我姥姥不仅年过花甲还是黑发,知道耄耋之年也还是满头黑发。后来我长大后读了中文系,又学习了专业的写作知识,我觉得姥爷说得对。所以我在教学生写人时一定要注意真实,即使有虚构也不要外貌上虚构。</p> <p class="ql-block">  放学时,下了好大的雨。在学校等了好大一会儿,雨停了。我看见路上的墙边有人点起火烧纸,想起是中元节来,转眼姥爷也要过节了。不免又想起小时候有一次下了大雨,学校门口积了很多水,我想自己踩过去,可是姥爷说要背着我过,不过最后我觉得自己太胖没让他背。我俩打一个伞回家我突然问:“姥爷,别人作文的作文里写和家人一起打伞,只给孩子打,大人自己淋湿,说明大人很爱孩子。”姥爷说:“要是知道来接孩子,要是还带这么小的伞就是二傻子,说明这人干事没计划,不值得颂扬。打伞当然两个人都打才好,干嘛非要淋湿一个?这作文为了写而写,没意思。”</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老师教写做菜的,非要结尾加个趣味:“我尝了一口菜,哇的一下吐了出来。原来,我把洗衣粉当成盐了。”我也这样写了,姥爷说:“这个趣味毫无意义。谁家会把洗衣粉放厨房调料盒里?”我说:“那改成糖行不?”姥爷说:“你看糖和盐像吗?即使放了一勺糖也不会难吃,也不用哇的一下吐出来。这样不真实,不着调的趣味实际上就是写作没趣味,不用写。”</p> <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后,我从事教学工作,我一直告诉学生,作文要从真出发,才能写好,不要过分刻意,要自然,才有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