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冬日暖阳(王宁香)</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2590721</p><p class="ql-block"> 图片:王宁香</p><p class="ql-block"> 音乐:网络</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中有许多缘遇,而我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她——我亦师亦友姨婆的杨锦绣老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和婆婆近照</p> <p class="ql-block"> 初识她时,我刚考入县一中,她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记得八十年代的一中,她给我们上第一堂语文课时的样子:一件洗得发白的淡蓝色确良衬衫,袖口挽得整整齐齐,黑色长裤,朴素却整洁。她讲课不照本宣科,常从课文引申开去,讲历史典故,谈人生哲理。最让我难忘的是她批改作文时总会在文末写一段长长的评语,不是简单评判好坏,而是与文字背后的那个灵魂对话。我的作文本上,至今还保留着她娟秀的字迹:“观察很细腻,若能再多些勇气表达真实想法,会更好。” </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十年后命运兜转,我竟嫁给了她的儿子。我暗自敬仰的杨锦绣老师竟成了我的婆婆,这份缘分让我珍视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温馨一刻</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第一次以准儿媳身份登门拜访,我紧张得手心冒汗。她却拉着我的手笑道:“从前看你作文,就知道你是个真诚的孩子。没想到这份真诚,终究把我们变成了一家人。”一句话化解了所有尴尬。</p><p class="ql-block"> 成为婆媳后,我才真正领略到她的智慧。我们同住一个屋檐下,她却从不越界。记得刚结婚时,我做饭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丈夫偶尔会嘀咕两句。婆婆却总是先尝一口,然后说:“比我刚结婚时强多了。”私下里她才悄悄告诉我:“你爸爸口味偏淡,下次少放半勺盐试试。”不是指责,而是传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病床前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 她对孙辈的教育更见功力。我的儿子小时候调皮,我有时忍不住要发火,婆婆总会递给我一杯水,轻轻说:“急什么?孩子就像小树,长得直不直,看的是大气候,不是每一天的风吹草动。”她辅导孙子作业时,从不直接说对错答案,而是引导他自己思考。这何尝不是当年那个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给婆婆理发</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感佩的是她对待衰老的态度。八十岁后,她的腿脚不再利索,却坚持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她说:“老了不是变成婴儿,而是成为更有经验的自己。”她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说:“不能与世界失联”;她每天读书看报,说“头脑不用会生锈”。甚至悄悄告诉我,她在写回忆录,“不是为自己,是想留给孩子们看看,人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出我中学时的作文本,还有婆婆这些年给我写的便条——有时是夹在书里的读书笔记,有时是食谱,有时只是几句暖心的话。我突然明白,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做一件事:教育。从前在讲台上教育学生,后来在家庭中教育子女。而最重要的教育,从来不是说教,是身教。</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也到了当年初识她时的年纪,常常有人羡慕我们婆媳关系融洽。我总会想起她说过的话:“好的关系,都是教学相长。我教你生活经验,你教我新的视角。”原来,最好的婆媳之道,不过是两个女人互相欣赏、互相成全,如溪流汇入江河,共同奔向更广阔的生命海洋。如今她已八十有余,银发如雪,却依然目光清澈,腰背挺直,言谈举止间仍可见当年站在讲台上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谨记婆婆教诲:爱心传递</p> <p class="ql-block"> 她用八十年的人生告诉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母者,所以生养抚育庇佑也。而她,是我的师娘婆婆,以师者之心为母,以母者之心为师。这般“亦师亦母亦友”的缘分,世间罕有,我何其有幸,得遇如此。在第四十一个教室节来临之际,祝我的婆婆老师节日快乐!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