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少年五人行 (续三):一首写给友情的长歌

Tim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i>1954 — 2025:从沈阳市五经街小学出发</i></b></div><b><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i>走向七十年灵魂同行的岁月之旅</i></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i>@2025年6月 末于美国德州达拉斯市家中</i><b><i></i></b></div></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沈阳市五经街小学五位少年 </i></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七十年情谊不散 . 书写一生最美长歌</i></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王於天(Tim Wang)</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文纪实编辑协助:陈连胜/苏惠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文为回忆文稿,以此纪念五位兄弟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十年如一日的友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谨献给真诚、善良、忠厚的你们</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沈阳·美国达拉斯 · 1954 – 2025</b></div></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五少年走入中年时代</i></b></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style="" color="#333333">第四章:追回逝去的青春</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分享奋斗的喜悦</font></b></div></h1> <h3><b><i><font color="#167efb">1. <中年时期小伙伴们的奋斗与相互鼓励></font></i></b></h3> 灾难性的文革后期,国家经济频临崩溃,政府开始反思纠错,我和连胜、子敬也得以被“抽调”脱离农村陆续进入工业战线当上了“工人阶级”。我们都珍惜这一人生转变,努力在各自的工业岗位上奋斗、发光、发热,争取把本职工作做的突出、精彩。<br> 很快我们通过努力工作,个人事业走向了上升渠道,结了婚、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家庭生活的小日子也越来越美满,在国家社会逐步解禁和民主自由的春风中,我们如鱼得水地开始追逐人生的理想与生活。<br> <b><i><连胜></i></b><div><br><div> 连胜于1971年从农村返城被招工进入沈阳铁路局,先后在沈阳皇姑屯车辆段当学徙工、沈阳机务段当工人、财务干事,几年后被选入沈阳铁路局机关,从科员做起,一直做到副处级干部。此后虽有诸多机会升职至正处或副局,但连胜终因一身正气不与日益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而放弃,这也正是我们“小伙伴”友谊中所蕴涵的高尚风骨,我们以此傲。</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在沈阳铁路局机务段的连胜(右一)</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陈连胜在沈阳铁路局财务室 (右一)</i></b></h3>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在国家各行各业全面深入,连胜被沈阳铁路总局领导相中,委派到多种经营处任经理。这一职务需要现代化的超前意识与领导魄力,连胜恰恰具有这些内涵而且有着特殊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很快把铁路的多种经营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深得群众拥护与领导满意。与此同时,连胜夫人焦英绵下海经商,以固有的睿智与魅力,创建了自己的绿色环保企业,在沈阳一做就是几十年直到今天,在国内商海大起大落的沉浮中,数次度过危机而成功发展,成为今日让人羡慕的成功女企业家。连胜与夫人携手也将家庭生活带向富庶、将儿子以及第三代孙女们的前途与生活带向更高层次。我们老友们都以此而自豪。 <b><i><子敬></i></b><br><br> 子敬于1971年被招工从农村回城,进入了辽宁省儲备局二三九处工作。这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部门,关系国家在危难之时应急的物资供应。子敬特别珍惜这一机遇,在工作岗位上做的非常出色,因其聪明善于谋划的头脑和广泛学识而颇受上级赏识,15年后被调至辽宁省储备物资管理局培训中心,担负组织、领导、教学计划制定等工作,一路从科员做到处长,最后在辽宁储备局局长办公室和保卫处长职位上退休。在家庭生活子敬与夫人淑杰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倾心培养儿子,勇敢支持儿子大明大胆创业,建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并成功发展,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是子敬夫妇晚年幸福快乐的不可或缺的源泉。<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子敬在80-90年代</i></b></h3> <b><i><永学></i></b><br><br> 永学早已是工业战线上的“老将”了,人们都称其为“老师傅”。在80年代后工业战线体制改革带来的许多工厂倒闭的跌宕起伏严峻形势下,永学相继转调转了多个单位并跨越转战不同的工作领域,以自己拥有的电器/微电子技术为本,不断学习更新多种其它技能,包括工业器械维修、工业焊接、交通司机…等等,并集多种技术技能为一身,在改革大潮中屹立不倒,展示了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与聪明睿智,成为各个单位特受欢迎的抢手老师傅,更是受后生们尊崇。多年前在沈阳市储运公司车队退休,现在颐养天年。永学与文珊夫妇培养的儿子、女儿都很成功,如今都早已成家立业分别在沈阳和北京有了自己小家庭生活富裕,而永学夫妇也有了第三代,现在是衣食无忧晚年幸福了。<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春风惬意中的永学与惠新</i></b></h3> <b><i><惠新></i></b><br><br> 惠新从北海舰队复员后,分配到沈阳市建筑材料总公司工作,因其天赋的文学绘画艺术才华,被选进厂工会,担负起全厂的艺术文化建设重任。惠新擅长绘画,这一才艺可能更多来自于天赋,他亲手绘制的大幅宣传画,当时曾张贴于沈阳热闹的市区街头而引人注目。在改革春风中,惠新以其才艺创立自己小公司,把家庭发展带入了快车道,精心培养的女儿苏杭,不仅漂亮健美才华出众,而且很快成为一位聪明而成功的投资金融家,为惠新家庭的晚年生活带来无尽的财富与旅游享受。<br> <b><i><於天></i></b><br><br> 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年小伙伴也都忙于追赶现代化建设大潮,年年有变化、年年有新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几乎来不及彼此述说繁花似锦的景象。借此机会,我简述一下自己经历,也算是与小伙伴一个共同回首。<br><br> 1970年秋我离开农村,被招工到吉林省七O油田成为一名石油工人。那时倡导王铁人精神,因陋就简为夺取石油高产而奋斗。到了厂里,我们十几个青年工人,睡的是黑色石油污染的上下二层大通铺,干的是野外油井维护,油田随时还有意外 “井喷” 和火灾风险。但青年采油工人们都意气风发,忘我地挥洒青春到 “我为祖国献石油” 事业上,溢满幸福。半年后因为表现突出 “破例” (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被选入采油三厂政治部,提拔为政工干部,从事石油工人风貌的新闻宣传工作。<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吉林省七0油田石油工人(1970-1972)</i></b></h3> 1972年在国家第一次恢复大学招生后,我被推荐报考大学,并以地区考试第一名成绩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3年后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系毕业,留校任教。作为首届工农兵大学生,那时老师知识 “断条” 、学生基础 “参差不齐” ,上学期间所学知识浅显也有局限性。毕业后心里长草,渴望去探索正在快速发展的新的科学领域。在工作之余我开始自行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知识,包括地质、化探、遥感、计算机等,慢慢开拓了学术视野,也积累了众多跨领域专业知识,这为我后来在交叉科学领域取得学术突破,埋下了伏笔。 1976年国家地质矿产部要在我校建立东北第一个计算机中心,我被推荐与其他6名教师一起组建。我们相继引进第一台国产大型计算机以及一批美国“台式”计算机。这批台式计算机是邓小平小儿子邓质方来学校与我们面谈后卖给我们的,他之前去美国留学现在回国成立了个人公司开始销售进口算机,由于国家海关及各省领导都一路护航,邓的商业销售十分通畅,这也给大专院校平民师生带来某些启示,至少冲击着人们禁锢的大脑。<br><br> 进入八九十年代时,为进一步拓展科学前沿视野,我到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短期进修,继而考取了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数学地质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随后领衔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誓要弥补损失的青春、追回逝去的年华,争取在大脑活跃的中青年时期,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创新与突破。<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b>(上)地矿部评奖委员会袁主任(背2)在评审现场</b></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b>(左下)浙江/安徽两省地矿局总工与</b></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b>年青工程师们培训结束毕业合影</b></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b>(右下)浙江省地矿局朱安庆总工(左)和</b></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b>科研所黄报章所长(中)在听我传授找矿新方法</b></i></div> 后来经过多年科学前沿领域的涉猎与潜心研究,我找到了科学创新的突破点。我将自己拥有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计算机多学科领域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一套独有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方法、计算机自动化处理系统”,与我的博士生导师一起,实际应用到国家寻找矿产资源项目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发现了大量金矿、银矿、铅锌矿以及萤石矿的新资源潜力,从而被国家地质矿产部官方认可,并召集全国省级地矿局局长和总工程师举办学习班,由我授课学习推广这套方法。不久地矿部副部长陈毓川、温家宝、总工张洪恩进一步听取了我的汇报后(我的博士生导师陪同),当年在地矿部武汉全国地质大会上将此理论与方法列为中国国家第二轮找矿指令性推广方法。作为首席获奖人,我获得了地质矿产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1991年由国家教育部与地质矿产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教授破格提拔”遴选大会上,由33名院士组成评审团通过,我被破格提拔为正教授(全国共五人),随后被国务院教育部联合授予“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学者”称号、被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英才”奖章、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br><br> 当从我的老师与学生群体中收到络绎不绝的鲜花与赞美时,让我欣赏的不是国家媒体的报道,不是上级领导的提拔,而是来自我父母妻儿的满意与远在沈阳我的“童年小伙伴”们的祝贺。连胜曾在信中饱含真情赞赏“你是我们五位兄弟之光”。我,为能给“小伙伴”们增光而欣慰。<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在金矿预测国际学术会议上</i></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介绍我提出的新理论与方法(1991年)</i></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应邀在国际地质大会就最新成果演讲后</i></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左) 主席(美国) / (右) 副主席(巴西)</i></b></div> 我们五位少年伙伴,在祖国改革春风与民族崛起中演绎的画面,包括连胜在铁路总局率众成功开展多种经营的花絮、惠新在沈阳街头悬挂的大幅妙笔彩绘、子敬的国家战略物资安全保障上的各种提议、永学辗转于不同行业的奋斗英姿….,一桩桩一件件,都包含着我们兄弟老友们为祖国发展腾飞做出的奉献,是我们在春天里挥洒友情的极致表达。 <h1></h1><h3><b><i><font color="#167efb">2. <事业有成互相走动</font></i></b><b style="color: inherit;"><i><font color="#167efb">/团聚欢乐友谊海洋></font></i></b></h3><br><h3> 当我们事业初步有成后,就有一种见面的更强烈愿望,毕竟多年忙碌来不及互相走动,十分想念。如今我们不仅都结婚成家,而且还都有了自己子女,下一代的小兄弟姐妹们还没有见过面呢。于是1988年夏暑期,我带着妻子与年幼的儿子专程回故乡沈阳探望少年挚友。故乡的少年伙伴们各家齐聚,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精心安排各种游览和聚餐活动。五家全体人员全部到齐,浩浩荡荡去游览北陵公园,留下了珍贵的回忆。晚间晚宴选择了一个宽敞优质饭店,边就餐边卡拉OK,兴趣高涨我们还轮番上场跳起了交际舞、连胜的磁性歌喉,子敬夫人淑杰的歌咏都留下了难忘印象。女士们第一次见面,聊得也很开心,很快熟络起来。聊着她们对自己先生们的绵长友谊的赞赏,也庆幸今日下一代小孩子们的相见、相识,祝福孩子们把友情跨代传承,注入新的温度。</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五兄弟家庭大聚会 (1988年沈阳北陵公园)</i></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左起): 翟大明(子敬儿子)/班畅(永学女儿)/</i></b><b style="font-style: italic;"><i>苏杭</i></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tyle: italic;"><i>(惠新女儿)/王壮(於天儿子)/陈宇航(连胜儿子)</i></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b><i><font color="#167efb">3. <夫人们见证我们的跨世纪友谊></font></i></b><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夫人们(左起): 陈文珊(永学)/孙清兰(於天)/</i></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邱淑杰(子敬)/叶华(惠新)/焦英绵(连胜)</i></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中年时期五伙伴: 惠新/永学/於天/连胜/子敬</i></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b><font color="#167efb">第四章 [结束] / [待续]:</font></b></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b><font color="#167efb">第五章:追逐梦想 / 共谱新章</font></b></i></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