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天下第一土家寨——鱼木寨

<p class="ql-block">利川的蝉鸣已伴我们度过六个盛夏,齐岳山褶皱里那个被云雾浸润的土家族部落——鱼木寨,始终在记忆深处摇曳着神秘的剪影。当得知上海的老同学今夏来利川避暑,四位从十三岁的豆蔻年华到鬓染霜华的古稀之交,决定带着各自的人生旅伴,共同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八月二十七日,我们乘车开启了鱼木寨之行。</p> 鱼木寨 <p class="ql-block">鱼木寨是一座集土家民族历史、军事防御文化、险峻自然奇观于一体的“绝壁古寨”,被誉为“土家第一寨”、“天下第一土家古寨”。</p> 鱼木寨之名的传说 <p class="ql-block"> 相传古代土司时代,两个土司之间发生战争,一方被另一方围困在这座险峻的山寨上。围攻持续了数月,寨内守军不仅没有粮草耗尽,反而从寨墙上向山下抛下无数鲜鱼,甚至还有活鱼挂在树上,以此嘲讽攻寨的敌军,显示其粮草充足、储备丰富。攻寨的土司见状,惊叹道:“要攻下这座寨子,简直如同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方法完全错误,不可能成功)。于是只好撤兵。此后,这座寨子便得名“鱼木寨”</p> 鱼木寨地理位置 <p class="ql-block">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西部,地处鄂渝交界处,是一个只有百余户村民的天然山寨。</p> <p class="ql-block">鱼木寨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它最初是土司盘踞和军事屯兵的要塞。因其地处鄂渝交界处,地势极其险要,易守难攻,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堡垒和关卡。清代“改土归流”后,它逐渐从一个军事堡垒演变为一个民居聚落,但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和古栈道。寨子里的居民多为土家族,许多家族在此已繁衍了数十代。</p> <p class="ql-block">(此视频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鱼木寨 最大特点:险峻。鱼木寨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平地凸起的山崖上,四面悬崖如刀削斧劈,仅有一条狭窄的石阶小路与外界相通,真正易守难攻,是一处天然的军事堡垒。</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个人企图爬上崖边石头,感受峭壁上的险峻!</p><p class="ql-block">徐同学上去后,我给她拍照,吓得我后背发凉。☺️☺️☺️</p><p class="ql-block">但是照片中却找不到“险”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远眺群山的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鱼木寨座落在渝鄂相间的齐跃(岳)山 深处 ,一座孤山,山顶平坦,四周皆深达数百米的悬崖陡壁,目前通往寨门的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石板路,路两边是深不见底的深渊,路旁的一块巨石上,还清晰可见一排方孔,那是搭栈道所需,可见现在的石板路也是垒石填沟而成。</p> 进入鱼木寨寨门′ <p class="ql-block">寨门宽四米,高六米,门楼上排列着九个内宽外窄的射击孔。有人在此把守,外敌要想攻进山寨是不可想象。</p> <p class="ql-block">进入寨门</p> <p class="ql-block">木格窗可透视外面群山</p> <p class="ql-block">此处楼梯可上寨门上方,守寨人可在上面暸望或架上武器防御敌人。现在己被锁上,无法看到上面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进入寨门后回头看寨门。</p> 鱼木寨主要景点 景点介绍栏 <p class="ql-block">我们仔旧阅读了鱼木寨介绍栏,估摸今天得用一天时间游览了。</p> 踏上山寨的青石板路 <p class="ql-block">我们踏上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出岁月的纹路,两边的美景吸引着我们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虽然日头尚带着几分燥热,但路侧高大的树林早已撑开浓荫,将暑气轻轻隔开。山间的空气清润沁人,深吸一口满是草木的气息。我们一路伴着欢歌笑语,竟全然忘了自己已是奔八的年纪,忘了腰腿的隐隐酸痛,更忘了那些缠人的病痛,只余下此刻的自在与畅快。</p> 路边的清代石刻 <p class="ql-block">鱼木寨被誉为“民间石刻艺术的宝库”。寨内遍布明清时期的石碑、石墓、石牌坊,其雕刻技艺精湛,内容丰富,融合了汉文化与土家文化,路边这些石刻都是明清时代留下的,刻得十分细腻。</p> 山乡焕彩漂亮民房入画来 且行且赏,一路锦绣 成永高夫妻墓碑 <p class="ql-block">从寨门走来,我们边欣赏风景,边打听人鬼同屋的景点,经山民指点,离开青石板路,沿着小道走了的两百米就可见到称为“双寿居”的石碑屋了。</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出眼帘的是黑瓦木质房屋。</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木质吊脚楼就来到成永高夫妇墓。也称“双寿居”</p> <p class="ql-block">“双寿居”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名字,它并非陵墓的正式名称,而是对**成永高夫妇墓的雅称,生动地体现了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1. 墓主身份:</p><p class="ql-block"> 墓主是清代末年的成永高和他的妻子向氏。成氏家族是鱼木寨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家境殷实,地位显赫。</p><p class="ql-block">2. “生基”习俗:</p><p class="ql-block"> “双寿居”最特殊的一点在于,它是一座生基墓,即在墓主生前就修建完成的墓穴。</p><p class="ql-block"> 这种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的“生居墓室”观念,人们相信提前为自己修建豪华的墓穴可以祈福纳吉、延年益寿,同时也是家族财富和地位的炫耀。成永高在晚年亲自督建了这座为自己和妻子准备的安息之所。</p><p class="ql-block">3. “双寿”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双寿”一词直接点明了这是一座为夫妻二人共同建造的合葬墓,祝愿二人双双长寿。</p><p class="ql-block"> 更深层次上,它反映了土家人独特的生死观。他们将坟墓称为“井”或“居”,视死如生,不认为那是阴森恐怖的终点,而是另一个世界的“居所”。因此,“双寿居”这个名字充满了对生命的达观和对未来的祈愿,毫无晦气之感。</p><p class="ql-block">4. 修建时间:</p><p class="ql-block"> 墓碑上刻有“皇清诰封成公永高老大人、母阎氏老孺人之墓”字样,并注明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此时成永高已82岁高龄,其妻向氏也已80岁,故称“双寿”。</p> <p class="ql-block">这里,我借用网上一段视频,这段视频讲解得比较祥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人鬼同屋”祥情。</p> <p class="ql-block">“双寿居”的石刻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内容包罗万象,堪称一部用石头刻画的“百科全书”。其结构如同一座三进式的庭院牌楼,细节令人叹为观止。可称为一座露天的石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墓葬坐西南朝东北,占地约100平方米。墓碑高5.2米,宽5.3米,采用多层镂空雕、深浮雕、浅浮雕等多种技法,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双寿居(成永高夫妇墓)的价值远超一座坟墓本身。它是:一座露天的石刻艺术馆: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展现了清代民间工匠登峰造极的技艺。</p><p class="ql-block">一部土家文化的“石书”:通过石刻内容,生动反映了清末鄂西地区土家族在儒家文化、戏曲文化影响下的精神世界、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生基”文化的极致体现:它是中国“生居墓室”习俗中最为豪华和完整的实物遗存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双寿居前,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墓,更是一位82岁老人对生命的达观,一个家族对荣耀的展示,和一个时代用石头凝固下来的艺术史诗。</p> 建于两百年前的祠堂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石碑屋,我们继续走小路去寻找六吉堂,在山民的指点下,七拐八拐看到一栋老旧房屋,没有标志,但看起是栋有年头的房子,房屋的窗框雕刻不错,墙上还有象对联样的石刻,有一面墙边堆有杂物,上一张红纸“借宝地一用",难道这就是六吉堂?一位山居告知,六吉堂还要向上走。</p><p class="ql-block">那这栋房子是间什么老民居呢?门上贴着“扶贫户”。</p><p class="ql-block">回家后,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原来这是一栋清代时建的双寿居墓主人家的祠堂,己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墙体是老火砖和石头垒成,窗棂是木刻,十分精致。现在居住着一位老人,据老人说,有人出两千元买这窗棂,他不卖。他说,文物不能卖!</p><p class="ql-block">这栋房子可能会有故事,可惜查资料也查不出具体的肉容。</p> <p class="ql-block">我只认出“千秋奉❓❓”</p> <p class="ql-block">一念陈爼豆</p><p class="ql-block">不知何意?</p> 木质吊脚楼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只是很破旧了,若再不修缮,过几年就看不到了。</p> 六吉堂 <p class="ql-block">六吉堂‌是湖北省利川市鱼木寨内保存完好的清代土家族四合院建筑,始建于清末,占地1000余平方米,以独特的“歪门”设计、石刻训子格言和耕读文化传承著称。</p> <p class="ql-block">六吉堂又名向氏老屋,位于鱼木寨核心区域,是寨内现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其建筑群为两进两院四合院式布局,中心天井以规整块石铺就,两厢彩楼迂回,堂前抱厦高耸,飞檐翘角,朱漆门窗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六吉堂时,大门紧锁,没能看到里面的结构,只好拍个外景,打个卡。</p><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文化装饰‌:门前石狮、石墩一字排开,柱上楹联书法秀逸;天井两侧嵌有长4米的《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石碑,阴刻楷书劝学内容,体现耕读传家理念。‌‌</p><p class="ql-block">功能布局‌:兼具居住与教育功能,正屋为生活区,戏台等设施反映家族文化活动的丰富性。‌‌</p> <p class="ql-block">独特门向设计‌:正门与墙壁呈夹角,形成“歪门”,据传因风水讲究“房打垭”(房屋朝向需开阔)而建,寓意“行歪门走正道</p> <p class="ql-block">我用镜头记录六吉堂外貌及从门缝里录下的一点点内部结构。</p> 向梓墓 <p class="ql-block">山民告诉我们,向梓墓,向母墓还要向山上走几百米,此时己是下午,我们几人体力己不济了,留着下次来看吧!</p><p class="ql-block">回家后我上网查了资料,也把网上资料补充进来,实地游不了,网游吧!😁😁😁</p> <p class="ql-block">(网上资料)(图户也为网上下载)</p><p class="ql-block">向梓墓是鱼木寨内一座清代豪华古墓,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当地土家族向氏家族的代表性墓葬,以精美的石雕、独特的碑亭结构和文化内涵著称。</p> <p class="ql-block">向梓墓位于鱼木寨松树湾,墓主向梓为清代土家族士绅,其子向霖斋曾入国子监,家族因乐善好施获朝廷“赐赠九品封典”。墓葬历时三年建成,耗工八千余,与寨内另一名墓“双寿居”同期落成,反映了清代土家族“厚死薄生”的丧葬传统。‌‌</p> <p class="ql-block">‌墓碑为四柱三层楼阁式,碑亭高6米,占地60平方米,顶部形似秦汉文官冠帽,碑身嵌“皇恩宠锡”匾额,整体金漆涂饰,远望如五彩楼阁。‌‌</p> <p class="ql-block">碑体布满龙凤、八卦、戏文浮雕,楹联多由川东文人题写,如“千秋功名承雨露,一身啸傲寄烟霞”,兼具文学与书法价值。‌‌</p> 三阳关 <p class="ql-block">三阳关是鱼木寨另一个寨门,山民告诉我们,从向梓墓到三阳还要走一个多小时,且路窄山路曲折,尚须从原路返回,这一下吓倒了我们这群近八十岁的老人家们,只好放弃。😌😌😌</p><p class="ql-block">回来后,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真是我们的能力难以到达。故借几张照片看看,找几段视频翻翻,让自己对鱼木寨有个较完整的概念。</p> 铜锣关 <p class="ql-block">我们结束这此对鱼木寨的探秘,沿路返回,到停车场乘车回山江。车行至铜锣关,在观景台上,再欣赏一下山里的美景。在平台上我们买了点山货,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