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高山,以其巍峨耸立而令人仰望;大海,以其浩瀚莫测而引人遐思</p><p class="ql-block"> ——引言</p><p class="ql-block">学为人师,行为世范。</p><p class="ql-block">生活在明代的黄道周先生,就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品行,成为那个年代的人文高峰。</p><p class="ql-block">论语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趁着夏季长假,不妨多读些好书,开启和古人对话的智慧之旅。</p><p class="ql-block">先师风范,令人仰止。</p> <p class="ql-block">这位被乾隆誉为一代完人——黄道周,对于他的学术研究以及舍身取义的凛然壮举,在此,我们无需累赘。连绵画卷的史册里,他的事迹自有浓墨重彩,在历史的天空里,他的名字也是熠熠生辉,灿若星辰。</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寻思着:一个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除了自身的刻苦勤奋,一定也是离不开他的生活环境,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以及高尚灵魂的优秀品质,更需要适合培育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没有灵魂的古郡,承载不了千年的厚重;没有家风的相承,铸造不了伟大的灵魂。</p><p class="ql-block">黄氏一门原为军籍,祖上从莆田移调至铜山(今为漳州市东山县)。历经其父黄嘉卿已有五代,艰难困苦玉成于汝,海岛守卫不忘职责,虽为一介役夫,他勤于读书,闲时喜欢舞刀弄剑,为人正直,坚守初心;临危不惧,随机应变,奋勇杀贼,拒收百金,被称为“黄季布”,关于季布的传说,秦末汉初的谚语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p><p class="ql-block">但凡能获此赞誉者,绝非浪得虚名之辈。对黄道周影响深远的除了父亲,还有他的母亲和外祖父——俱是饱读诗书,深明大义之人。据书中描述,黄道周的外祖父是一位饱学开明之士,不像闽南当时大多数人家一样重男轻女,对女儿同样尽心教诲,所以陈氏从小就熟读诗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所涉猎。陈氏教育孩子宽严有度,毕竟是孩子,有时难免懈怠,这时她会略加惩罚,使小道周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p><p class="ql-block">文中之词对于陈氏不吝赞誉:孝敬婆婆,操持家务,无怨无悔。她怜贫惜弱,为人仁义,家中红白诸事都处置得当,以致将自身陪嫁的妆奁变卖殆尽,虽是女子,却颇有豪气。有一次,一个乡人有感于黄嘉卿仗义相助,牵了一只羊送到黄家表示感谢,陈氏屡辞不成,只得暂时收下,到了晚上,她又悄悄地将羊送回,系在他家门口。</p><p class="ql-block">凡事种种,积善之家,何必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后来,对于他的游学、交友也是大力支持,总而言之,身边长辈们的教诲,对他深刻的思想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他那波澜壮阔人生的必经历程。</p> <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小学语文教材的《落花生》一文,这是近代乡土作家许地山的作品,篇幅虽小,却是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源于生活的写作素材,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以往的教学,仅仅局限于借物喻人的写法,强调“如何做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p><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年龄的递增,自然多了一些感悟。文以载道嘛,让人感同身受。其实,孩子的教育,永远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温床”。</p><p class="ql-block">都说,“在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贤母良父,弥足珍贵。可不是吗?母亲是勤快的,后园有半亩空地,也会加以利用。“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人勤地丰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温情的土地,总会给勤劳者以丰厚的回报。母爱是贴心,“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养着你的胃,拴住你的心。生活点滴,往事记忆。对于母亲的念念,孩子们总有几样桌上嗜好,难于忘怀。</p><p class="ql-block">或许孩子们的生长过程,离不开仪式</p><p class="ql-block">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对于孩子的教育,父爱不能缺位。有美食不忘共享,有快乐不忘分享!家庭氛围,天伦之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感恩花样的美食,感谢心灵手巧的母亲,如此温馨的家宴,孩子怎能不会欢呼雀跃呢?</p><p class="ql-block">“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或许,父亲很忙碌,其实,生活中的每个成年人,有哪一个是容易的!合家团聚,父亲不能缺席,百忙之中,他还是抽空参加了。嗯,尽管并非“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定却是“赏心乐事谁家院”!</p><p class="ql-block">谆谆教诲,父慈子孝。余音萦绕,美食散尽,温馨之夜,孩子们怎能不铭记于心呢?</p> <p class="ql-block">然而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的父亲缺位并不少见。</p><p class="ql-block">“爸爸都去哪儿?”是否正出自灵魂的拷问!</p><p class="ql-block">数十年的教学生涯,耳闻目睹的,感慨良多。记忆深刻的,近年有位优秀的女生,由于父亲在孩子教育关键时期的缺席,这位女同学从五年级开始,便和同班一位帅气的男同学(也是父母离异的家庭)滋生早恋的情愫,经常找个借口不来上学。尽管头脑灵活,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自然受到影响,代表威严的父亲长年在外,持家的妈妈对此又急又恨,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容易激发对抗的情绪……据说,上了初中后,她很快就辍学了,随波逐流地,便和一些无知少年混迹于社会。</p><p class="ql-block">唉,今年好几位和她小学同班的孩子都去漳浦一中上学了,可惜了,当初的她还是一班之长,学习中的翘楚。</p><p class="ql-block">寒门出贵子,俊才当磨砺。这些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尽管家庭穷困,父母一直勤勤恳恳,忠厚诚信,因为工作缘故,总要早出晚归……他们无怨无悔,一向重视孩子的学习并寄予厚望。孩子们也不负众望,学校回来后,还要做好家务,然后一起复习功课……是否真应了那句老话,穷人孩子早上家!</p><p class="ql-block">时光流年,枝头硕果。他们同时考上重点中学,又同时进入名牌大学,工作后又是事业有成,成了大家口中常谈的家庭教育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强大冲击,家庭问题也是频频出现,这一切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粗略估计,身边一些班级的单亲或重组家庭占据了1/5到1/4的比例,对于这些孩子的教育指导,很多家庭无力顾及,或是出自弥补心态无原则的溺爱,或是纵容牧养的方式,自然衍生许多问题……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们常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也是一个问题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大概是因为稀少而金贵的缘故吧!另一极端便是:倾家举族的尽力托举,给予太多的越俎代庖……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是否急功近利着?以致拔苗助长或是因噎厌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视家风相承,做好言传身教,这也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这一切,也是读了《黄道周:从沧海到高山》所想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