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葡行,打开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画册(8)

行云流水CZH(谢绝献花)

<p class="ql-block">昵称:行云流水CZH</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15438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4月17日,今天的游览拍摄主要行程是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和科尔多瓦的古罗马桥及清真寺。</p><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Granada)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的一座历史名城,坐落于内华达山脚下,曾是纳斯里德王朝(1238-1492)的首都,是伊比利亚半岛伊斯兰统治的最后据点。1492年,天主教双君(伊莎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收复该城,标志着摩尔人在西班牙统治的终结。格拉纳达的市徽中有一只石榴图形,西班牙语中,石榴就叫“格拉纳达”。格拉纳达以壮丽的阿尔罕布拉宫、浓郁的摩尔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山地景观闻名。作为伊斯兰文明在欧洲的最后一个堡垒,这座城市完美融合了基督教与伊斯兰建筑风格,被誉为“西班牙最浪漫的城市之一”。</p> 去往阿尔罕布拉宫路过的一家小店。店虽小,货品却是琳琅满目。最主要的是其西班牙语招牌“Ecotienda El Agua a Granel”表明店铺的理念是环保和可持续。如“散装”,意味着商店鼓励顾客自带容器,以减少包装浪费,是零废弃(Zero Waste)理念的体现。<br><br> 穿过摆满鲜花的小巷。 这似乎是一家提供弗拉明戈舞蹈表演的餐厅。 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 Palace)是西班牙最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瑰宝,这座宫殿城堡建筑群以其精美的雕刻、错综复杂的几何图案和宁静的水景设计,展现了摩尔人统治时期西班牙的辉煌艺术成就,被誉为“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br>阿尔罕布拉宫始建于公元889年,最初是古罗马堡垒遗址上的一座小型军事防御设施。13世纪中叶,由摩尔王朝统治者穆罕默德·本·阿尔·艾哈迈尔(Mohammed ben Al-Ahmar)重建并扩建为宫殿群,成为格拉纳达埃米尔国(奈斯尔王朝)的王宫。1492年摩尔人被逐出,宫殿一度荒废,19世纪经建筑师何塞·孔特雷拉斯家族三代的修复,才恢复原有风貌。1984年,阿尔罕布拉宫与附近的赫内拉利费花园、阿尔巴辛区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这是阿尔罕布拉宫平面示意图(未含赫内拉利费花园),占地约2.3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依山势而建,融合了军事防御功能与宫殿、花园的精致设计。<div>主要建筑群包括:<br>• 皇宫(Palacios Nazaríes):核心区域,包含多个庭院和大厅,如桃金娘庭院(Patio de los Arrayanes) 和狮庭(Patio de los Leones),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br>• 卡洛斯五世宫(Palacio de Carlos V):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于1527年下令建造。其正方形外观与内部圆形庭院形成鲜明对比,与伊斯兰风格迥异。<br>• 阿卡萨巴城堡(Alcazaba):最古老的军事防御部分,可俯瞰格拉纳达全景。<br>• 赫内拉利费花园(Generalife):夏宫花园,以台地、水渠、喷泉和绿植构成典型的伊斯兰园林风格。<br></div> 这就是我们进入阿尔罕布拉宫的入口。这座宏伟的摩尔式拱门和巨大的石砌塔楼,建于1348年,是阿尔罕布拉宫最宏大、最重要的入口,称之为 “正义之门”(Puerta de la Justicia)。据称之所以把入口通道设计成直角弯曲,是出于防御目的, 以减缓进攻者的速度。<br>&nbsp;&nbsp; 进去没有多远,就看到圣玛丽亚教堂,是一座建立在清真寺旧址上的建筑。它的存在,见证着格拉纳达从摩尔人王国变为天主教城市的关键历史篇章。白色的外墙、高耸的钟楼和红色的屋顶,在蓝天和山峦的映衬下,构成了阿尔罕布拉宫天际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r> 迎面而来的是高耸敦厚的绿篱墙。花园里用各种常绿植物修剪成绿篱比比皆是,但修剪成这么高耸敦厚和繁茂,且还有一个个规则的拱门,似乎还是第一次看到。显然,我们已进入阿尔罕布拉宫的夏宫(Generalife) 花园。 修剪别致的一处小景观。 随处可用框构图的素材。 从拱门望进去,有矩形的水池、睡莲、喷泉,营造出清凉、静谧的“天堂花园”氛围。<br> 还有供游客小憩的座椅。 这里通过由茂密柏树形成的天然拱门所看到的庭院,已不是仅有水池和喷泉,而趋于赫内拉利费宫(Generalife,意为“建筑师的花园”)的水渠庭院(Patio de la Acequia)。另外,这个“框景”技巧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神秘感,仿佛在邀请观者步入一个隐藏的天堂仙境。<div><br></div> 几支光束打在柏树拱门墙上,使画面更为生动;那几个红红的果子,可真亮眼。 不时可以看到以阿尔罕布拉大教堂尖顶钟楼为天际线的宫殿全景图。 这是经典的赫内拉利费宫(Generalife,意为“建筑师的花园”)的水渠庭院(Patio de la Acequia)。赫内拉利费宫是与阿尔罕布拉宫核心宫殿区相邻的夏宫和御花园,是摩尔国王们逃离宫廷政务、寻求清凉和休憩的“天堂花园”。庭院的核心是一条笔直的长形水池,它实际上是一条灌溉水渠(“Acequia”即水渠之意),源自附近的山泉。水流不仅带来视觉上的清凉感,其流动的声音更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br> 水池两旁是修剪得极其整齐的花坛(parterres),种植着各种鲜花和灌木,四季色彩变幻,与建筑的白墙、水池的碧水形成鲜明对比。水池的尽头是一座简朴而优雅的宫殿建筑,底层有开放的拱门,连接着花园,上层是带窗户的观景楼阁,苏丹可以在此欣赏整个花园的美景。<br> 水池两侧还有数十个细小的喷泉,交叉射向水面,形成了动态的水景构图。<br> 整个庭院运用了光影、水流、植物和几何形态的对比,创造出一种平衡、和谐、宁静且充满秩序感的氛围,是伊斯兰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作。<br> 宫殿建筑内可看到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内饰;通过巨大的拱窗看到外面的风景。 以拱门、窗为前景的阿尔罕布拉宫全景图。 这是一块北展馆的装饰面板。 离开水渠庭院,拾级而上,回首望去,好多的拱门啊! 终于来到阿尔罕布拉宫中最精彩的皇宫(Palacios Nazaríes,也译为纳塞瑞斯宫)---桃金娘庭院(Patio de los Arrayanes)。这里曾是当年政治与外交活动中心,也是如今最著名的景点。游览阿宫,要有当地官导,有严格的预定景点和时间段要求。我们看到的这张桃金娘庭院不是最经典的,当然这张也很好看,两棵椰子树使画面多了些灵动。<br> 这是最经典的桃金娘中庭的图片(来自网上)。我当时问了官导,一位出生在西班牙的华人女性,中文说得很好,介绍的也很全面。她回复说,我们看到的景色和网上是类似的。回来我又将我拍的照片分别问了中国的AI和美国的AI,答复都是“桃金娘庭院”。只能理解为最经典的没有预约到,或是官导认为那里人太多?还想说的是,我第一次听到“桃金娘庭院”这个名称,就觉得这个名称很“中国”,好奇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后来才知是因庭院修剪十分精致的绿篱而得名,而构成绿篱的植物中文称为桃金娘。 <p class="ql-block">之前对伊斯兰文化艺术知之甚少,此次亲眼目睹,感觉到他们的建筑、园林艺术可说是独树一帜的美妙。利用如镜的水面、清晰的倒影,修剪极致的绿植,配以造型简洁,却不失精美的建筑,就能让你眼前一亮。皇宫核心区域还包括多个庭院,如狮庭、两姊妹庭院等,我们都没有看到,显然还是那两个原因,没有预约上或时间不够。</p> 据称整个阿尔罕布拉宫有一套完整的地下陶管引水系统,包括明渠渡槽、地下水道和水库,将水引到宫殿的每一角落。这在八百多年前是不可思议的。 这又是一个修剪成几何图案的精美的花园。 来到卡洛斯五世宫了,左侧的建筑是卡洛斯五世宫南立面侧;右侧出现的教堂是格拉纳达大教堂,两者同框,完美地讲述了格拉纳达从伊斯兰纳斯里德王朝到基督教西班牙的历史变迁。<br> 这是卡洛斯五世宫(Palacio de Carlos V, 此图来自网上),是阿尔罕布拉宫内一个非常独特且重要的建筑,其背后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据称卡洛斯五世在度蜜月时参观了阿尔罕布拉宫,对这座伊斯兰艺术的杰作深感震撼。为了彰显基督教君主收复失地的权威,并建立一个与摩尔王朝宫殿相媲美的、符合帝国尊严的永久住所,他下令在自己的祖父——“天主教双王”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曾经居住过的宫殿旁边,建造这座新的文艺复兴式宫殿。宫殿始建于 1527年,但工程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的1957年才完全结束。 &nbsp;卡洛斯五世宫由西班牙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佩德罗·马丘卡(Pedro Machuca) 设计。外墙是庄严的古典主义风格,采用巨大的方形石块砌成,装饰着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壁柱、浮雕徽章(代表哈布斯堡王朝)、胜利花环等罗马元素,充满了力量和秩序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庄重、对称的建筑风格。<br> 这是卡洛斯五世宫(上上图)大门最右侧爱奥尼柱下面的浮雕,原以为是在描绘一场真实的战争场面,实际是表现一场充满原始力量和宗教意味的古罗马狂欢仪式:“路佩卡利亚节”中祭司们骑马奔跑、挥舞皮条的核心瞬间。这座宫殿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而文艺复兴的核心就是重新发掘和颂扬古典(古希腊罗马)文化与精神。南立面的其他浮雕还包含了象征哈布斯堡王朝胜利(如胜利女神、战利品装饰)和帝国统治(如全球象征)的元素,与这个古典主题相辅相成。<br> 卡洛斯五世宫的最大设计特点是采用了外方内圆的结构。宫内有一个极其宏伟的圆形庭院,被两层柱廊所环绕(底层为多立克柱式,上层为爱奥尼柱式),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和前卫的设计,也是西班牙独一无二的圆形庭院。<br> 卡洛斯五世宫,尽管其意图是作为皇帝的居所,但工程因资金问题和摩尔人叛乱而多次中断,最终也未完工,皇帝也从未在此居住过,如今已成为阿尔罕布拉博物馆和美术博物馆。<br> 这是在博物馆中展出的一个被称为Gazelle Jar(Jarra de las Gacelas)的大陶瓷罐子,是西班牙-莫尔斯克陶器的杰作。罐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纳斯里德(Nasrid)时期。它是Nasrid艺术最著名的例子之一,以其复杂的装饰、独特的形状和高水平的工艺而闻名。两个手柄大、扁平、翼状,是这种风格的特征;从装饰上,罐子在奶油色背景上装饰着钴蓝色和金色的光泽,包括瞪羚在奔跑的图像及植物和几何图案。除此之外,罐子上还有阿拉伯语写成的一首诗,底座上则有西班牙的译文。<br><br> &nbsp;格拉纳达大教堂(Catedral de Granada),也被称为圣母领报大教堂(Santa Iglesia Catedral Metropolitana de la Encarnación de Granada)。这座大教堂是天主教双君(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二世)在收复格拉纳达后下令建造的,象征着基督教在西班牙的最终胜利。其内部还设有天主教双君的陵墓。<br> 造型独特且美丽的教堂钟楼尖顶,成为阿尔罕布拉宫全景照中的标志性建筑。 &nbsp;格拉纳达大教堂全景 图中的阿尔罕布拉大教堂及钟楼尖顶可说是画龙点睛啊! 这是我们去阿卡萨巴城堡经过的通道式拱门。拱门上复杂的植物藤蔓(Ataurique)和几何纹饰(Lacería)是伊斯兰艺术禁止偶像崇拜、注重抽象图案的体现,也代表了极高的工艺水平。<br> 这是阿尔罕布拉宫的阿卡萨巴城堡(Alcazaba) 的核心建筑——维拉塔(Torre de la Vela),是城堡的制高点和瞭望塔。塔楼的名字“Vela”在西班牙语中有“守夜”或“警戒”之意,源于其曾经作为预警烽火台的重要功能。也因其地势优势成为欣赏格拉纳达风貌的绝佳观景点。此刻,夕阳下的城堡、塔楼更显绚丽壮观。<br><br> 塔楼顶部飘扬的旗帜,包括欧盟、西班牙国旗、安达卢西亚区旗及格拉纳达省旗。斑驳的红色砖石外墙是阿尔罕布拉宫建筑的典型特征,也是其名称“红宫”的由来。<br> 俯瞰格拉纳达城市全景,鳞次栉比的白墙红顶房舍、端庄典雅的教堂以及远方内华达山脉尽收眼底。<br> 阿卡萨巴城堡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世纪,甚至更早,是阿尔罕布拉宫区域中最古老的建筑。<br>1238年,穆罕默德一世(Mohamed I)在格拉纳达建立奈斯尔王朝后,看中了萨比卡山(al-Sabika)的战略价值,在此重建和加固了阿卡萨巴城堡,并将其作为最初的防御工事。在13世纪西班牙的基督徒“收复失地运动”期间,正是凭借阿卡萨巴城堡的坚不可摧,格拉纳达成为最后一个摩尔人王朝,抵御围攻长达10年之久。1492年,格拉纳达的摩尔人政权最终向西班牙天主教双君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投降,城堡也随之易主。<br> 城堡拥有高高的塔楼、厚厚的城墙和深深的壕沟,顽强地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这是阿尔罕布拉宫建筑群中阿卡萨巴城堡(Alcazaba)的军械广场(Plaza de Armas),曾是城堡驻军操练和集结的地方。考古认证这里曾经有五座仓库,十三座民宅,一间制革厂和一个面包坊,是当年的后勤总部。<br>左侧高耸的方形塔楼是阿卡萨巴城堡的标志性建筑——瞭望塔(Torre de la Vela ), 是城堡的最高点和整个城堡防御体系中最坚固、最后的一道防线。<br> 从瞭望塔可以俯瞰整个格拉纳达城市风光。 紫荆花丛中的塔楼。 这是我们从阿卡萨巴城堡走出时通过的拱门通道。这种拱门通常用于阿尔罕布拉宫内连接不同的庭院或功能区域。通过一系列逐渐缩小的拱门,创造出强烈的纵深感,将视线引向尽头的亮光或重要空间。 <div>离开阿尔罕布拉宫,午餐,然后驱车三个小时,我们到达科尔多瓦。</div>位于瓜达尔基维尔河(Río Guadalquivir)畔的科尔多瓦(Córdoba)是一座极具魅力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城市。她曾是古罗马共和国的重要城市,之后更是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首都,一度成为西欧最繁华、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与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齐名。科尔多瓦拥有4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密度极高,包括:清真寺-大教堂(1984年);整个历史中心(1994年,扩展自清真寺);科尔多瓦庭院节(Fiesta de los Patios(2012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郊外的哈里发皇宫遗址(&nbsp;Medina Azahara,2018年)。科尔多瓦被称为是一座层次极其丰富的,活着的、呼吸着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宝库。<br> 瓜达尔基维尔河(Río Guadalquivir)。 在来之前已经多次听到和在图片中看到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古罗马桥,但亲眼相见,还是惊叹他的厚重和壮观。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统治时期,最初是作为通往罗马大道的一部分建造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主体结构主要源于摩尔人时代的重建(8世纪左右),并在后世多次修复。因此,它是古罗马、伊斯兰和中世纪建筑技术层叠的见证。桥身全长约330米,由16个拱门(最初为17个)支撑,桥基采用了典型的罗马/摩尔式设计,呈棱角形以分解水流的冲击力。桥面上矗立着圣拉斐尔守护天使的雕塑(三座);桥的南端坐落着卡拉奥拉塔,一座坚固的防御塔楼;桥的北端直接通向清真寺-大教堂,构成了科尔多瓦最经典、最上镜的明信片视角。这座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科尔多瓦千年历史的象征。见证了罗马军团、摩尔商队、天主教君王的脚步,是“三种文化”在这座城市交汇融合的物理纽带。这座桥还因出现在著名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作为瓦兰提斯长桥的取景地之一)而更加闻名于世。<br> 这就是位于罗马桥南端的卡拉奥拉塔(Torre de la Calahorra)。它是一座坚固的堡垒式建筑,由巨大的石块砌成,最初由摩尔人在中世纪(12世纪)建造,目的是为了保卫古罗马桥的南端入口,防止敌人从河对岸进攻城市。总体设计包含主塔和两个相连塔楼,可见城垛(垛口)和坚固的墙体,是当时军事建筑的典型特征。该塔见证了科尔多瓦的多次重要战争和历史变迁,包括基督教王国收复科尔多瓦的战役。<br>如今,它不再是军事要塞,而是变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安达卢西亚生活博物馆”(Museo Vivo de Al-Andalus)。馆内通过多媒体和模型展示了科尔多瓦在10世纪左右,作为伊斯兰世界中心时,基督教、伊斯兰和犹太三种文化如何在这里和平共融、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br>塔楼的顶部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整个古罗马桥,并远眺对岸老城区和无与伦比的清真寺-大教堂全景,视野极为开阔。<br> 这座供奉的雕像是天使長圣拉斐尔(Arcángel San Rafael / Saint Raphael the Archangel)。 他右手持一条鱼,左手拿着一个小药瓶(圣拉斐尔的名字意为“上帝治愈”,用魚的心、肝、胆驱逐恶魔並治瘉盲人)。圣拉斐尔作为科尔多瓦的守护神源于17世紀。当时科尔多瓦爆发了严重的瘟疫,据信一位名叫 Andrés de las Roelas 的神父多次见到了圣拉斐尔的显现,天使承诺会保护这座城市。随着瘟疫的消退,市民们将此归功于圣拉斐尔的介入,从此尊奉他为城市的主保圣人,並在各地建立纪念碑(Triunfos)以表达感恩。<br> 这是“圣拉斐尔的胜利”纪念碑,位于古罗马桥上,矗立在清真寺大教堂旁边。这座纪念碑是这座城市献给他们的守护神,大天使圣拉斐尔的众多“胜利”之一。 在柱子顶部,主要雕像是大天使圣拉斐尔。他经常被描绘成拿着手杖指着城市,象征着他作为守护者的角色。在纪念碑的底部人物是科尔多瓦殉难的圣人圣阿西斯克洛和圣维多利亚。圣拉斐尔的胜利纪念碑始见于1765年,并于1871年完工。纪念碑高27米以上,由黑色大理石底座和柱子组成。<br><br>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Mezquita-Catedral de Córdoba)。左侧由四根柱子及上方山墙,构成一个经典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大门入口。它是在基督教收复科尔多瓦后,对原有伊斯兰建筑进行改造和增建的产物之一。这个大门被称为 “宽恕之门”(Puerta del Perdón) 。右侧和背景:则可以清晰地看到最标志性的伊斯兰建筑元素——那层层叠叠的马蹄形拱门。这些拱门原是祈祷大厅的外墙和入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的钟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Campanario / Bell Tower)</span>。这座钟楼本身也极具历史价值,它是在原清真寺的宣礼塔(minaret)基座上于16世纪重建的。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原先的伊斯兰建筑基础和后来的文艺复兴风格,是科尔多瓦历史层叠与文化融合的完美象征。</p> 钟楼所在区域是清真寺-大教堂中著名的橙园庭院(Patio de los Naranjos)。这个庭院是原始清真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斯兰时代,它是信徒们进入祈祷大厅前进行净身仪式的地方。庭院内整齐地种满了橙树(因此得名)、棕榈树和柏树,并设有长长的水渠,环境非常优美宁静。<br> &nbsp;图中左侧是橙园庭院,红色围栏是用于引导游客和划分区域的。右侧是宏伟的石砌拱门和墙壁,是通往祈祷大厅(The Prayer Hall) 的主要入口之一。<br> 这是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中最核心、最震撼的部分——祈祷大厅(The Prayer Hall)。大厅由856根来自古罗马和西哥特时期建筑的石柱支撑,形成一片“石柱森林”,也象征着对先前文明的再利用和融合;石柱之上是双层拱门设计,下层是马蹄形拱门,上层是圆拱,天才般地解决了高度和采光的问题,同时让大厅显得更加高大、深邃和轻盈;拱门上方通过红色的砖块和白色的石材交替使用,形成红白相间的条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对比。这里不仅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观。同时,层叠的历史与建筑融合,祈祷大厅本身成为一部“活的历史书”。<br> 由于光线,上图实在拍得不好。借用网上这张图作为参照吧!<div>遗憾的是,在祈祷大厅漏拍了米哈拉布( Mihrab) 祈祷室,它是祈祷大厅最精华的瑰宝。据称,这个指示麦加方向的祈祷室装饰极尽奢华,覆盖着精美的拜占庭马赛克和金箔雕刻,是伊斯兰艺术登峰造极的体现。<br></div> 今晚入住科尔多瓦Amigos de paradores 酒店503#房间。一直没有拍房间,其实这一程住房安排都很令人满意。晚上少数人随领队去拍古罗马桥和大教堂夜景,看到过这些夜景照片,十分想往,但来回的徒步路程依旧令我忌惮,还是选择留有遗憾吧! 这是第二天早上在房间阳台拍的,阳台前视线开阔,毫无遮拦,放眼望去,可以直抵地平线,顿觉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