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冈石窟

随缘

<p class="ql-block">美篇名:随缘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13866</p> <p class="ql-block">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2025年的初秋季节,我从安徽千里自驾到山西,探寻三晋大地的地上文物瑰宝。大同云冈石窟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冒雨前往云冈石窟,感受这座千年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云冈镇,地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开始改称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文成帝拓跋濬接受高僧昙曜建议,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2001年12月14日,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云冈石窟景区成为大同市第一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 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云冈石窟是中国首个由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其造像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国传统风格,形成了“云冈模式”,对后续石窟艺术影响深远。2001年与其余三大石窟一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六窟(释迦佛洞),为中心塔柱窟,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叙事左右连续,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 该窟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其中,芸芸众相、各尽风貌。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龛内,端坐着一尊身著龙纹袈裟的泥塑佛像,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螺发绀蓝,表情淡然,是一尊后世包泥彩塑的佛像。这是云冈石窟中唯一身著龙袍的佛像,泥皮坚实,衣纹流畅,装饰讲究,颜色苍古,特别是袈裟上的龙形贴塑不同凡响,大约属于辽金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20窟(白佛爷洞), 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span>释迦牟尼坐像。</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标志着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起点。其造像风格承前启后,既保留西域特色,又开创了中原褒衣博带式造型,对隋唐石窟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云冈石窟的价值多元而深刻,它见证了北魏王朝的宗教信仰与民族融合;它雕刻技艺精湛,堪称5世纪世界雕塑巅峰;它折射出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交流的辉煌成果,成为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美术史的“石质百科全书”,具有不可替代的人类文明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拍摄制作:随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