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四十年前的9.3》

吴登翔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的1985年9月3日,仿佛还在昨日,那一天的种种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我,刚在安徽泾县章渡镇邮电支局上班不久,因为热爱写作,有幸被《安徽邮电报》聘为通讯员,这在当时的山城小县的古镇上,可是一件稀罕事。而1985年的9月3日,正是反法西斯和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国家为此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云岭,作为“新四军”抗战的重要部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是纪念活动的主会场之一。当时听人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这位从“新四军”走出来的老领导,将亲自来到云岭参加庆祝活动,可见其规格之高。许多“新四军”老战士也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其中就包括“新四军军歌”的创作者何士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此重大的活动,自然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央视、《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都派来了记者。我也满心期待,想要去看看,为《安徽邮电报》写点什么。然而,现场戒备森严,没有采访证的我,根本无法进入。但我实在不甘心错过了这么一场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何况多少年才有一次,错过实在是一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幸运之神眷顾,我突然想到,自己穿着邮电服应该是可以进入纪念活动场地的,因为邮电局在纪念馆门口设有一个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提供邮品纪念活动的小摊位,为参加庆祝活动的老“新四军”战士提供各种纪念邮品。于是,我凭借着这个身份,还真的挤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手拿着邮电部发行的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邮资纪念封,骑着邮电局的绿色二八大自行车,在活动现场四处穿梭。我一会儿到军部大会堂,一会儿又挤进军部纪念馆,活动范围甚至比一些媒体记者还自由。可是,看着周围都是各种纪念活动和领导讲话,我这个小通讯员却犯了愁,不知道该抓什么题材来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背着邮电绿色小包在场区转来转去时,一幕感人的场景映入眼帘。在“新四军”军部种墨园门口往上的方向,几个老“新四军”女兵正缓缓往上走,她们似乎在寻找记忆中当年在上面住过的小村子,看能不能找到熟悉的当年小姐妹们。刚走到村口,其中一个老“新四军”女兵突然大声呼喊着人群中的一个大妈,原来,还真的遇到了当年村里的姐妹,她们认出了彼此。两人紧紧抱在一起,放声大哭,接着大妈又拉过来几上了年纪的姐妹,这个是兰花,那个叫银凤……你还记得吗。这一刻纪念馆上面往老村的小路口一下子挤过去好多人,十几个来自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老“新四军”女战士一下子聚了过来,寻找着当年村里熟悉的一起玩过的姐妹们,见面后有拉着手诉说着几十年前在村里生活宣传的,有相拥而泣又一次相见难舍的难分的,一下子纪念馆门口的好多人挤过来,都被这个场景感动了!四十年的时光,让她们没想到还能再次见面。这一幕,当时的媒体记者们都没有看到,而我正好路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赶紧把打上云岭邮电所邮戳的纪念封送给她们,几个老“新四军”女兵眼泪汪汪地接过纪念封,不停地感谢我。其中一个老女兵拍着我的肩说:“谢谢你们老区的邮电员,这个是最好的纪念品,我要带回去好好珍藏。我既紧张又感动,说道:“这是应该的,何况我姑妈当年也参加了‘新四军’。”她们一听,立刻向我打听情况。我告诉她们,当年“新四军”女子教导队就住在我现在中村村的老屋。没想到,这一说,其中有几个人马上拉住我,说她们当时就住在我的老家房子里,这个问我村头的那棵大树可在了,那个问我村里的张老伯还在吗,小村子的门口水塘还有菱角吗……。一会儿,看到这感人的场景好多人围了过来,不少媒体记者也挤过来抢着拍照拍视频。而我们摆的邮电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活动的邮品,也一下子被“新四军”老兵们“抢光”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后,我一直在思考该怎么写一篇稿子给《安徽邮电报》。这么大的活动,我一个小通讯员要报道,实在是很难写出什么新闻去见报。但突然,我想起“新四军”女兵拉着我的手说感谢的情景,于是,我写了一篇《感谢你!老区的鸿雁》。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篇稿子居然很快被《安徽邮电》报社采用了。</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此刻,我坐在明亮宽敞的书房里,窗外是这个繁荣昌盛的崭新时代。高楼如林,车流如织,和平的鸽哨划过蔚蓝的天空。我时常会想,当年在种墨园门口再次相遇痛哭的与兰花、银凤和“新四军”女战士们,如今可还安在?她们是否看到了她们曾为之浴血奋战的、如其所愿的可爱中国?</p><p class="ql-block"> 我想,她们一定看到了。</p><p class="ql-block"> 这四十年,中国走过的路,何尝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当年的邮电自行车现在没有了,成了贯通全国各地的邮电村村通的新邮路,当年我需要骑着绿色自行车送信,此刻指尖轻点便能联通万里。云岭,也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那条她们走过的土路,已是平整的柏油大道;那座她们缅怀的纪念馆,规模更为宏大,陈列着更为详实的历史。当年的纪念封,已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珍品,而它所象征的那种精神,却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从未褪色。</p><p class="ql-block"> 我从回忆的深潭里缓缓浮起,将留下那枚珍贵的纪念封小心珍藏。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与一旁我正在使用的智能手机,形成了奇妙的对话。一个承载着泣血的记忆,一个链接着璀璨的当下。</p><p class="ql-block"> 当年种墨园门口相遇的重逢喜泣,早已随风散去,融入了云岭的朝霞与暮霭。但那哭声的余韵,却化作了我们这个民族砥砺前行的深沉底色,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磅礴力量。它提醒着我们,所有今日的辉煌,都源于昨日那些年轻的、曾浴血的身影,源于那些在青石板路上响起的、坚定的脚步声。</p><p class="ql-block"> 那声音,从未远去。它就在每一寸山河的呼吸里,在每一个奋进的足音里,在这片古老土地生生不息的、辉煌的脉动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四十年过去了,在今天这个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每当想起四十年前的那一天,我依然心潮澎湃,那些为民族独立而战的先辈们,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吴登翔,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邮箱;1416278273@qq.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