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的1985年9月3日,仿佛还在昨日,那一天的种种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我,刚在泾县章渡镇上班不久,因为热爱写作,有幸被《安徽邮电报》聘为通讯员,这在当时的县和小镇上,可是一件稀罕事。而1985年的9月3日,正是反法西斯和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国家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云岭,作为“新四军”抗战的重要部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这位从“新四军”走出来的老领导,亲自来到云岭参加庆祝活动,其规格之高可见一斑。许多“新四军”老战士也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其中就包括“新四军军歌”的创作者何士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此重大的活动,自然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央视、《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都派来了记者。我也满心期待,想要去看看,为《安徽邮电报》写点什么。然而,现场戒备森严,没有采访证的我,根本无法进入。但我实在不甘心,这样的活动几十年才一次,错过实在是一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幸运之神眷顾,我突然想到,自己穿着邮电服,而邮电局在纪念馆门口设有一个邮品纪念活动的小摊位,为参加庆祝活动的老新四军提供各种纪念邮品。于是,我凭借着这个身份,好不容易挤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手拿着邮电部发行的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邮资纪念封,骑着邮电局的绿色车子,在活动现场四处穿梭。我一会儿到军部大会堂,一会儿又挤进军部纪念馆,活动范围甚至比一些媒体记者还自由。可是,看着周围都是各种纪念活动和领导讲话,我这个小通讯员却犯了愁,不知道该写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背着邮电绿色小包在场区转来转去时,一幕感人的场景映入眼帘。在新四军军部种墨园门口往上的方向,几个老“新四军”女兵正缓缓往上走,她们似乎在寻找当年在这里战斗的感觉。刚走到村口,其中一个老“新四军”女兵突然大声呼喊着人群中的一个大妈,原来,她们认出了彼此。两人紧紧抱在一起,放声大哭。四十年的时光,让她们没想到还能再次见面。这一幕,当时的媒体记者们都没有看到,而我正好路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赶紧把打上云岭邮电所邮戳的纪念封送给她们,几个老“新四军”女兵眼泪汪汪地接过纪念封,不停地感谢我。其中一个老女兵拍着我的肩说:“谢谢你们老区的邮电员,这个是最好的纪念品。”我既紧张又感动,说道:“这是应该的,何况我姑妈当年也参加了‘新四军’。”她们一听,立刻向我打听情况。我告诉她们,当年“新四军”女子教导队就住在我现在的老屋。没想到,这一说,其中有几个人马上拉住我,说她们当时就住在我的老家房子里。一时间,好多人围了过来,还有不少媒体记者。而我们摆的邮电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活动的邮品,也一下子被“新四军”老兵们抢光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后,我一直在思考该怎么写一篇稿子给《安徽邮电报》。这么大的活动,我一个小通讯员要报道,实在是很难见报。但突然,我想起“新四军”女兵拉着我的手说感谢的情景,于是,我写了一篇《感谢你!老区的鸿雁》。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篇稿子居然被报社采用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四十年过去了,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如今的中国,更加繁荣昌盛,但每当想起四十年前的那一天,我依然心潮澎湃,那些为民族独立而战的先辈们,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p>